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一點 耐心一點

慢一點 耐心一點

很多人問,青訓要多久才能出成績?這個問題,就像一批學生剛開始上學,你問校長,有幾個能考上清華北大。恐怕連最好的老師,也很難就此給出答案。青訓不是說將一批人從小培養到大,就一定可以成才,否則“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豈不是成了一句空話。

青訓是一個漫長的課題,要能夠培養出能在世界頂尖舞臺站立的球員,如同培養出一顆參天大樹,不是一棵豆芽,兩天便可以見到成效。儘管中國的青訓已經提了很多年,但探索的道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曲曲折折之後,最早開始的一批還有多少人留下,又有多少人在半路就覺得沒有希望,已然離去。如果有一個“天眼”一直在天空中記錄下中國青訓探索的每一步,你就會看到離開的和留下的。急於求成往往是讓很多人輕易離開這片綠茵場的原因之一,當你花了5年來練習,卻還沒能得到任何一家職業俱樂部青睞時,是否還能堅持呢。當一個基層的教練員,重複的將一個動作教給孩子50次之後,是否還會有耐心教授給他第51次。整個社會層面而言,如果你看見他失敗了30次,是否還願意陪他嘗試地31次。

無論是我們一直提倡學習的鄰國日本,或是以青訓出名的拉瑪西亞訓練營,都經歷近40年的起伏,才有了今日我們所熟知的一個個球員。如果面對頭十年的失利便要放棄,可能梅西就不能成為今天舉世矚目的巨星了。而反觀我們在人才培養方面,提倡的卻往往是通過長期的集訓,來提高短期內的成績。如果單從出成績而言,是有可能做到的,隊員之間相互有了更深的瞭解,戰術磨合的更加嫻熟,在面對強敵時心中多了一份默契。但對於更年輕的下一代球員而言,好像並沒有太大的作用。畢竟,比賽的感覺並非簡單的言傳身教可以講述,球員的能力也絕不是僅僅憑藉遺傳或是天賦就可以延續。

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如今最後一批90後的球員也結束了自己作為青少年球員代表國家隊可以出征的大賽,但卻仍然沒能盼來衝出亞洲,或是衝出小組賽。同組的塔吉克斯坦國青隊已經能夠和U21年齡組的其他球隊抗衡,曾經的“魚腩”球隊馬來西亞,也能夠頑強地逼平塔吉克斯坦。這並非偶然,早在2013年,馬來西亞的青少年足球便開始進行大規模的佈局,潛心的訓練。而曾經同為“魚腩”的越南隊,和著名的英超球隊阿森納一起培養他們的球員長達10年。這是一代人的成長,這個過程不疾不徐,或許都需要藉助外力的幫助,但並不揠苗助長。五年後、十年後,當這一批球員慢慢的成長起來,或許亞洲足壇將面臨的不只是洗牌。

培養人的過程,不能靠著急來完成。十年不短,卻也不長。只要能按部就班,又何愁無人可出?

慢一點 耐心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