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與吐蕃的主要事件及主要交戰

唐與吐蕃的主要事件及主要交戰(時間順序版):(武德六年(公元623年)攻打芳州的是吐谷渾,不是吐蕃;而且同一年唐朝盧士良、柴紹擊敗了吐谷渾。再後來,唐朝李靖、侯君集徹底打垮了吐谷渾汗國,吐谷渾成為唐朝的附屬國。)

唐與吐蕃的主要事件及主要交戰

634年,松贊干布遣使與唐朝修好,唐朝遣行人馮德遐入蕃。松贊干布遣使隨德遐入朝,多齎金寶,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許。638年(貞觀十二年)秋,唐與吐蕃發生松州之戰,唐太宗遣吏部尚書侯君集為當彌道行營大總管,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為白蘭道行軍總管,左武衛將軍牛進達為闊水道行軍總管,右領軍將軍劉蘭為洮河道行軍總管,率步騎五萬以擊之。唐軍主力侯君集部還沒出手,唐軍先鋒牛進達部已經擊敗了吐蕃軍。松贊干布大懼,率部退出其擊敗的青海吐谷渾、党項、白蘭羌等,遣使謝罪。貞觀十四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遣其相祿東贊獻金五千兩及珍玩數百,以請婚。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妻之。(而《舊唐書》本紀第三記載:(貞觀十四年)吐蕃遣使獻黃金器千斤以求婚。)

641年(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唐朝宗室女,《敦煌吐蕃歷史文書》裡稱她為贊蒙文成公主。(學者王堯等人指出,贊蒙即覺蒙、朱蒙。在被用於稱呼贊普的女人時,贊蒙(btsan mo)、朱蒙、覺蒙(jo mo)等頭銜沒有區別。朱蒙有被寫作末蒙。)《吐蕃歷史文書》:“贊蒙文成公主由噶爾.東贊域松迎至吐蕃之地。”“及至羊年(公元683年)……冬,祭祀贊蒙文成公主。”“及至狗年

(公元710年)……贊蒙金城公主至邏些”“及至蛇年(公元741年)……祭祀贊普王子拉本及贊蒙金城公主二人之遺體”。《吐蕃歷史文書》的記載中,有贊蒙尊稱並且去世後享有祭祀 這兩項 是地位不低於吐蕃王圌後的人擁有的待遇,文成公主、金城公主都擁有這待遇,松贊干布的女人裡僅文成公主擁有這待遇。說句本文以外的話,吐蕃書籍《賢者喜宴》記載“松贊干布登臨歡慶的寶座,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圌後。”)

唐與吐蕃的主要事件及主要交戰

(……妻以宗女文成公主,詔江夏王圌道宗持節護送,築館河源王之國。弄贊率兵次柏海親迎,見道宗,執婿禮恭甚,見中國服飾之美,縮縮愧沮。歸國,自以其先未有婚帝女者,乃為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遂立宮室以居。公主惡國人赭面,弄贊下令國中禁之。自褫氈罽,襲紈綃,為華風。遣諸豪子弟入國學,習《詩》、《書》。又請儒者典書疏。使祿東贊上圌書曰:“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其高七尺,中實酒三斛。二圌十圌二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西域,為中天竺所鈔,弄贊發精兵從玄策討破之,來獻俘。高宗即位,擢駙馬都尉、西海郡王。弄贊以書詒長孫無忌曰 :“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願勒兵赴國共討之 。”並獻金琲十五種以薦昭陵。)另外,吐蕃松贊干布還稱臣於唐朝唐太宗。吐蕃松贊干布上表說“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並臣治之。高麗恃遠,弗率於禮,天子自將度遼,隳城陷陣,指日凱旋,雖雁飛於天,無是之速。夫鵝猶雁也,臣謹冶黃金為鵝以獻 ”。西域逐步被唐朝控制。唐朝處於優勢,唐蕃之間總體上維持了和平。唐朝使節王玄策曾借吐蕃兵、尼泊爾兵在印度作戰。唐高宗即位後,冊封松贊干布為西海郡王、駙馬都尉。

唐與吐蕃的主要事件及主要交戰

《tibеt Past and Present》記載,650年唐軍攻佔拉圌薩。因為《tibеt Past and Present》中錯誤過多,所以不採信此記載。藏文資料《西圌藏王統記》《西圌藏王臣記》等書記載唐軍攻入吐蕃邏些(拉薩),“並傳將迎回覺阿釋迦像等”,吐蕃“眾皆惶恐”,將覺阿釋迦像“藏於南鏡門內,將門泥封……”,在松贊干布孫芒松芒贊時,“唐廷已知化身大王升遐,乃發兵入藏,直抵神變大寺(大昭寺)……此後又盛傳唐軍入藏,急將覺阿釋迦像迎至神變寺(大昭寺),藏於南鏡門內,以泥封門,別繪一文殊像以掩之……唐軍果至,縱火燒“紅山宮”(後世重建為布達拉宮)……”。但因為這些書裡錯誤過多、奇幻荒謬成分過多、並且此“唐軍攻入吐蕃邏些(拉薩)”的記載與漢人史料記載不符,所以不採信此記載。唐高宗前期忙於用兵於朝鮮半島、中亞,出兵攻滅了西突厥汗國、百濟、高句麗,忽視了對吐蕃的壓制。吐蕃趁機吞併整合吐谷渾、白蘭羌,實力上升。吐蕃已經完成了對白蘭羌、吐谷渾的整合之後,唐高宗後期唐高宗才開始派兵打吐蕃。(但是從高宗時期武則天時期到唐玄宗時期,吐蕃仍然沒能控制青海東部。)

