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澳大利亞是如何從隔閡走向結盟的?

這是一個不平靜的夏天,先是澳大利亞和印度結盟,後有中印邊界衝突,焦點都指向了印度。中國和印度比鄰而居,邊境爭端長期未解決,起衝突不奇怪。但為什麼印度和遙遠的澳大利亞突然攜起手來?歷史上澳大利亞不僅沒給過印度好臉色,雙方還曾經大吵一架,是什麼造成了兩國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第一次親密接觸,不歡而散

1947年實行印巴分治,印度和巴基斯坦都獨立自治。英國人的殖民統治曾讓印度飽受暴力之苦,因此獨立後印度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護自己。那一年,美蘇冷戰剛剛拉開帷幕,印度總理尼赫魯選擇明哲保身,確立了不結盟政策,儘可能維持和平。

印度和澳大利亞是如何從隔閡走向結盟的?

(印巴分治,造成千萬人流離失所)

但和平易碎,1962年中印發生邊界衝突,印度捱了一頓揍,堅定不結盟的立場開始動搖。很快印度就接受了美蘇的軍事援助,援助條件是跟巴基斯坦解決克什米爾問題。拿人手短的印度乖乖去跟巴基斯坦打仗了,這就是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印度落敗。

失敗那就總結反思,巴基斯坦跟美國走得很近,還和中國關係友好,印度唯一可投靠的老闆只有蘇聯。1971年,印度和蘇聯簽訂了為期20年的和平友好條約,同年,第三次印巴戰爭,萬年捱打的印度終於取勝。

印度和澳大利亞是如何從隔閡走向結盟的?

(印巴戰爭)

打了好幾次仗,投靠了一個超級大國,印度的安全還是得不到保障。因為1979年,蘇聯把手伸到了阿富汗,美國向巴基斯坦提供尖端武器來遏制蘇聯在阿富汗的影響,中東局勢變得更加緊張。

巴基斯坦獲得的武器,可以用在阿富汗當然也能用在印度身上,巴基斯坦的好夥伴中國又是一個武器來源,雙重因素讓印度有強烈的危機感。

印度和澳大利亞是如何從隔閡走向結盟的?

(印度核試驗)

生存壓力之下,印度努力增強軍事實力,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1996年聯合國已經通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1998年印度還進行了足足五次核試驗,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韙,國際社會一片譴責。

澳大利亞沒有印度那麼大的生存壓力,它又經歷了怎樣的外交歷程呢?冷戰後澳大利亞把美國當成保護傘,簽署了《澳新美安全條約》(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還加入東約組織,希望美國能保護自己。但這棵大樹沒靠多久,1969年美國總統尼克松提出尼克松主義,表示美國將從亞洲撤軍,請各位盟友自己負責安全和國防。

印度和澳大利亞是如何從隔閡走向結盟的?

(漫畫)

澳大利亞只好自力更生,1976年澳大利亞發佈了《國防白皮書》,1987年發佈白皮書《保衛澳大利亞》,主要內容是優先澳大利亞大陸以及北部、西北部島嶼的防禦,自力更生搞國防的理論框架基本成形。

但不能只理論不行動,政府的行動計劃是:升級部隊的武器裝備,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防工業。這是澳大利亞有史以來第一個和平時期的軍事現代化方案,說明自力更生的決心還是很足的。

不過決心碰上錢算是碰上硬茬了,要實現藍圖,未來五年內國防開支需要增加3%到5%,政府一算賬,不幹了。但國家安全終歸是大事,後冷戰時代,東南亞發生金融危機,美國並沒趟這趟渾水,這時澳大利亞意識到要保證安全,不僅僅需要應付軍事威脅,於是重拾加強國防的動力。

四十多年來,自力更生一直是澳大利亞安全政策的核心。如今,這一核心更應該被再三強調,同時澳大利亞應該改變發展方式以面對未來的嚴峻環境。因為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已漸漸失去了在亞洲的主導地位。過去,美國是亞洲的支配者,未來,美國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還是未知,但亞洲秩序一定會重新洗牌。澳大利亞將無法依賴它“強大的朋友”,只能依賴自己,要抓緊眼下機會,早做打算。

對比之下,澳大利亞和印度完全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事實上在冷戰期間,澳大利亞確實沒把印度當回事。在國際大事的態度上幾乎都與印度相左,例如克什米爾問題、蘇伊士運河危機、匈牙利十月事件、朝鮮戰爭,彷彿故意與印度對著幹似的。

直到約翰霍華德執政,澳大利亞才對印度有了興趣。約翰霍華德非常看好印度,因為印度的年輕化,青年人的數量有2.3億,相對世界上其他國家,年輕人的數量遙遙領先,年輕人是一個國家的希望,霍華德把印度稱為“沉睡的巨人”。

印度和澳大利亞是如何從隔閡走向結盟的?

