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我们:放大人生格局,只需要看破四件事

放大人生格局,必须要看破自己、他人、世界和得失。

格局,指的是一个人的眼界和心胸,是视野和思维的活动空间。《财富》杂志主编吉夫科文曾说:“企业家的格局决定企业的结局,企业家的高度决定企业的高度、远度。”对普通人亦是如此,凡成大事者,必有大格局。格局有多大,事业就会有多大;事业发展不前,往往是是受限于格局。

历史告诉我们:放大人生格局,只需要看破四件事

历史告诉我们,放大人生格局,只需要看破四件事:自己,他人,世界,得失。

对待自己,不能自视过高

傲世轻物、目中无人、自我期望过高是初涉世者的通病。曾国藩初入仕途时也是个愤怒青年,愤世嫉俗、高傲强硬、一往无前,对谁都是一副“唯我正确”、“尔等皆不如我”的神气,因此处处碰壁,动辄得咎。后来几经挫折和反思,他才终于认识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别人不是舞台的配角,只有海纳百川、和光同尘,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达成自己的目标。之后,他从愤青一跃而为老庄信徒,包容官场的丑陋之徒和无为之辈,设身处地体谅其难处,极尽统战拉拢之能事,必要时还“啖之以厚利”,最终以此般纯熟老练、神鬼莫测的手段和神态在官场如鱼得水,以至挚友胡林翼评论他“渐趋圆熟之风,无复刚方之气”。因此,要始终将自己摆在渺小的位置上平衡心态,感到“我不及人者多”,既对自己充满信心又清醒认识自身不足,才会更有可能拥抱成功。

历史告诉我们:放大人生格局,只需要看破四件事

曾国藩

对待他人,要达人以达己

论达人达己,管仲和鲍叔牙的“管鲍之交”堪称典范。两人一起做生意时,管仲总要多分红,鲍叔牙因为管仲家穷而不以其为贪;一起参军打仗时管仲总是逃跑,鲍叔牙因为管仲家有老母亲而不以其为怯;二人各为其主后,管仲辅佐的公子纠兵败身亡,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担任丞相,自己甘居其后,使齐国终成王霸之业。可见,当看到别人事业有成,不要嫉妒,不要自我封闭,不要选择性盲试,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成人之美,并暗下决心超过他。存在意味着合理,每个人都有权通过努力过上理想的生活,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如果没有扎实的根基,他们升得有多高、跌得就会有多重,或许明天你还要看他们的笑话。如果认不清这一点,只能是自己气自己。超过一个能力强于自己的人,胜于超过十个与自己能力相仿的人,这才是通向大成的真正要诀。

历史告诉我们:放大人生格局,只需要看破四件事

管鲍之交

对待世界,要打开自己的人生

只盯着虫子的鸟不可能飞上九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只有胸有山河的雄鹰才能在天地间翱翔!站在什么样的高度才有什么样的位置,处在什么样的环境才有什么样的眼界,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才有什么样的见识,视野有多大决定了你能走多远。朱元璋出发前只是个和尚,李自成革命前还是银川的一名普通驿卒,洪秀全起事前不过是位民办教师。后来他们之所以能成天下之主,是因为别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个侧面,他们却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掌握东西、通晓古今,把握全面的信息,看到完整的世界,从而实现开挂的人生。因此,要勇于走出舒适区,改变思路、改变习惯、改变生活方式,接受新事物、接受新朋友、接受新挑战。我们的心有多大,人生的舞台就有多宽!

对待得失,要在磨练中求重生

古语有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是一种对待荣辱得失的极其达观的态度,但要走上成功之路,仅仅看开和达观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在暂时的失意和挫折中奋起重生。王阳明少年得志,仕途顺利,二十八岁就中进士在京城做官。但三十五岁时,因上书皇帝言政触怒权宦刘瑾,被廷杖后贬到贵州龙场当驿丞。当时的龙场几乎是不毛之地,吃穿不足、语言不通,王阳明却丝毫不为恶劣的外界环境所干扰,在死寂又困难的环境里,对经年累月的遭遇日夜反省。终于在一天夜里,他大彻大悟,“圣人之道,本心自足!”

“心学”就此诞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浴火便没有重生的凤凰,不在人生低谷,哪有动力思考人生,因此我们要抓住这样的机会磨练和提升自己。越是艰难,越要修心;越是挫折,更需努力!

历史告诉我们:放大人生格局,只需要看破四件事

龙场悟道

上下五千年,历史上还有很多像这样有头脑、有胸怀、有情操的明哲先贤,从这些历史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学到放大人生格局的钥匙。让我们借古人一束光,照今人前行路,胸怀四海、少犯错误,走好人生每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