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是否該過“洋節”?


國人是否該過“洋節”?

近日,一些抵制過洋節的行為再次引發關注,該不該過洋節,已經不是一個新話題。過洋節是否為文化媚俗,如何在傳統文化節日中重拾文化基因,找回文化自信,每每在節日來臨之際,這樣的討論就會不絕於耳。

洋節為何受歡迎?因為各種各樣的節日剛好給大家提供了很好的‘藉口’,多一些理由去聚會、放鬆、交流感情。而父親節、母親節、聖誕節、情人節,等等,這些都已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利,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70後、60後、50後參與其中。如今,中國人物質生活已十分富足,每個家庭都更加關注感情的傾訴和回應,更加關注彼此交流所帶來的幸福感,而西方的一些節日正好迎合了這種心理需求。

中國人在越來越熱衷洋節的同時,每逢中國傳統佳節來臨之際,從春節大團圓、元宵鬧花燈,到端午划龍舟、中秋賞明月,無一不是張燈結綵、閤家歡聚、舉國歡慶。實際上,中華傳統文化早已根植於中國人的基因和血脈,我們並沒有因為過洋節就忽視和遺忘自己民族傳統的節日,洋節之盛,並不代表傳統節日就失色。

國人是否該過“洋節”?


過去我們傳統節日的狂歡氛圍並不亞於現在的“洋節”。春節、元宵節舞龍舞獅、逛廟會,都很有趣。但現在我們去逛廟會,就是買一些小商品,沒有什麼好玩的活動,也沒什麼新鮮感。而熱鬧歡樂、輕鬆有趣、娛樂性強的各種洋節正好是突出了好玩、有趣的特性,這也正好給了我們傳統節日一個取長補短的借鑑。

在新時代條件下,不斷挖掘、恢復和創新互動性強、參與性高、熱鬧歡樂的民俗文化樣式,培育特色鮮明的節日文化,向世界展示其獨特魅力,將會增強中國人的文化自信和中華傳統節日的跨文化傳播能力,為中華文化“走出去”貢獻。

振興中華,才是正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