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餘年》揭祕,為什麼大皇子叫陳萍萍叔父,謝必安是怎麼死的?

《慶餘年》原著當中,為什麼堂堂大皇子會叫陳萍萍叔父呢?有一天範閒帶著若若和婉兒一塊去陳萍萍的宅院當中,位置是在皇城之外,十分的典雅。範閒他們到的時候,剛好大皇子也在,大皇子和範閒初次見面的時候是不太對付的。

席間大皇子叫陳萍萍叔父,要知道這個稱呼是犯了忌諱的,都察院如果參陳萍萍那就是大罪。陳萍萍說大皇子叫我叔父,這是陛下御準的,誰也說不了什麼,因為大皇子的母親寧才人認的,當年她是東夷國的一位女俘虜。

《慶餘年》揭秘,為什麼大皇子叫陳萍萍叔父,謝必安是怎麼死的?

那一次北伐非常兇險,慶帝差點在北方丟了性命,回來的路上是直挺挺的,一動也不能動,全靠女俘虜,一路小心服侍,這後來才有了大皇子。當然他們一路逃命回來,所以陳萍萍和寧才人的關係自然就親近了一些。

還有一層,那個時候是不允許帶著俘虜逃跑的,寧才人當時是要被砍頭的。不過陳萍萍說了一句話把她給救了,所以寧才人對陳萍萍是相當尊敬的。後來寧才人入宮的時候也起了一番風波,你想那個時候慶帝還沒有大婚,就要女俘虜入宮,太后很不開心的。

《慶餘年》揭秘,為什麼大皇子叫陳萍萍叔父,謝必安是怎麼死的?

不過當時並不是陳萍萍幫寧才人入宮的,而是葉輕眉開了口,寧才人才能入宮。寧才人這個人性情比較潑辣,恩仇分明,13年前他為葉輕眉報仇也出了大力,正是因為那件事得罪了太后,才重新被貶成了才人,直到現在也沒有辦法復位。

《慶餘年》原著當中,謝必安是怎麼死的呢?與其說謝必安是因為二皇子而死,還不如說他是為他自己而死。在抱月樓那個案子當中,二皇子本來是想在公堂之上誣陷範閒,還派了殺手,想要把那些苦主都給殺了。但是範閒這邊有監察院的六處保護這些苦主,所以謝必安和其他的殺手們沒有得逞。

《慶餘年》揭秘,為什麼大皇子叫陳萍萍叔父,謝必安是怎麼死的?

謝必安看著著急,著急完成二皇子佈置的任務,一看暗箭傷不了人,於是就想明著來,他就拿起劍刺向了其中一個苦主,結果範閒眼疾手快救了那個人一命。然後謝必安就跟範閒當街打了起來。

謝必安錯誤的估計了範閒的身手和級別,他沒有想到範閒這麼一個富家子弟居然會在武學上持續精進,已經達到九品的級別。後來範閒把謝必安給打暈了,交給京都府處置。謝必安是死在了牢裡,有可能是二皇子滅的口。

《慶餘年》揭秘,為什麼大皇子叫陳萍萍叔父,謝必安是怎麼死的?

二皇子手下八員大將就這麼折損了一位,而據說謝必安是八大將裡面能力最高的一個。關於謝必安的名字,我不知道你有沒有覺得很耳熟,它是民間傳說當中白無常的名字,我們都知道地府裡面有兩位使者,黑白無常,對吧?

在傳說當中白無常的名字就叫謝必安,他身材高,瘦臉是白的,人稱七爺。黑無常,名字叫範無救,身材也是高瘦,臉是黑的,人稱八爺。據說謝必安和範無救兩個人自幼結義,情同手足,有一天兩個人一塊走到南臺橋下,馬上要下雨了,七爺說,八爺,你稍等我回家去拿傘。誰知道七爺走了之後,就雷雨傾盆,河水暴漲,八爺不願意失約,他就被暴漲的河水淹死了。

不久七爺取傘歸來,一看八爺已經失蹤了,七爺痛不欲生,他就吊死在橋柱上。所以很多白無常的形象都是伸著長長的紅舌頭,閻王爺就覺得這兩個人信義深重,命他們在城隍爺前捉拿不法之徒。有人說謝必安就是酬謝神明,則必安,範無救,就是犯法的,人沒救!當然,這些也都是民間傳說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