(霍華德和印度領導人握手)

霍華德1996年提出“新地平線”倡議,希望加強和印度的文化聯繫,1997年被定為南亞年,同年發佈的《外交與貿易政策白皮書》也表現出和印度發展貿易關係的意向。

在前景光明的大好形勢之下,印度犯下了核試驗這樣的大錯。澳大利亞的反應非常激烈,立刻暫停與印度的一切接觸,取消互相的軍官培訓,取消所有計劃中的國防訪問,連船隻和飛機都不允許造訪印度。簡直是把印度當病毒,生怕沾上一點。

印度也不服氣,本來它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就很不滿,認為這一條約歧視弱小國家,限制了它們的核發展。於是印度就罵回去,指責澳大利亞的反應是衝動和極不公正的。核試驗讓兩國結下樑子。

抱團取暖,識時務,知進退

眾所周知,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恆的利益。進入21世紀,美國遭遇911事件,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中國崛起。這些事件讓亞太地區權力失衡,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印度在這一地區佔據主導地位,因此國際社會必須以新眼光看待印度。

中國近年來飛速崛起,挑戰著印度在印太地區的地位。我國在國防上砸入巨資,軍事武器先進。不僅中國人民解放軍強大,中國還出售給巴基斯坦坦克、導彈、重型火炮等武器,甚至幫巴基斯坦建造核反應堆,中巴如此親密,中印卻一直存在邊境爭端,印度心裡能不慌嗎?

經濟上,中國在緬甸、孟加拉國、巴基斯坦都有海港,在澳大利亞的經濟和貿易中也佔有特殊地位,根據澳大利亞外交事務與貿易部的數據,2017年中國的貿易額比2016年增長了16%,佔貿易總額的24%,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伙伴、進出口市場。儘管澳大利亞希望能一直跟中國做生意,但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強大,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澳大利亞的傳統靠山美國又在亞洲漸漸失去話語權,對於自己的安全,澳大利亞不由得心裡打鼓。

印度和澳大利亞是如何從隔閡走向結盟的?

(澳大利亞的貿易伙伴,中國遙遙領先)

國際形勢讓兩國都處境尷尬,很適合攜起手來。在安全上,兩國利益也隨之逐漸靠攏。首當其衝的安全問題是海上貿易,澳大利亞是一個依賴海上貿易的島國,但海盜、毒品貿易、人口貿易都威脅著海上航線。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是兩個極重要的商業海峽,在沿岸國家中,印度擁有最大的海軍和海岸警衛隊,澳大利亞需要印度。而馬六甲海峽是海上生命線,保護馬六甲海峽也符合印度的利益。


印度和澳大利亞是如何從隔閡走向結盟的?

霍爾木茲海峽

印度和澳大利亞是如何從隔閡走向結盟的?

(馬六甲海峽)

澳大利亞擔心的第二個問題是印度尼西亞的安全,印度尼西亞的人口偷渡氾濫,恐怖主義橫行,2002年巴厘島發生的爆炸案,死者近一半都是澳大利亞人。

而且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發展強勁,到2030年有望成為經濟強國。在印太地區,印度尼西亞對澳印來說都是一個立足點,很自然地,澳印因為印度尼西亞走到了一起,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已經結成三邊關係。

印度和澳大利亞是如何從隔閡走向結盟的?

(爆炸紀念碑)

種種因素,讓澳大利亞和印度走在了一起,2014年,澳方總理艾伯特和印方總理莫迪簽訂了一項里程碑意義的協定,加強國防合作,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和跨國犯罪,促進區域穩定。

2016年,澳印雙邊貿易額為219億澳元,2003年時,還只有43億澳元,足足翻了五倍,兩國還共同建立了一億美元的戰略研究基金。如今,有9.7萬印度學生在澳大利亞求學。

中國的強大、美國的不確定性,都為澳印創造了巨大的合作空間。舊的冷戰思維早該扔進垃圾桶,雙方都急需改變發展方式。看起來,兩國都非常願意與中國保持良好的商貿關係,同時也想把美國作為“備胎”保護傘,為未來的挑戰留一條後路。

印度和澳大利亞是如何從隔閡走向結盟的?

(線上峰會)

這個月,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和印度領導人莫迪進行了一場“線上峰會”,這是兩國結盟的信號,不過,雙方對彼此核心的地緣戰略利益都瞭解得十分有限,要形成深度關係還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維基百科

《國際未來方向》印度的戰略觀念:困境與機遇

《國際未來方向》加強澳大利亞與印度的防務聯繫

【作者:竹子】

【編輯:每天一點冷芝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