663年,吐蕃吞併青海西部的吐谷渾,吐谷渾可汗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帶領數千帳吐谷渾百姓逃至唐朝的涼州。

670年,吐蕃攻陷安西。

673年,安西復歸於唐。(此後20多年雙方對西域安西四鎮的爭奪:670年,吐蕃陷安西;

673年,安西復歸於唐;678年,吐蕃取龜茲等四鎮;679年,唐將崔知辯率軍擊吐蕃,佔領龜茲、硫勒等四鎮;687年-6⑧9年,武則天削減安西防務,吐蕃趁機進佔安西四鎮;

689年,西域寅識迦河之戰,唐軍主帥韋待價無將領之才,初戰不利,之後遇大雪,糧運不繼,士卒凍餒,乃引軍還;

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再次佔據安西四鎮。)

670年,唐朝以右衛大將軍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衛將軍郭待封副之,總共率軍5萬討圌伐吐蕃,且援送吐谷渾還故地。薛仁貴令郭待封率2萬人於大非嶺守輜重。薛仁貴帥部前行,擊吐蕃於河口,大破之,斬獲甚眾。郭待封不執行薛仁貴的計策,領輜重踵進,被吐蕃二十餘萬軍隊打敗,悉棄輜重。薛仁貴部返回大非川,吐蕃論欽陵將兵四十餘萬進攻,唐兵大敗。薛仁貴與論欽陵約和而還。(關於大非川之戰唐軍的人數,資治通鑑670年沒說,《冊府元龜卷一一九》《舊唐書本紀第五》《新唐書 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上》說唐軍5萬,另有記載說唐軍10餘萬,既然記載有矛盾,那麼需要分析哪個記載可信。有人根據作戰過程及李靖兵法分析,唐軍為5萬:大非川之戰的過程,薛仁貴率輕銳出擊,率領的是戰兵,將輜重兵與剩餘的戰兵留給郭待封,郭待封部一共2萬人,所以輜重兵應該不多於2萬。按照李靖兵法,唐軍每1萬人中輜重兵3千,按照這個比例,10餘萬的話輜重兵超過2萬,10餘萬之說有誤;5萬的話,輜重兵1.5萬加5千戰兵守輜重正好2萬。所以5萬之說正確。)

673年,安西復歸於唐。

675年,吐蕃遣其大臣論吐渾彌來請和,且請與吐谷渾復修鄰好,被唐朝拒絕。

678年,劉仁軌鎮洮河,每有奏請,多為李敬玄所抑,由是怨之。仁軌知敬玄非將帥才,欲中傷之,奏言:“西邊鎮守,非敬玄莫可。”唐高宗以敬玄代仁軌為洮河道大總管兼安撫大使。李敬玄將兵十八萬與吐蕃論欽陵戰於青海之上。兵敗,劉審禮沒於陣。左領軍員外將軍黑齒常之,夜帥敢死之士五百人襲圌擊吐蕃軍營,吐蕃軍潰亂退兵,李敬玄得以率軍返回鄯州。

680年,吐蕃軍進攻河源(今青海省東部),被唐將黑齒常之率軍擊退。黑齒常之經略河源,廣置烽戍七十餘所,開屯田五千餘頃,由是戰守有備焉。681年,吐蕃論贊婆率軍3萬屯良非川,黑齒常之率3000騎兵打退吐蕃軍,殺獲二千餘級。收其糧畜而還。常之在軍七年,吐蕃深畏之。

682年,吐蕃入寇河源軍(唐朝駐軍之一,軍治在青海西寧附近),軍使婁師德將兵擊之於白水澗,八戰八捷。

唐與吐蕃的主要事件及主要交戰

687年-6⑧9年,武則天在平定徐敬業之亂後,一度“不欲廣地,務其安人”,削減了安西的防務。吐蕃趁機進佔安西四鎮。6⑧9年,周興等誣右武衛大將軍燕公黑齒常之謀反,徵下獄。冬,十月,戊午,常之縊死。西域寅識迦河之戰,唐軍主帥韋待價無將領之才,初戰不利,之後遇大雪,糧運不繼,士卒凍餒,乃引軍還。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大破吐蕃,重佔安西四鎮

694年,武威道總管王孝傑破吐蕃論贊刃、突厥可汗子等於冷泉及大嶺,各三萬餘人

696年,王孝傑、婁師德與吐蕃將論欽陵贊婆戰於素羅汗山(此戰發生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渾故地),唐軍戰敗。之後,論欽陵要求唐軍撤出西域,被唐朝拒絕。吐蕃論欽陵(噶爾欽陵)說他的數次勝利只是保住了吐蕃不被唐朝攻滅。《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一上》記載 吐蕃論欽陵說“且四夷唐皆臣並之,雖海外地際,靡不磨滅,吐蕃適獨在者,徒以兄弟小心,得相保耳。十姓五咄陸近安西,於吐蕃遠,俟斤距我裁一磧,騎士騰突,不易旬至,是以為憂也……”

699年,吐蕃贊普欲除去專圌權的論欽陵論贊婆兄弟,集中兵力殺死論欽陵親黨二千餘人,論欽陵自殺。贊婆帥所部千人投降唐朝,唐朝以贊婆為特進、歸德王。欽陵子弓仁,以所統吐谷渾七千帳來降,拜左玉鈐衛將軍、酒泉郡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