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法蘭西自由之火的夢幻色彩,甜軟香蜜下洛可可藝術的浪漫史詩

導語:

甜蜜、奢華、極盡寵愛的慾望之色,通常由高明度的淺粉、淺藍,夢幻般的黃色交織的洛可可色來自於18世紀初的巴黎,以貝殼和珊瑚的形式為基礎,從雕塑到建築再到繪畫中都染上一股柔美的鮮甜風調。

洛可可式(Rococo)於1700年代初在法國興起,在當時已經顯示出擺脫巴洛克風格的跡象。洛可可風格後來在整個18世紀傳播往了其他歐洲國家。儘管洛可可式是從巴洛克風格演變而來的,但這兩個藝術風格截然不同的,都具有自己強大的文化影響力和意義。

洛可可繪畫的特色是美麗的貴族們穿著天鵝絨的豪華宮服,繫著優雅的鞋帶、裝點著金色刺繡裝飾。身材高大卻瘦削,時尚而迷人。面部呈現出柔軟和玫瑰色,永遠年輕、活力的面色。大型的人物群畫是夢幻般的場景,使人心情輕鬆女性形象永遠那麼精緻輕巧。這些面孔幼稚而感性,嘴巴的線條因惡作劇或微妙迷人的微笑而彎曲。

在洛可可藝術中,推動了這股宮廷狂熱潮的人正是最著名的絕代豔后瑪麗·安託瓦內特,她成為了路易十五的王后,在法國宮廷的嬌寵下生活極盡奢華造作,間接的促成了法國大革命的前奏,在巴黎政變後,瑪麗王后被推上了斷頭臺,而她所寵愛的宮廷專屬高雅、精緻的洛可可藝術也開始一落千丈,輝煌的法蘭西迎來了自由之光,浪漫主義飛往了法國每一片土地。

1、 洛可可前調:柔和的色彩下的奢華宮宴,布歇筆下所反映的法國君主時期

在瑪麗·安託瓦內特出生之前,凡爾賽不僅是法國政治權力的中心,還是法國時尚的中心。在1700年代初期,路易十四的統治時期是狂放、如同古典樂般震徹的巴洛克藝術。自路易十四(Louis XIV)統治以來,法國貴族開始向皇室成員求婚,以瞭解穿搭的禮儀。法國法院受到嚴格規則的規束,規定了在季節,一天中的時間和場合應穿戴的適當的工裝,織物和配件類型。當國王路易十四於1715年去世後,服裝風格開始發展。從巴洛克到洛可可,時尚轉向了更輕盈,更輕浮的風格,後期影響到了建築、繪畫、音樂等等方面,服裝上的特徵是柔和的色彩,更顯露的連衣裙,以及許多褶邊,如荷葉邊,蝴蝶結和花邊。

點燃法蘭西自由之火的夢幻色彩,甜軟香蜜下洛可可藝術的浪漫史詩

圖 1 1730年的法國扇子,製作者用絲綢,紙張,象牙,硬木棍製成,扇面上繪製了精美的場景

儘管洛可可式藝術從巴洛克藝術中誕生,但洛可可式的藝術家卻放棄了巴洛克式的教堂權力般的戲劇性象徵。相反,他們使用優雅作風來彰顯法國貴族的力量和階級。洛可可式代表" 世俗的高級風格"。而洛可可式藝術繪畫風格用細膩的手法代替了巴洛克生動的光影變化,光線變得存在並且散亂,洛可可式的繪畫常常展現出社會精英們的歡樂景象,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開闊的綠色牧場中嬉戲。戲劇,浪漫,美麗,性愛和神話的象徵經常性的出現。

點燃法蘭西自由之火的夢幻色彩,甜軟香蜜下洛可可藝術的浪漫史詩

圖 2 《蓬巴杜夫人》布歇 1756

18世紀的藝術品味可以說由法國畫家弗朗索瓦·布歇一人的作品就能體現的淋漓盡致,儘管有些誇張,但布歇的確是洛可可風格的無可爭議的大師。弗朗索瓦·布歇(FrançoisBoucher)出生於1703年,他經常被稱為"裝飾藝術家",因為他的畫既受啟發又影響了法國社會建築上的富豪宮殿的室內設計。

這副由布歇繪製的《蓬巴杜夫人》成為了象徵著皇家風格的典型洛可可繪畫,圖中蓬巴杜夫人白若凝脂的肌膚,帶有須些熒光的粉嫩臉頰,儘管作為路易十四的情婦,蓬巴杜夫人指揮法國在外征戰丟掉了不少殖民地,但是對於洛可可藝術的資助,她從未吝嗇過。在瑪麗王后出生一年後,也就是1756年,法國和奧地利簽署了《凡爾賽條約》。該條約規定雙方需要互相支持對方國的任何戰爭,給予援助。在七年戰爭(1754-63年)爆發後,歐洲最強國在美國和英國和法國殖民地之間進行了一系列的戰爭,這副畫作也登上了法國的藝術歷史舞臺。

