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失聯20年的北大博士後找到了

2019年10月江蘇媒體進行了一場尋親活動,常州老人郭巧娣發佈了她的尋親信息。她如今癌症晚期,身體極度虛弱。

面對記者,她說出了自己彌留之際的最後願望,她想見一見自己的小兒子,1969年出生的王永強。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王永強雖然家庭貧困,但天資聰穎,從小就是開掛的學霸。他蘇州大學研究生畢業,考取了中科院的物理學博士,後來又在北大讀了博士後。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王永強勤奮刻苦,一路開掛,成為全家人的驕傲。1999年他博士後畢業,與夫人前往美國進行學術研究。

走之前,據說還專門打電話給郭巧娣說:“媽媽,明天我和夫人就要走了,去美國工作,過兩年就回來看你們,不要太惦記。”

可是這一走,就是20年,20年音信杳無。父親王紀生說,他們老兩口身體越來越差,老伴非常想念小兒子,一想就哭,希望在臨終前見他最後一面。

節目播出後,引發全球網友高度關注,有人發現在亞特蘭大工作的“WangYongqiang”與郭巧娣老人所找的小兒子信息高度重合。當有人找到他後,他承認自己就是王永強。當被問及是否前往常州見母親最後一面,他不置可否,說了一句“清官難度家務事”。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得知消息後,家人表示極度失望,好像被人兜頭潑下了一瓢冷水。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有毒的”家庭

王永強博士的做法的確不近人情,他這麼做的具體原因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和原生家庭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

家是心靈的港灣,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但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這個通道,甚至擁有戰爭更大的破壞力,因為親人之間的互相傷害,是最讓人絕望的,它讓我們看不到人性的光輝。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很多家長是“有毒的”,很多孩子是“中毒的”,著名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把這類家庭叫做“有毒的”家庭。一般來說,有毒的家庭有以下五種模式:

1. 完美主義,

有些家長是完美主義者,他們認為事情做好的標準是乾乾淨淨、完美無缺,他們重視過程、方法和結果。

殊不知,絕大多數孩子都達不到這樣的要求。所以這種家庭成長的孩子動輒被罵,甚至被打。

長此以往,孩子形成了焦慮、懦弱的性格,在工作和生活中,一旦遭遇挫折,總認為是自己的問題,不敢創新,不敢挑戰權威。在生活中常常因為小事陷入到無限的煩惱和焦慮中。

2. 不顧一切地溺愛

溺愛好像不是傷害,但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比一般傷害更為嚴重。因為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幾乎都成為巨嬰,沒有責任心,抗錯責能力為零。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這樣的孩子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認為別人對他好是天經地義的,沒有共情力,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這類孩子長大後,也不會多孝敬父母,他們心裡只有自己。

3. 暴力家庭

這類家庭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沒有拳頭解決不了的問題。孩子一有錯,就是一頓暴打,這類父母控制不了自身情緒,往往抓住一點小事,就在孩子身上發洩,體罰沒有讓孩子變得堅強勇敢,反而讓恐懼在孩子心裡紮根,他們很難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長大後,他們總是對所有人,所有事做最壞的打算,他覺得這世界總有人會傷害他,用情感的鎧甲把自己層層包裹,不讓任何人靠近。不幸的是這副鎧甲不是保護,而是深深的束縛。

4. 不停爭吵的家庭

有些家庭父母三天兩頭地吵架,甚至打架,但又因為各種原因死活不離婚。孩子三天兩頭就要經歷一場家庭戰爭,在崩潰、破碎的環境中成長。這類孩子缺乏親密感,安全感,處理問題喜歡走極端,而且喜怒無常。他們的心是破碎的,對世界的態度是懷疑的和驚恐的。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5. 漠不關心式家庭

這類家庭家長以工作忙,

應酬多為藉口對孩子漠不關心,只滿足孩子們最基本的生活生存需求。

而對孩子的情感需求、親子陪伴、學習成長等漠不關心,甚至儘量逃避。這些父母沒有心思管孩子,缺乏最起碼的責任心,他們對孩子造成了不可逆的傷害。

成年後的孩子缺乏被愛的感覺,往往容易被人欺騙。他們覺得自己可有可無,為了喚起他人的注意,往往爭強好勝,遇到挫折又很容易放棄,沒有堅強的意志。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我們所有人都是在家庭中成長的。近年來,隨著心理學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家庭不僅僅是血緣的融合,它更是一個體系,容納著彼此緊密相連的人。

這是一個交織著愛、嫉妒、暴躁、焦慮、歡樂等眾多情感的複雜網絡。小時候,家就是我們的全部,它深刻影響了我們的性格、生活方式、信仰。

長大後,很多人會意識到自己的性格缺陷,為了更好生活和工作,我們需要勇敢地改變自己,走出陰影。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走出陰影

1. 個人成長

長大後,我們發現自己有缺陷,千萬不要驚慌失措,更不要封閉自我。

你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修養和能力,與朋友、同事、家人多交流、多溝通,贏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同時,不斷健全自己的人格,讓自己變得和諧、寬容、寧靜,也更加幸福、自在、安詳。

2. 重建家庭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有毒的”家庭體系往往像連環追尾的汽車,代代相傳。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來自原生家庭,就不要在自己的家庭裡重複悲劇。我們要不斷學習如何做一個優秀的家長,讓孩子在愛和責任中成長。在孩子的成長中,我們也會修復自己的性格,抹平創傷。

3. 藉助他人

一些被原生家庭嚴重傷害的孩子,可能長大了也無法走出心理陰影。這時,可以去找心理醫生,做專業治療。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很多心理問題的源頭就在原生家庭,藉助現代科學技術,在專業心理醫生的幫助下,很多人都能治癒心靈的創傷。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歸來吧!少年

現在我們都認識到了有毒的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傷害,我們該如何面對當年的施害者,自己的親生父母呢?

大多數人選擇了原諒和寬容,畢竟他們生我養我,與我血脈相連;畢竟他們在強調父母威權的過去長大,不懂教育;畢竟他們垂垂老矣,需要我的幫助和扶持。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但也有人對父母的傷害念念不忘,甚至主動斷絕了和父母的聯繫,老死不相往來。姑且不論孝道和人倫,這樣做其實是在沒有癒合的傷口上,再砍一刀,只能讓自己的內心更加荒涼和孤獨。因為你和他們血脈相連,逃是逃不掉的。

也許他們已經被思念和內疚折磨得奄奄一息,也許一個問候就能消融多年的冰雪,也許一個擁抱就能抹平多年的傷痕。

歸來吧,少年,帶著你燦爛的笑容。

北大博士後拒見母親最後一面,他為何與原生家庭決裂


世界吻我以痛,我要報之以歌。唯有如此,你才能更加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