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輸血”更“造血”

產業扶貧“輸血”更“造血”

經過數年對口幫扶,河頭村探索出一條“輸血”更“造血”的長效幫扶機制。圖為由舊房改造而來的碧鄉客棧。梁素雅 攝

農田連片,山巒疊嶂,這是走進清遠英德市九龍鎮河頭村的初印象。進入村子,萬仔蠶桑專業合作社門口,工人正卸下一袋袋剛採摘的新鮮桑芽葉;在九龍小鎮景區,遊客紛至沓來,享受4月的春光。

作為省定相對貧困村,河頭村曾一度是髒亂差的典型,泥房破敗不堪,路面雨天泥濘,人口外流嚴重。2016年以來,省委辦公廳、碧桂園集團相繼進駐河頭村開展對口幫扶。4年過去,昔日的貧困村如今大變樣。

稱重、漂洗、焯水……萬仔蠶桑專業合作社內,工人在流水線上忙碌著。這些經過加工、真空包裝的桑芽菜,將被銷往珠三角的商超及餐廳。

桑芽菜產業是河頭村“一村一品”重點發展的產業。萬仔蠶桑專業合作社採用“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以每斤4元的價格向村民收購新鮮桑芽葉。“我負責桑芽菜地日常管理和採摘,一年收入3萬多元。”貧困戶陳井清說。

不遠處,上百畝黃金百香果秧苗茁壯成長。這裡原本是一片荒田,碧桂園集團租用並整合土地,對土壤進行整治改良後,才有瞭如今這般模樣。這片土地上搭建了拱形鋼架,為日後實現機器人採摘打下基礎。碧桂園集團英德幫扶辦黨建扶貧板塊負責人童秋振表示,“實現全面脫貧後,我們打算和商業機構合作,讓百香果種植基地實現完全商業化運營,為村集體帶來更多收入。”

在村子另一頭,九龍小鎮景區又熱鬧起來。開園以來,景區推出新遊覽項目,升級綠化景觀,目前客流量正在恢復。“九龍小鎮”是河頭村以土地入股形式參與的開發項目,村民除分享土地固定分紅外,還通過景區務工、經營土特產店鋪等方式創收。

“2018年上半年,這裡還是幾間破屋,現在成了廣受遊客喜愛的民宿。”嶺南風格的碧鄉客棧,是河頭村的一道風景。“我以前在外地工作,現在不僅收入有保障,還能在家照看小孩。”碧鄉客棧前臺員工梁金珍說。

經過數年對口幫扶,河頭村探索出一條“輸血”更“造血”的長效幫扶機制。據統計,2019年碧桂園幫扶河頭村三大扶貧產業共獲得分紅27.5萬元,其中民宿產業分紅達17.5萬元。

南方日報記者 蘇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