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漢族從什麼朝代開始姓氏中加了輩份?

農村朱z


  中國的姓名輩分自古就有了,但是要是想要知道什麼時代開始的,也很難考證。但是我們能從歷史的文獻中接觸到一些姓名輩分的起源。

提起中國的輩分,和家譜有很大的關係。根據記載,最早的家譜很可能出現在大禹時期。大禹是中國第一個奴隸社會的創建者,也是王位世襲制的始作俑者。這樣的話,血緣關係就逐漸變得更加重要的,同時也為輩分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條件。

司馬遷在《史記》的《五帝本紀》《夏本紀》《殷本紀》《周本紀》《楚世家》和《三代世表》的篇目中比較清楚地記錄了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五帝的世系和夏、商、週三代王室及楚國王室自始祖以下的歷代世系。家譜的出現,方便輩分的區分確認,這可能也是姓名輩分出現的雛形。雖然家譜的出現使得輩分區分有個初期的輪廓,但是這並不是說中國的姓名輩分已經發展完全了。有人說姓名輩分的是漢朝開始的,有的人說在唐朝才有的,答案眾多,莫衷一是。因為在家譜出現的時候,文字還沒有出現,所以只能使用口述家譜,後來就用結繩家譜。結繩家譜在我國的少數民族如鄂倫春、錫伯等民族中都曾採用。

商朝的時候出現了甲骨文,這個時候就有了文字記載的家譜。商代晚期,又出現了一種新的實物家譜,這就是金文家譜。到了周代之後,人們普遍就會字啊青銅器上鑄刻銘文表示對祖先的恭敬,這就是我們當今認為的金文家譜。

家譜得到發展,是在魏晉隋唐時期。而唐朝是官修家譜最為發達的王朝之一,因為在這一朝代家譜受到了重視,所以唐朝是家譜出現最正式的時期,也是輩分出現最正式的朝代。在這個時期,不管是選官還是婚姻,都會依據家譜,輩分自然也就得到了重視。

但是有的人認為家譜的起源是宋代,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現在的家譜和宋代的家譜一脈相承,和魏晉隋唐的譜牒沒有太多的傳承。

隨著其後的發展,進入明清時代,統治者仍然在鼓勵家譜的纂修到了改革開放事情,家譜的纂修出現了一個停頓期,除了在1950和1951念期間有少許在建國之前已經纂修完成的家譜付印外,數十年都處於一個空白時期。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對家譜的態度也有很大的變化,但是姓名和輩分仍然是中國人很重視的一個傳統,尤其是儒家很重視論資排輩,深受儒家思想的中國人自然也非常重視姓名輩分了。


御劍飛行的天外飛仙


兩漢乃至三國時期,漢族以兩字為尊,比如曹操,袁紹,袁術,孫權,孫策,孫堅,諸葛亮(諸葛是複姓,亮才是名字)等等,留下名號的都是兩字,一姓一名。三字的都是平民,比如戲志才。

東晉時期,社會主流還是以兩字為尊,比如祖逖,恆溫,謝安,王導等,但這個時候,由於佛道兩教的廣為流傳,名字帶有之也成為潮流,如:王羲之,王獻之(這兩個其實是父子),王凝之,祖沖之,顧愷之等等,這應該是名字中輩分的雛形期。

到了唐隋唐,社會趨於穩定,人口出現爆發式的增長,特別是科舉的出現,使得更多人識字做官,兩字的姓名不夠用了,三字的名字開始廣為流傳,但是這一時期,尚未有明確的輩分,我們從一些名人中探索,比如顏真卿,顏杲卿,輩分此時應該已經形成,並開始小範圍使用。

宋代,應該是輩分使用規範化的一個時期。比如宋代開國皇帝幾兄弟的名字,趙匡胤,趙光義,趙光美(避諱改為光),以及楊家將的故事,還有大才子蘇軾一家,蘇洵,蘇軾,蘇轍(車字旁 ,水生木),這一時期,應該是輩分開始廣為流傳的時期,其實也好理解,這一時期,造紙術,印刷術的出現,造成了市民文化的盛興,人口的興盛,大量平民階層的讀書人出現,文化人之間怎麼區分自己不同的長輩,特別是中國文化每個長輩還有不同的叫法,輩分最晚應該從這個時期開始流行,但是缺少完整世系家譜研究,無法嚴格證明。

能夠嚴格證明的是明朝,朱元璋給自己的每個兒子都定下了嚴格輩分,嚴格的取名規則,逼得自己的後輩開啟了造字模式。

輩分,其實就是咱們人口大量爆發,人員不斷流動,為了認祖歸宗,方便認親戚的。


三道歷史


輩份其實東晉開始就有了,東晉最後兩個皇帝分別叫司馬德宗和司馬德文。但是當時輩份一般都是父親或祖父一輩人臨時選擇的,並沒有體系完整的字輩譜,執行程度也不是很高。

真正普及輩份並正規化,則始於晚唐。

晚唐的宦官和大將習慣用收養子的辦法培養自己的勢力。可以明顯觀察到這時候起名一般是某個固定的字加上一個可變的字。如宦官梁守謙的親弟叫梁守志,養子五人叫梁承敏,梁承度,梁承乂,梁承汶,梁承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