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裡尋找真實的自己?

  曾看過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有那麼兩條年輕的魚在遊動著,他們遇見一條年長的魚遊向相反的方向。年長的魚向他們點頭示意,說道,“早上好啊,小夥子們,今天的水感覺怎麼樣?”那兩條年輕的魚繼續往前遊了一段距離,然後其中一條看著另一條突然說道,“‘水’是什麼玩意兒?”

  如果我沒念過書,恐怕我也不會知道空氣是什麼玩意兒;如果我沒照過鏡子,我應該也不瞭解自己長什麼樣子。自我也是這樣,看不見摸不著,同時又時時刻刻與我同在。常有人提到“要做自己”,像兩條年輕的小魚一樣,這個任務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那真正的自己是什麼呢?”

  關心這個問題的人就徑直踏上了尋找自己的旅程,方式各有不同。有人拋下了當下的一切,背上行囊,去從未去過的每一處尋找;有人向內追尋,苦惱和思索著經歷過的一切、所擁有的一切;有人向更超脫的智慧尋找答案,期盼宗教能給予正確答案;有人默默懷揣著這個問題,儘管飽含熱忱,卻並不急於找到什麼……

  我是幸運的,因為父母自由散養的養育方式,我沒怎麼受到過來自外界的管束。所以當遇到這個問題時,我不需要太猶豫就可以確認我就是真正的自己。野蠻生長的遺憾有很多,但這一點確確實實讓我慶幸。所以當我看到苦於尋找自己而無比努力的人,有一段時間我是質疑的,這樣刻意的尋找能找到真實的自己嗎?難道不是另一個外界價值觀影響的產物嗎?

  我可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直到我在公園看盆景展覽,看著被鐵絲塑造的蜿蜒扭轉、巧奪天工的各種小樹,新的理解突然打入我腦袋。一棵野樹可以自然的長成自己原本的樣子,可是被鐵絲困住的樹,需要多少努力才能掙脫束縛?掙脫的過程要經歷多少痛苦?失去限制之後,它又要怎麼協調自己已被塑造的部分和新的自由?

  又或者,如果沒能掙脫鐵絲,它就不是真正的自己了嗎?

  “你看,這就是水。”

  你所走出的每一步,都是真正的自己。野草是它自己,盆景是它自己,我窗臺上的多肉是它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浮浮沉沉的是自己,打破一切去體驗不同的是自己,想盡辦法求得答案的是自己。

  被塑造的是自己,選擇臣服的是自己,奮力抗爭的是自己,成功了或失敗了,過去的和期待的,都是真實的自己。

  你看到了嗎?這就是做自己。

  “這就是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