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盛世下的隐患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北宋疆域东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门关为界;西北以陕西横山、甘肃东部、青海湟水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为界

宋仁宗—盛世下的隐患

北宋疆域图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宋朝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

宋仁宗—盛世下的隐患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

仁宗在位期间,北宋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盛世背后的社会问题已经逐渐暴露出来,而作为仁宗的庙堂却试图树立一个完美无缺的皇帝榜样。

三冗现象从宋太祖朝产生,目的是为了稳定后周的宗室、官员和避免再次出现“黄袍加身”。由于需要养活大批的士兵、宗室弟子,这就严重影响着宋朝的国力。

军事上,在仁宗朝宝元时期,士兵人数达到125.9万人,宗室、官僚为15443人。蔡襄曾在黄佑年间统计当时的经济数据,其中军事开支分别占到赋税中的钱27%、绢帛85%、粮86%、草84%。

从军事的支出上似乎国家财政是大力支持军事建设的,但是打脸的背后却是得到了一个“军事弱宋“称号,其主要原因便是太祖朝制定的三法,其目的是为避免发生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坐大的局面,即“政治上,削弱权力、军事上收精兵、财政上,制约钱谷”。从而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局面,例如:

1、枢密院掌管军事大权,但是同时设置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全国的禁军和厢军,负责军事训练;

2、三衙负责练兵,枢密院负责调兵,打仗再另设将帅;

3、实行募兵制(雇佣兵)制定调兵制,训练的打仗时不负责指挥,指挥的不负责训练。

政治上,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置了很多附属官职,防止擅权。针对宰相问题上,设立了副宰相(参知政事),同时又将军权分给枢密院,再将财政权力分给三司。在地方的官僚制度上,官员由中央任命,对财权、军事权、行政权进行“三权分立”,相互制约。,这就导致本来可以“一站式”解决问题,结果变成了“打通关”

虽然仁宗朝臣曾经对“三冗”问题进行了探讨,但是由于人的不同,必然也会产生不同的意见,比如:

1、保守派【代表人物即砸缸救人的司马光(资治通鉴作者)】:认为是因为军民道德低下,造成军民离心,从而影响了军力,要解决三冗问题就是继续推行孔老夫子的儒教大义,从教义上统一人心。之后的几位大佬就是成语程门立雪的主人公——程颐、程颢。

宋仁宗—盛世下的隐患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2、实务派【代表人物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财政有问题就发展经济。战斗力不强,就加强军事训练,减少指挥层级,淘汰弱鸡。之后的大佬就是诗词“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作者——王安石。

宋仁宗—盛世下的隐患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

在探讨的过程中,范仲淹提出十条解决措施: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择长官(慎选地方长官)、均公田(给官员重新分地)、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减徭役(减轻徭役赋税)、修武备(整治军备)、推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重命令(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上面的十条在一定程度上针对性的解决了四个问题:养兵贵、冗官、行政效率低、赋税重。但是由于上面的改革严重触犯到了保守派和地主阶级的根本性利益,加上仁宗性格仁慈、乐意受委屈、又对付不了哭闹的戏精,在实行一年多之后,范仲淹主动申请外调,改革不了了之(这就说明了如果无法像商鞅和秦孝公嬴渠梁一样的CP组合,那么改革的系数,注定是夭折系数大过成功系数)。

仁宗后期,是两派的分歧,从解决措施变成了是否需要改革,最终的局面也就变成了派别朋党之争。

宋仁宗—盛世下的隐患

北宋东京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