義律:務實的大煙販子(國家命運·中國通·連載91)

查理·義律(Charles Elliot),出身英國世襲貴族家庭,1801年8月15日出生於德意志的德累斯頓,1875年9月9日卒於英格蘭德文郡埃克斯茅斯。


義律:務實的大煙販子(國家命運·中國通·連載91)

英國德文郡

其伯父明託·義律伯爵(即吉爾伯特·艾略特)在1807至1813年間曾任印度副王(總督)。

義律家族在英國是個顯赫的家族。

早期經歷

1815年,14歲的義律加入英國皇家海軍,在印度和牙買加服役;1822年,晉升少校;1828年晉升上校,同年以半薪退役。

退役後的義律進入英國陸軍及殖民地部。1830—1834年,義律任英屬圭亞那政務院成員,負責當地奴隸的管理。


義律:務實的大煙販子(國家命運·中國通·連載91)

英國皇家海軍

1833年8月23日,英國公佈廢奴法案。義律奉調回國,參與了廢奴文件的起草。

1834年6月17日,英國上院一致通過了廢除東印度公司貿易壟斷權的提案。不久,《中國與印度貿易管理法》公佈:“現由英國東印度公司保持的有關與中國貿易和茶葉貿易的壟斷權,1834年4月22日以後應予停止,對華貿易與茶葉貿易應向所有的英國臣民開放。”至此,東印度公司維持了230多年的對華貿易壟斷權結束。

同年,英國政府派遣律勞卑為駐華商務監督。義律作為主要隨從來華,任船務總管,管理虎門內有關英國船隻與水手事務。

不久後,律勞卑病逝於澳門,原第二監督德庇時接任,義律任監督處秘書。德庇時離任回國後,又由羅賓臣繼任第一商務監督,義律一開始任第三監督,1835年升任第二監督。

與律勞卑、德庇時和羅賓臣不同,義律認為,商務監督並沒有攜帶英國政府的國書,並不是英國政府的正式代表。所以,商務監督應該堅持東印度公司以往與廣東官府交往的方式,有些類似於“朝貢模式”,沒有必要糾結於“有辱國格”的問題。

義律認為,必須打破僵局,與廣東地方官府形成正常且通暢的交往。

1836年,義律與羅賓臣的矛盾尖銳化。時任英國外交大臣的巴麥尊支持義律,羅賓臣被撤職,義律於6月15日被任命為駐華商務正監督,不再設第二、第三監督。

1836年12月14日,義律接到任命通知,當天宣佈就職。

務實態度打破僵局

律勞卑之所以與廣東地方官府的溝通極不順暢,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即,他以英國政府正式代表的身份自居,在給廣東方面官府的行文中拒絕使用“稟”這種以下對上的方式,而堅持用“書”這種地位平等的方式。

1836年12月14日,義律宣佈就職的當天,即給兩廣總督鄧廷楨寫了一封“稟帖”,並在封面上標註了中文“稟”的字樣。


義律:務實的大煙販子(國家命運·中國通·連載91)

林則徐雕像

義律在稟帖中稱:“英吉利國特命駐粵總管本國在中華貿易各商人等事領【應為“領事”,原文誤】義律,敬稟兩廣總督大人:為由本國接到公書,特陳明事。茲十一月初七日,由本國接準公書,內稱特派遠職總管英國來粵商賈人梢等因。維思今屬本國商船陸續雲集,進口省城黃埔等處。聚會之人,不下千百,多有不悉大清法度例禁。況無人主治管束,其情既為如此,誠恐有事。萬望大人允許遠職早日赴省供職。緣此,特求準示遠職與隨帶各人來省。因請諮會粵海關部,給領紅牌,準由內河進居省城。且本國遠通大清盛熙之朝,歷久平安。遠職奉命遵照,專務恆昭和睦,自應悅然推和,盡心竭力,邀求大人眷顧盛意。稟赴兩廣總督大人臺前,恭候崇禧,興居迪吉。福履靡既矣。道光十六年十一月初七日。”(見佐佐木正哉《鴉片戰爭前中英交涉文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二輯0382》第86頁】)

看到義律的稟帖,鄧廷楨當即給予了謹慎但積極的回應:“該夷來察詞意恭順,尚屬曉事,一切自能格遵。”但鄧廷楨也在稟帖中發現了義律與以往東印度公司的不同:“敘稱遠職,似系夷目之稱,並非大班名目,核與向辦不符。”