此時的法國貴族掌握著政治權力和巨大的財富,許多人選擇將休閒作為追求,創造了一種奢侈和過剩的文化,與法國大多數人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貴族(僅佔法國人口的一小部分)擁有其90%以上的財富。規

模很小但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似乎在此刻已經開始向上層訴求自己的要求。而布歇作為法國官方旗下的藝術家,他作品中最能反映處處洛可可風格最具傳播性的繪畫正是《鞦韆》。

點燃法蘭西自由之火的夢幻色彩,甜軟香蜜下洛可可藝術的浪漫史詩

圖 3 《鞦韆》1767年

這副《鞦韆》由由臭名昭著的法國自由主義者聖朱利安男爵委託,作為情婦的肖像,這幅畫帶著極大的隱喻意味,描繪了一個年輕人隱藏在樹葉中看著鞦韆上的年輕女子。(法國當時認為鞦韆是有不忠行為的標誌),她被身後的老人推向高出。乍一看,這張繪畫就是一個單純的年輕女子在玩耍的,但仔細觀察後,就會發現這位女士在鞦韆達到高處時張開雙腿,將裙下的風光披露給年輕人,還輕佻的滑落一隻高跟鞋。她正對的方向既是雕塑愛神丘比特。

在1770年布歇去世後,這幅畫迅速的失去了法國貴族的支持,在法國大革命後被人們視為有違道德倫理、無法表示人性崇高的作品。

二、推動大革命的火花,論"赤字夫人"對於法國革命的意義

法國貴族似乎是預感到了什麼,在布歇去世的這一年,法國國王路易十五和瑪麗的母親瑪麗亞·特蕾莎皇后決定,婚姻同盟將確保法國和奧地利之間保持條約的可行性。1770年5月16日瑪麗皇后在凡爾賽宮與路易十五的孫子多芬·路易舉行了正式的婚禮。

當瑪麗·安託內瓦特從奧地利出發來到法國時,她脫下了那身奧地利的衣服,正式的換上了法國宮廷的服裝,也許是長期以來奧地利宮廷對於她寬鬆的教育,她對於這種輕浮的裝飾風格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這種華麗、自由,甜美的風格比她以往的生活還有更加浮誇有趣。她如其他法國貴族一樣活潑,外向,大膽,是一個喜歡賭博,聚會和奢侈時尚的社交蝴蝶。

點燃法蘭西自由之火的夢幻色彩,甜軟香蜜下洛可可藝術的浪漫史詩

圖 4 瑪麗皇后的畫像

在瑪麗嫁到法國不久後,路易十五便在1774年去世了,路易·奧古斯特(Louis-Auguste)繼路易十六(Louis XVI)繼位,這位懦弱膽小的國王並沒有做出任何促進法國王室有益的行為。而瑪麗作為法國的皇后拒絕參加法國任何政治活動,並且她對於政治同樣缺乏真正的理解,她還是追求玩樂、奢侈的宮廷生活。當時,法國政府陷入金融動盪,收成不佳推高了全國的穀物價格,這使瑪麗·安託瓦內特過分奢侈的生活方式成為了全國的憤怒的發洩對象。

1778年12月,瑪麗生下了瑪麗·夏洛特(Charlie Charlotte),緊隨其後又生下了三個孩子。在當時因為她過度奢侈的生活,人們戲稱她為"赤字夫人"。瑪麗變得不那麼奢侈了,想要專心照顧孩子們,她試圖通過宣傳,將自己的形象塑造成一個有愛心的母親來進行反擊,尤其是在1787年8月在巴黎皇家藝術學院沙龍展出的伊麗莎白·維傑·勒布倫(ÉlisabethVigéeLe Brun)著名法國女畫家的畫作中,展示了她和她的孩子們。

點燃法蘭西自由之火的夢幻色彩,甜軟香蜜下洛可可藝術的浪漫史詩

圖 5 «瑪麗·安託瓦內特和她的孩子們»

作為對日益增長的敵意的回應,維傑·勒布倫《瑪麗·安託瓦內特和她的孩子們》將女王描繪成一個虔誠的母親般的人物,他們希望這有助於改善公眾輿論,並使她更貼近法國人民。這幅畫雖然帶著洛可可風格的人物繪畫特點,但是柔和的女性象徵已經趨向於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意味。

但她在1786年在凡爾賽為自己建造一個農家村莊的行徑卻激發了人們的厭惡之情,這種可以模仿農家村莊的建築卻帶著強烈的洛可可風格。及建築內部通常擁有著明亮的窗口,散發著更多空靈的本質意味的氣息,類似於小教堂。前期巴洛克藝術戲劇性的黑暗環境被優雅而微妙的明亮空間所取代。

