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為什麼要做花小豬,以及花小豬為什麼那麼便宜?

  上週,滴滴旗下的花小豬打車在北京德雲社(新街口店)舉行了其成立以來的首場媒體溝通會。

  滴滴總裁柳青和花小豬代言人郭麒麟驚喜現身,為誕生僅僅數月的花小豬站臺助威。


滴滴為什麼要做花小豬,以及花小豬為什麼那麼便宜?


  在發佈會上,柳青拿著早已經準備好的說辭,回答了業界關心的一個問題“滴滴已經是行業老大了,還為什麼要做花小豬,畢竟滴滴的花小豬和滴滴的快車有直接競爭關係?”

  柳青回答邏輯很清晰(大意如下):第一,寶潔等品牌都有豐富的“高中低”產品線,出行也該有不同級別的產品線;第二,移動出行的滲透率只有3%,電商行業26%,反證了出行還有很大增長空間;第三,現在“精緻窮”的年輕人需要一些不一樣的出行服務,單靠滴滴不能完全滿足。

  你們有沒有發現,關於這個問題,高情商的柳青故意只回答了一半的答案。柳青沒有回答的另外一半答案,在我之前的《花小豬為什麼是滴滴“進可攻、退可守”的業務? 》等文中,有過論述:如果時間倒退5年,阿里最後悔的事情是沒有提前掐死拼多多。同樣,如果滴滴現在不做花小豬,5年後也會回過頭來後悔,為什麼當初沒有掐死某某。所以,花小豬推出的一大價值在於狙擊潛在的競爭對手,比如陽光、享道等廉價品牌,進而為滴滴主站加固護城河。

  我們再來聊聊真正意義上業界最關心的問題,那就是“滴滴的花小豬為什麼那麼便宜?”

  關於這個問題,有好幾個媒體朋友和我做過探討。有朋友說他看了很多關於這個問題的分析文章,很多文章大談生態、戰略、賦能等概念,看了半天還是看不懂,希望我能摒棄長篇大論,能用最樸素、最簡單、小學生也能看明白的邏輯,講講這個問題。

  那我廢話省略,直接從四個方面(實際上不止這四個方面)出發,聊聊“滴滴的花小豬為什麼那麼便宜?”或者“滴滴的花小豬為什麼可以便宜?”這個問題。

  第一:花小豬共享滴滴的相關體系

  滴滴通過8年多來的努力,付出了數百億的真金白銀,通過一批批的產品落地和升級,構建了一個相對來說安全合規、技術先進、調度合理的出行服務體系。

  花小豬作為內部孵化的出行項目,也需要有一個相對來說安全合規、技術先進、調度合理的體系,但卻不用再去耗費這幾百億資金和8年的時間。滴滴的很多積累和勢能,做一些調整,就可以延用到花小豬身上。比如花小豬的這套安全體系,明顯借用了滴滴,省下了一大筆錢。

  所以,花小豬研發和運營的基礎成本,遠低於滴滴其他類型的出行服務,最終反饋到價格上來看,即便價格便宜一些,也有的賺。甚至如果撇開人力成本,花小豬是一個可以賺大錢的生意。當然,要不要賺,是滴滴的自選項。

  第二:用戶參與營銷

  這幾年興起的各類互聯網服務,之所以不賺錢,不是模式不行,而是因為獲客成本的居高不下。獲客成本的居高不下是因為廣告營銷和補貼。

  而現在花小豬做補貼,採用的是類似拼多多的社交拼團、領券、分享互動的社交新模式,它相比一般的補貼模式,區別在於把用戶由單純的消費者轉變成為了參與者和共建者,這是一個偉大的變革。

  把用戶從消費者變成參與者和共建者,無形中這些用戶會成為花小豬的一個推廣員,這樣就減少了營銷費用,可以更好的優化成本結構。

  第三:綜合服務沒那麼好

  老話說的好“一分錢一分貨”,經過體驗和我收集到的各類反饋來看,花小豬的綜合服務和體驗要弱於滴滴快車。

  或許有人會問“很多花小豬的司機,也是滴滴平臺原有的司機,同樣的司機和車輛,服務質量怎麼會不一樣呢?”

  很簡單,同一個活,你找同一個人幹,給的錢多還是錢少,直接決定他幹活的質量。

  第四:階段性補貼

  滴滴發力新業務,前期往往會為了迅速引爆市場而進行大量的補貼。

  花小豬雖然命運多舛,在很多城市遭遇了政策的不友好,但即便如此,還是得到了用戶層面的認可,商業模式階段性跑通。當然,就目前的發展來看,花小豬仍然處在初期發展階段,還需要大量補貼來進一步發展。

  在10月30日的媒體溝通會上,滴滴官方宣佈的“花小豬比快車便宜10--15%”其實是未經補貼後的價格優勢,補貼後往往比滴滴便宜出20%以上。不信,你們可以實際體驗下。

  按照我的分析,如果不出意外,滴滴對花小豬較大規模的補貼一直會持續到明年春節前後。等到真正開啟常態化的運營階段後,才會回落到“花小豬比快車便宜10--15%”的態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