大班,是指以前東印度公司在華的高級管理人員,他們沒有官方身份,仍是商人。

經過鄧廷楨一番審慎的調研並請旨。朝廷於道光十七年正月十八(1837年2月22日)下旨:“諭軍機大臣等:據鄧廷楨奏稱,咭唎國公司散局以後,大班不來。上年十一月內,該國特派遠職來粵,總管本國前來貿易之商賈水手等語。該國來船絡繹,自應鈐束得人,以期綏靜。今該夷既領有公書文憑,派令經管商梢事務,雖與向派大班名目不同,其為鈐束則一。著準其依照從前大班來粵章程,至省照料。並飭令粵海關監督,給領紅牌進省。以後住澳住省,一切循照舊章,不準逾期逗留,致開盤踞之漸。”(《清宣宗實錄》卷293)

一直到1837年3月18日,義律才輾轉經過粵海關監督和十三行行商的數道轉手得到消息:“欽奉諭旨,準令兄臺請領紅牌進省”,但“務須照依從前大班來粵章程”。(佐佐木正哉《鴉片戰爭前中英交涉文書》第94頁)

3月21日,義律再次給鄧廷楨發出稟帖:“英吉利國特命駐粵總管本國在中華貿易各商人等領事義律,敬稟兩廣總督大人:敬稟者,茲奉憲命,現已欽奉大皇帝諭旨,飭令給頒紅牌,準遠職進省照料等諭。遠職欽奉,即將隨帶各員名目開單,送交總商,代為載入紅牌。請準隨同赴省。自此以後,照依章程,自應欽遵上諭,專心奉行。為此敬稟,赴大人臺前,並恭候萬福金安。道光十七年二月十五日。”(同上書第95頁)

3月29日,義律領到粵海關核發的赴省紅牌。

4月12日,義律率領隨員到達廣州。

義律一直在的稟帖中自稱英吉利國“領事”,也得到清朝廷及廣東官府的認可。那時,在粵其他各國領事都由商人擔任,並沒有正式的官員。

義律自稱“領事”,但行事與朝廷已經習慣打交道的“大班”貌似一樣。這打消了清朝廷和廣東官府的疑慮和戒心。

而以往東印度公司的大班在貿易淡季都會從廣州回到到澳門居住,義律也遵照了這個傳統。

義律以讓步換取清朝廷和廣東地方官府的讓步,他是作為外國官員常駐廣州的第一任。此後,中英貿易進入了一段平穩期。

但是,中英貿易中的鴉片輸入註定會掀起巨大波瀾。

沒有“道德潔癖”的務實商人

眾所周知,鴉片輸入,在那時佔據英國對華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1839年禁菸運動開始前,英國每年向中國輸入的鴉片約為4萬箱。每箱鴉片的重量,根據產地和品種的不同,大約在100—120斤之間。

這已經是個很驚人的數字了。


義律:務實的大煙販子(國家命運·中國通·連載91)

1839年11月6日,義律在給朋友亨利·泰勒的信中寫道:“如果我的私人感情對於公眾的、重要的問題無關緊要,那我可以說,沒有人比我對於這種強行的貿易(指鴉片)帶來的恥辱和罪孽更為憎惡。我看不出它與海盜行為有何不同。作為一名官員,我在我的權力範圍內,運用所有合法手段對其長期不予支持,併為此在過去數年內完全犧牲了我在所屬社群中的個人舒適。”

但是,自其到中國就職之後,無論身居何位,從沒有因為自己這種“高尚”的“私人感情”影響到其“職責”。

義律扮演的,恰恰是一個鴉片生意保護人的角色。

1836年6月10日,太常寺少卿許乃濟上奏:“鴉片煙例禁愈嚴,流弊愈大。近年以,夷商不敢公然易貨,皆用銀私售,每歲計耗內地銀一千萬餘兩之多。請變通辦理,仍準其以貨易貨。”(《清宣宗實錄》卷282)

皇帝將許乃濟的建議下發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巡撫祁會商拿出方案。

1836年8月5日,皇帝下旨:“鴉片煙來自外洋,流傳內地,為患甚鉅。前經太常寺少卿許乃濟具奏,當降旨著鄧廷楨等會同妥議。本日據姚元之奏稱,現今銀貴錢賤,推其致匱之由,大抵為販賣鴉片煙土出洋之故。並聞有伍姓洋行,暗與交通,立有照票,包攬買賣等語。著該督等將折內所指各情節,逐款悉心妥議。務當通盤籌畫,力塞弊源,毋令奸商骩法營私,於民生國計,兩有裨益,方為盡善。”(同上書卷284)

