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地質災害防治能力提升

樂清市地處浙南低山丘陵區和沿海平原區,地勢西高東低,地貌類型多樣,地形高差較大,地質條件複雜,加之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人類工程活動強烈,人口密度大,強降雨、颱風暴雨極易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地質災害,且危害程度較高,特別是北部、西部山區和南部丘陵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長期以來,樂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採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加以推進,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樂清市地質災害類型主要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三種。

滑坡是樂清市最為常見的地質災害類型,在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點中共有滑坡地質災害點249處,佔到地質災害點總數的64.2%。滑坡主要分佈於樂清市北部、中西部山地丘陵地區。滑坡的發生主要是因為山坡坡腳遭人為切割,坡體自然平衡狀態破壞,山坡表面風化殘坡積土層在重力和雨水作用下,沿下伏基岩面下滑而形成的。

崩塌也是樂清市主要災害類型之一,在已發生的地質災害點中共有79處,佔20.4%。崩塌體大小不一,一般數十到數千立方米,均屬小型。崩塌點主要分佈在山區公路沿線陡坡、民房房後陡坡段和自然陡坡段,大多由修路切坡、建房切坡等人類工程活動所引發。

泥石流是樂清市主要的已發生地質災害類型之一,共有60處泥石流災害點,佔總數的15.4%。泥石流主要分佈在北部山區的仙溪鎮、龍西鄉、大荊鎮、智仁鄉和雁蕩鎮,其餘鄉鎮、街道零星分佈。樂清市的泥石流災害絕大部分發生於2004年“雲娜”颱風期間和2019年“利奇馬”期間,已發生的泥石流堆積體方量均小於20000立方米,屬小型泥石流,主要由特大暴雨激發形成的。樂清市泥石流的形成原因與滑坡、崩塌災害有著本質的區別,主要為自然原因形成,發生于山區季節性溪流,與山洪災害共同作用,極易造成人員傷亡。2004年“雲娜”颱風期間發生的仙溪鎮石碧巖村泥石流、仙溪鎮白巖下村下屋泥石流、仙溪鎮鳳溪村泥石流和龍西鄉上山村仙人坦村泥石流等4處泥石流災害共造成37人死亡或失蹤,沖毀房屋77間,災情十分嚴重。

2017年以來,樂清市先後實施地質災害隱患點避讓搬遷79處,拆除原房2085.5間,解除1677戶5888人的地質災害威脅;累計完成地質災害隱患點工程治理70處,保護人數達458戶3140人。

另外,近年來市自然資源、水利、氣象等部門開展的系列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進文化禮堂活動和山洪災害、氣象災害宣傳活動,也有效提升了廣大幹部、群眾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