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真是趕上了好時代”——彭屯村貧困戶林萬清的脫貧故事


打理豆子,給辣椒澆水……20日凌晨四時許,林萬清就起身鑽進大棚忙起農活,一早上的時間,他要乾的活兒多,時間很是緊湊。棚裡的溫度很高,迷彩服上滲出汗水,但這絲毫擋不住老林幹活的熱情。

林萬清今年51歲,是武夷山市吳屯鄉彭屯村村民。幾年前他得了直腸癌,妻子又生病離世,家裡有一個幼小的女兒要照顧,日子越過越吃緊。2016年底,他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到了幫扶政策——先看病,後付錢;醫療保險可疊加;家庭醫生上門看病。健康扶貧政策針對性很強,幾次手術和一段時間的調理後,老林的身體開始見好。

“除了重體力活,我啥都能幹,啥都想幹。”短啥不能短志氣,林萬清有志氣,有想法,就是沒有錢。在他一籌莫展時,每年5000元額度的中央扶貧資金幫了大忙。自2018年起,老林每年用這筆錢買蔬菜種子、農具忙農事。去年,村裡又為他爭取到郭明義基金13000元,勤勞的老林拿這些錢買了佔地兩畝的四個大棚,種上辣椒、茄子、豆莢、南瓜等十來種蔬菜,僅此一項每季度至少增收4000元。

“國家給錢又給地,看病基本不花錢,咋讓我遇到這好事呢?”老林一打聽,原來,自己享受的扶貧政策還不只這些。養老保險、新農合保險、教育扶貧政策、小額信貸資金……2019年,老林靠著種植兩畝大棚蔬菜、10畝水稻、1畝芋子、1畝甘蔗帶來的收益,一家兩口收入3萬多元,妥妥脫了貧。

“有產業才能實現穩定脫貧,因此精準脫貧的服務要跟上。”彭屯村黨支部副書記衷輝貴說,老林這幾年種什麼都一帆風順,原因是村裡為貧困戶建立了產業扶貧服務體系,及時解決貧困戶種養殖生產中的問題和困難。彭屯村從村兩委、駐村工作隊、致富能手、鄉土人才中選聘產業指導員,為貧困戶發展產業提供全程跟蹤指導服務。科特派隔三差五就到林萬清家,從蟲害防治到輪作增肥、市場銷售,“保姆式”服務讓他家的蔬菜長得好、不愁賣。

老林如今幹勁十足。女兒林芝涵在吳屯中心小學上六年級,成績不賴,獎狀貼滿了一牆壁,她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主持人。家裡的老房子前年獲得修葺,現在風颳不著、雨落不到,住著放心。前幾年看病欠的錢已經還清了,可老林每天還是忙個不停。除了照顧菜園,他還想著種點暢銷的水果,一心想著把家業弄得再大點。“過個幾年,等攢夠了錢,我要蓋個小樓住!”老林說,咱真是趕上了好時代,政府給了這麼好的政策,只要人勤勞,夢想總會實現。

☉本報記者 徐大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