許乃濟對鴉片弛禁的建議遭到了朝廷的拒絕,嚴厲的禁菸政策即將出臺。

1837年2月2日,義律給外交大臣巴麥尊寫信。他預計,中國的禁菸政策勢必將會趨緊,建議利用“短暫而頻繁的訪問”,“使貿易從目前的實際狀況下解脫出來”。其實就是隱含著提出以武力威脅來支持鴉片貿易。

同日,他還給印度總督奧克蘭和英國海軍艦隊司令布萊登寫信說:“目前(指鴉片貿易)的停滯將會何等特別地、沉重地影響整個不列顛的對華貿易”。為此,他建議:“英國戰船經常而短暫地造訪這個錨地(指廣州灣),以及口外貿易所及的附近其他地區。”

這已經是赤裸裸的武裝販毒的表述了。

與此同時,廣東官府根據朝廷諭令,在1836年底先後三次發佈了驅逐英國鴉片販子查頓、顛地和打打披的命令。

義律在此期間親自指揮了這些鴉片販子的一系列反制動作,並與廣東官府反覆周旋,完全暴露了其鴉片貿易保護人的本質。

自作主張,佔領香港

中英關係破裂,戰爭爆發,以及義律本人在其間扮演的角色,咱們在第一個分專題《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已經有過簡單講述。本文篇幅有限,就不贅述了,而是更關注義律本人與香港的關係。

1840年2月20日,巴麥尊發出《致中國皇帝欽命宰相書》,其中有一個“二選一”的方案:或“五口通商”,或割讓一島或數島。


義律:務實的大煙販子(國家命運·中國通·連載91)

今日香港

l840年12月11日,琦善開始與義律在廣州進行談判,義律提出了割佔香港的要求。

稍後,義律又將條件更改為割佔香港島,將已被英軍佔領的舟山歸還給清朝廷。

1841年1月26日,英軍在沒有達成協議的前提下佔領香港島。

應該這樣說,放棄舟山,佔領香港島是違背英國政府的初衷及訓令的。而舟山早在馬戛爾尼來華時,就是英國人覬覦的第一目標。

那麼,義律這麼做是基於什麼考慮?我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

一、英國派遣到中國的軍隊數量不足,不足以堅守舟山。同時,與香港島這個彈丸之地相比,舟山意味著更大的管理成本。

二、香港距離英國在印度的殖民地更近,更加便於補給。

三、香港本身作為深水港,其戰略位置和貿易潛力也是極其重要和非常強大的。

《穿鼻草約》文本傳回英國本土後,外交大臣巴麥尊和英國女王對其內容都很惱怒。

1841年4月30日,英國內閣決議以璞鼎查取代義律。

8月24日,義律回國。

義律一年後才得到機會復出。1842年8月,任英國駐“德克薩斯共和國”代辦。義律在任內支持在當地廢除奴隸制,並竭盡全力阻止德克薩斯併入美國。

“德克薩斯共和國”也叫“孤星共和國”,其範圍包括今天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和部分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懷俄明州、俄克拉荷馬州、堪薩斯州。

“孤星共和國”1836年自剛剛獨立的墨西哥分離,1845年最終併入美國。

1846—1854年,義律任百慕達總督,1854—1856年任特立尼達總督,1863—1869年任聖赫勒拿島總督。聖赫勒拿島最著名的歷史,是在1815年—1821年曾囚禁過被流放的拿破崙,拿破崙最終死在這座島上。

1875年9月9日,義律卒於英格蘭,終年74歲。

義律在華前後7年,是中國近代史中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洋人。

義律懂中文嗎?

方浚師在《蕉軒隨錄》卷8中記載:“義律亦英人,十餘歲時前來澳門,有馬裡臣者教以漢洋言語文字,管理貿易、帶兵等事,後為英國領事官,告示文字,悉出其手。”

首先,這於可以證實的義律履歷並不相符,義律33歲到中國,此前與中國並無絲毫瓜葛。

其次,方浚師所說的“馬裡臣”,就是著名的來華傳教士羅伯特·馬裡遜。而馬裡遜逝世於1834年的7月30日。沒有證據證明,二人有什麼交集。義律也不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學會中文。

1997版電影《鴉片戰爭》中,義律在與各方華人交流時,都說英語,需人翻譯。這應該是符合史實的。

康濤

2020年9月29日於北京無遺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