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消逝的小鎮

【夜讀】消逝的小鎮

消逝的小鎮

“小鎮”消逝在歲月的變遷之中已近半個世紀,唯一還留有一點點古老印痕的就是那條老街。雖然物是人非,但人人都有懷舊的天性,特別是對自己的童年,不管是苦難的日子,還是幸福的時光,你都會懷念。有的是物質的,而更多的則是精神的。

故鄉常勝店坐落在納林川北部烏拉素溝門靠南納林河畔的東岸。地理位置優越,它是河曲商人王常勝在上世紀初定居這裡開車馬大店而得名。民國時期屬第七達慶牌。1950年準格爾旗人民政府成立,撤銷界地牌,達慶牌改為區,常勝店歸納林(七區)速機溝鄉;1958年撤銷區、鄉合併改建人民公社,常勝店生產隊歸納林人民公社速機溝管理區;1983年改為鄉、鎮、村,它成為納林鄉常勝店村常勝店社。據前輩們回憶,車馬大店的建築時間大約在民國初期。清朝末期,山西、陝西等地的大批破產農民,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冒禁翻越長城,到內蒙古西部地區謀生,史稱“走西口”。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離鄉北上口外艱苦創業,開發了內蒙古地區。更重要的是,他們給處於落後遊牧狀態的內蒙古帶來了先進的農耕文化,使這裡的整個文化風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伴隨著走西口移民的進程,口外的內蒙古地區以傳統單一的遊牧社會演變為旗縣雙立,牧耕並舉的多元化社會。

常勝店除一戶姓千的蒙古族外其餘漢人都是河曲、府谷“走西口”來的移民。這裡地處“走西口”的交通要道,是晉西北、陝北通往包頭、河套的必經之路,因此這一帶沿路車馬大店很多。僅常勝店這個村子前後不足一公里就有四個車馬店。由於車馬店生意興隆,這裡逐步建設的形成了一座小鎮,小鎮不大,小得有點可憐,一隻雞在街上溜達,大家都知道是誰家的;一條狗在鎮頭叫,鎮尾的狗就跟著叫了;至於張家長李家短的事,一股風就吹遍了全鎮。這條穿腸而過不足十米寬的街道,南北全長不到500米。說它是街其實有些勉強,不過是東西幾排房屋夾出的一條路,兩邊的房舍也就顯得高低錯落,有了層次和美感。房是土木結構的平房,顏色都是灰白色,因為這裡抹房用的泥土都是灰白色的。路是土路,雨天滿地泥濘,晴天塵土飛揚。如果下上兩三天連陰雨,路就軟成了稀糊糊,變成了水泥路;要是晴得久了,路上就積一層厚厚的土,成了石灰路,那土被匆匆過往的車輛行人帶起,整個街道就是一炮黃塵。“小鎮”南頭一條小河由東向西順坡而下流入納林河。小鎮人卻實實在在享受著小河帶來的好處,洗衣淘菜,人畜飲水,既實用又休閒;我們這一群孩子經常一絲不掛在水裡嬉戲打鬧,享受著童年的樂趣。小鎮不趕集,沒有店鋪。東西兩側居住著靠種地為生的莊戶人,各自還幹些別的營生,有放羊的、跑運輸的、做手藝的,日子也過得很滋潤。

這裡的繁華得益於街道東面南北兩頭的兩座車馬大店。因為它是這條西口古道上的一個大站頭,雖然與古城、沙圪堵、納林、馬場豪齊名,但由於街道兩邊沒有商鋪,相比之下也只能算個“小弟弟”。到建國初期這座“小鎮”共居住著十幾戶人家,但南來北往走西口做買賣打尖住夜的行人車馬絡繹不絕。無論是建築設計還是繁華程度,在準格爾旗梁外丘陵山區除了人民公社所在地恐怕再找不出第二個這樣有街道的“小鎮”。

【夜讀】消逝的小鎮

街道兩邊的住戶房屋乾淨整潔,合作化以後車馬大店由生產隊經營,店主老少三口把一個大店管理的井井有條,特別是女店主能說會道、善於待客、服務周到,因此一年四季吸引不少南來北往的商客。每年冬天車馬店的生意更是十分火爆,因為北部布爾塔亥、大營盤一帶去烏素溝拉碳的二餅子牛車、大小膠車、馱炭的幾鏈子駱駝都在這裡住宿。

【夜讀】消逝的小鎮

到了農閒時節,不少農民變為小商販與南來北往的商客以物易物進行商品交換。每天太陽落山附近的大人娃娃茶餘飯後也來到這裡湊熱鬧,男人們嘴裡含著旱菸袋聽商客們添枝加葉談論走南闖北耳聞目睹的奇聞怪事;女人們盤腳扭手灰土麻生圍坐在店院灰說六道叨啦上半黑夜醒不得回家睡覺。因此這裡成了村裡的一個社交場所和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

五十年代中後期,管理區、生產大隊開大會、演電影、唱大戲都在這條街的大店院內進行。每逢遇到這些活動,就像宋丹丹說的:“那真是紅旗招展、鑼鼓喧天、人山人海……”,狹窄的街道車水馬龍顯得十分擁擠。

【夜讀】消逝的小鎮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到上世紀六十年代後期西口古道逐步被公路所取代,這條古道沿途的車馬大店紛紛倒閉。但“小鎮”上的這座大店並沒有被冷落。從1958年生產隊的出現,第一次把鬆散的農民組織了起來,把個人利益與國家集體的利益聯繫了起來,增強了人們集體意識。隨著西口古道上的行人車馬減少,車馬大店就變成了生產隊的會議室,晚上社員們經常齊聚大店,一是組織學習政治與文化,二是隊長分配第二天的勞動任務。生產隊的組織形式對抵禦自然災害和照顧弱勢群體的生產生活有巨大作用。集體化更有利於建設完整的農業體系,如打井、修渠、建水庫,開發灌溉。每當回憶起小時候農村浩大的勞動場面,到處人山人海。壯觀的勞動場景昭示了先輩們改天換地的決心。

經過幾十年歲月的沖刷,到上世紀70年代前後,“小鎮”上人們逐步搬到蓋起的新房。人們開會、閒談聚集、打蹋嘴也轉移到生產隊的飼養院了。我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在那個和諧的環境中度過的。回想起曾經熱鬧非凡的故鄉,難以忘懷……

作者簡介

【夜讀】消逝的小鎮

劉富義,退休教師,現為準旗薛家灣五老宣講團成員。

來源:大美準格爾

【公報】公報

【最新】重要通知

【聚焦】100餘畝、20多個優質杏樹品種,準格爾旗這家企業出大招!

本期編輯:張樂樂

【夜讀】消逝的小鎮【夜讀】消逝的小鎮
【夜讀】消逝的小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