她在村莊裡扮作年輕的牧羊人或擠奶的女僕,像農民一樣的放羊、擠奶,但卻被皇家生活的方式所包圍。這種建築雖然富有貴族情調,但是卻對但當時因為經濟蕭條而難以解決溫飽問題的法國農民帶來了無意的嘲弄,助長了法國人民對君主專制的怨恨,最終導致了法國大革命。


點燃法蘭西自由之火的夢幻色彩,甜軟香蜜下洛可可藝術的浪漫史詩

圖 6 Hameau de la Reine城堡

三、洛可可最後得輝煌,軟香美夢被自由之火所點燃

在路易十六掌權與法國大革命爆發之間,她在法國內部和外交政策中所扮演的角色一直的都是政治鬥爭的犧牲者,她丈夫的個人軟弱和政治上的虛無迫使瑪麗·安託瓦內特在革命期間扮演瞭如此重要的政治角色。她在1774年為確保艾蒂安·弗朗索瓦掌權而作出的努力沒有成功。

因為皇家顧問讓-弗雷德裡克·菲利波的敵對,法國財政部長勞恩男爵安·羅伯特·雅克·杜爾哥於1776年垮臺,當時,瑪麗·安託瓦內特對政治並不感興趣,只不過是為了贏得朋友的賞識與尊重,她從未超過路易十五的皇家情婦蓬巴杜夫人所擁有的政治影響力。

面對貴族不斷增加的壓力,路易十六於1788年下令舉行一次會議,這是神職人員的代表大會,參與者還包括貴族、與新型的中產階級。路易斯希望能通過這次會議討論出克服日益增加的國家債務的方法。

然而,在法國的財政狀況陷入僵局後,當時由三位神職人員和激進貴族加入的第三階層脫離了國王的統治,並表示計劃在沒有國王授權的情況下執政。很快,來自第一和第二階層的代表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他們對國王對食品價格上漲的應對無能的執政方式和女王過度奢侈的生活方式感到越來越憤怒。

瑪麗女王默許國王在1791年9月接受憲法,但她警告了利奧波德二世,她不贊成他們的外交政策。並且敦促舉行了一次國會會議,想利用皇家權威進行談判,以恢復王室權威。這種雙重性的政治手段從另一方面終結了斐揚派(法國大革命中的君主立憲派)的和平政策。

在法國在1792年4月對奧地利宣戰後,瑪麗·安託瓦內特被誤認為與奧地利人進行國家之間的串謀,激怒了法國人。

1789年7月14日,公眾對王室的反對達到了頂峰,由此發生了著名的巴士底獄事件,巴黎的州監獄被憤怒的群眾們進行了襲擊,在傳統的君主統治時期,巴士底獄被視為代表君主制的絕對權威,這場運動代表了法國大革命和法國君主制垮臺的開始。

點燃法蘭西自由之火的夢幻色彩,甜軟香蜜下洛可可藝術的浪漫史詩

圖 7 攻佔巴士底獄,逮捕州長貝納-勒內·德·勞奈

隨著國王和王后的逮捕,國民大會命令廢除君主制,法國被正式宣佈成為共和國,瑪麗·安託瓦內特在巴黎監獄度過了餘生。1793年1月,路易十六根據國民大會的命令被處決。瑪麗皇后於1793年10月14日被帶到革命法庭,並在兩天後登上了斷頭臺,在到達斷頭臺之前,她被迫拉上大車,在巴黎的街道上游行了一個多小時。在頭顱被斬斷的那一刻,圍觀的群眾們爆發出了劇烈的呼聲,人們高呼著自由的到來。腐朽的君主制度完結,新的制度將帶領法蘭西走向繁華共榮。

點燃法蘭西自由之火的夢幻色彩,甜軟香蜜下洛可可藝術的浪漫史詩

圖 8 1793年10月16日,瑪麗·安託瓦內特被處決:劊子手桑森向民眾展示瑪麗·安託瓦內特的頭顱(匿名,1793年)。

結語:

對許多革命人物來說,洛可可風格所代表的恰好是反映出法國王室在18世紀奢華腐敗的亂象,在後世的人們研究時恰好可以從那輕巧、不負責任的甜膩的色調,不對稱複雜精美的花紋建築中發現法國王室內部的深深危機。

瑪麗·安託瓦內特是法國舊政權問題的象徵,她所造成國家財政困難的被革命法庭認為是國家走向衰落最重要的一項原因,她的奧地利血統和兩國關係緊張時的持續與奧地利通信聯繫的行為,讓法國人民認為她的死是完成法國大革命的必要步驟。但這並不能歸根於瑪麗·安託瓦內特個人,她的奢侈財政的開支的確加劇了法國的劇變,但是當時各方勢力摻雜其中,法國註定要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洛可可奢華風格的完結象徵著一個時期藝術風格的落差,反映出的是時代的風雲變幻,而沉溺於美好生活嚮往的美夢終究會破碎,新的時代終究會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