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鶴崗市:黎明村的幸福曙光

新華社哈爾濱11月15日電 初冬的清晨,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忠仁鎮黎明村,裊裊炊煙從屋舍升起。從髒亂差的貧困村,到產業興旺、村民增收、環境整潔的“幸福村”,黎明村迎來幸福的曙光。

黑龍江省鶴崗市:黎明村的幸福曙光

10月29日拍攝的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忠仁鎮黎明村風貌(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髒亂差曾是這個“落後村”的代名詞。全村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柴草垛滿街亂堆,村民閒暇之餘吃喝聊侃,這樣的日子沒人覺得不對勁。

這幾年,黎明村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兩頭抓,增收致富和鄉風文明齊頭並進,變化悄然發生。

黑龍江省鶴崗市:黎明村的幸福曙光

10月28日,在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忠仁鎮黎明村的秸稈綜合利用加工廠,村民將秸稈添加至機器內。新華社記者 徐凱鑫 攝

在黎明村,沒人要的秸稈成了“香餑餑”。依靠扶貧基金,黎明村今年建起了秸稈綜合利用加工廠,將當地和周邊鄉鎮的秸稈回收後,高溫發酵成飼料對外銷售。

“加工廠的建立既解決秸稈焚燒問題,又彌補了村裡飼料不足的現狀,還能壯大村集體經濟。”黎明村黨支部書記馮連生說,該項目每年純利潤約10萬元,且帶動村裡部分農戶務工增收。

對於產業扶貧,黎明村算過賬,要想把扶貧扶到“根”,做“授之以漁”的扶貧,就必須讓每戶貧困戶對接一項扶貧產業。

黑龍江省鶴崗市:黎明村的幸福曙光

10月29日,在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忠仁鎮黎明村的編織工作室,村民們在做手工編織。新華社記者 徐凱鑫 攝

黑龍江省鶴崗市:黎明村的幸福曙光

10月29日,在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忠仁鎮黎明村的編織工作室,李明鴿(左)輔導村民做手工編織。新華社記者 徐凱鑫 攝

2018年起,黎明村針對農戶小菜園“面積大、利用率低”的實際情況,引導農戶種植油豆角,為農戶免費提供種子並培訓種植技術。如今,房前屋後不起眼的小菜園,反而成為農民增收的新陣地。

今年春天,村民洪文聰家的小菜園,種上了油豆角。“長得都不錯,一共種了兩批,為的就是錯開上市時間,賣上好價錢。”洪文聰說,村裡連續三年給他們免費發放豆角籽,成熟後還幫著銷售,一年能增收三四百元。

目前,黎明村260戶農戶發展種植油豆角100多畝,戶均增收600元。全村已確立5個主導產業,年收益249萬元。

為進一步提升自我脫貧能力,黎明村著眼於培育新時代新型農民,與綏濱縣職教中心合作共建150平方米的農民技能實訓基地,開展種植、養殖、手工編織、電子商務等各類就業技能培訓。

藉助技術培訓,黎明村村民李明鴿成為遠近聞名的“編織能手”,依靠一根鉤針,編織抱枕、圍巾、衣服等,為自己和鄉親們開闢了一條致富路。

黑龍江省鶴崗市:黎明村的幸福曙光

10月29日,黑龍江省鶴崗市綏濱縣忠仁鎮黎明村村民李明鴿在家裡做手工編織。新華社記者 徐凱鑫 攝

李明鴿原本是一位普通家庭主婦,農忙時下地幹活,農閒時照顧孩子。2015年,她參加了鉤針編織技術培訓,從此對這門技藝開始感興趣。

為了讓衣服樣式更加精美,李明鴿上網觀看教學視頻,利用網絡平臺交流經驗,提升編織技巧。隨著技藝提高,找她買衣服的人越來越多。

“做一件衣服有時需要一個月,後來幹不過來,我就拉著村裡的家庭婦女一起幹。”李明鴿說,今年村裡還成立了“李明鴿手工編織工作室”,為她和村民營造出更舒適的工作環境。

“都是鄰里鄉親,我把訂單分給她們,有時在家自己鉤,但更多時候大家會湊在一起,很熱鬧。”在李明鴿組織下,村裡十幾位家庭婦女拿起鉤針。

李明鴿和鄰居編織的物品,最高能賣到數千元錢。如今,李明鴿還在短視頻平臺教學,學員近千人,村裡不少脫貧戶也加入李明鴿團隊。“過去的‘麻友’變成‘鉤友’,方桌變成圓桌,生活不僅更充實,還增加了收入。”村民田豔說。

據瞭解,2019年黎明村人均年純收入18300元,34戶貧困戶71人整體出列,貧困村順利摘帽。“再過幾天,村裡的秸稈顆粒加工廠也建成了,到時候會有更多農民受益。”馮連生說。(記者 徐凱鑫)

來源:新華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