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盛世下的隱患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北宋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

宋仁宗—盛世下的隱患

北宋疆域圖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趙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

宋仁宗—盛世下的隱患

宋仁宗趙禎(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

仁宗在位期間,北宋經濟繁榮,科學技術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盛世背後的社會問題已經逐漸暴露出來,而作為仁宗的廟堂卻試圖樹立一個完美無缺的皇帝榜樣。

三冗現象從宋太祖朝產生,目的是為了穩定後周的宗室、官員和避免再次出現“黃袍加身”。由於需要養活大批的士兵、宗室弟子,這就嚴重影響著宋朝的國力。

軍事上,在仁宗朝寶元時期,士兵人數達到125.9萬人,宗室、官僚為15443人。蔡襄曾在黃佑年間統計當時的經濟數據,其中軍事開支分別佔到賦稅中的錢27%、絹帛85%、糧86%、草84%。

從軍事的支出上似乎國家財政是大力支持軍事建設的,但是打臉的背後卻是得到了一個“軍事弱宋“稱號,其主要原因便是太祖朝制定的三法,其目的是為避免發生五代十國時期軍閥坐大的局面,即“政治上,削弱權力、軍事上收精兵、財政上,制約錢穀”。從而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局面,例如:

1、樞密院掌管軍事大權,但是同時設置三衙(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統領全國的禁軍和廂軍,負責軍事訓練;

2、三衙負責練兵,樞密院負責調兵,打仗再另設將帥;

3、實行募兵制(僱傭兵)制定調兵制,訓練的打仗時不負責指揮,指揮的不負責訓練。

政治上,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設置了很多附屬官職,防止擅權。針對宰相問題上,設立了副宰相(參知政事),同時又將軍權分給樞密院,再將財政權力分給三司。在地方的官僚制度上,官員由中央任命,對財權、軍事權、行政權進行“三權分立”,相互制約。,這就導致本來可以“一站式”解決問題,結果變成了“打通關”

雖然仁宗朝臣曾經對“三冗”問題進行了探討,但是由於人的不同,必然也會產生不同的意見,比如:

1、保守派【代表人物即砸缸救人的司馬光(資治通鑑作者)】:認為是因為軍民道德低下,造成軍民離心,從而影響了軍力,要解決三冗問題就是繼續推行孔老夫子的儒教大義,從教義上統一人心。之後的幾位大佬就是成語程門立雪的主人公——程頤、程顥。

宋仁宗—盛世下的隱患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2、實務派【代表人物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主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財政有問題就發展經濟。戰鬥力不強,就加強軍事訓練,減少指揮層級,淘汰弱雞。之後的大佬就是詩詞“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的作者——王安石。

宋仁宗—盛世下的隱患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在探討的過程中,范仲淹提出十條解決措施:明黜陟(嚴明官吏升降)、抑僥倖(限制官僚濫進)、精貢舉(嚴密科舉取士)、擇長官(慎選地方長官)、均公田(給官員重新分地)、厚農桑(重視農業生產)、減徭役(減輕徭役賦稅)、修武備(整治軍備)、推恩信(落實朝廷的惠政和信義)、重命令(嚴肅對待和慎重發布朝廷號令),上面的十條在一定程度上針對性的解決了四個問題:養兵貴、冗官、行政效率低、賦稅重。但是由於上面的改革嚴重觸犯到了保守派和地主階級的根本性利益,加上仁宗性格仁慈、樂意受委屈、又對付不了哭鬧的戲精,在實行一年多之後,范仲淹主動申請外調,改革不了了之(這就說明了如果無法像商鞅和秦孝公嬴渠梁一樣的CP組合,那麼改革的係數,註定是夭折係數大過成功係數)。

仁宗後期,是兩派的分歧,從解決措施變成了是否需要改革,最終的局面也就變成了派別朋黨之爭。

宋仁宗—盛世下的隱患

北宋東京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