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少年進士的“良吏”養成記

在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座規模宏大、結構精巧的木質拱橋橫跨於汴河之上。這座木橋宛如飛虹一般,因而得了個“虹橋”的雅稱。

“虹橋”的設計者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能臣良吏陳希亮。陳希亮自幼聰明好學。宋仁宗天聖八年殿試,未滿17歲的陳希亮就已考中進士。彼時,這個意氣風發的少年進士恐怕連自己也不會料到,自己日後會以“為政嚴而不殘,不愧為清官良吏”的定論長存於《宋史》之中。

初入仕途,年未及弱冠的陳希亮被任命為長沙縣知縣。面對這樣一個少年縣令,長沙縣豪紳全然沒把他當回事,老百姓也認為他“就是來鍍金的”。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少年縣令,卻以霹靂手段拔除了當地的一大禍根。

當時,長沙縣裡有個叫海印的和尚,廣結權貴以為庇護,仗勢侵佔老百姓的良田園林。地方官府懾於其“樹大根深”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老百姓敢怒不敢言。從踏進長沙縣那一天起,陳希亮就悄無聲息地收集海印和尚的劣跡,時機成熟後迅速將其逮捕。這時,海印和尚的“保護傘”們露面了,他們三番五次登門為其說情,“官卑職微”的陳希亮全然不為所動,依照律法規定將這一案件辦成了鐵案,全縣百姓皆為之震動。

蘇軾在《陳公弼傳》中評價陳希亮:“目光如冰,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貴人,皆嚴憚之。”一個人能讓別人都敬畏,憑的還是自己的為人。

作為官吏,陳希亮嚴格管理“身邊人”。在長沙縣任職時,有個叫曾腆的老吏認為陳希亮年少可欺,竟然在陳希亮的眼皮子底下幹起了玩弄法律的勾當。陳希亮深知這種事情有一就有二,容易在當地官吏中形成不好的風氣。於是,他準備將曾腆辦成典型案例。

少年知縣突然問罪於己,曾腆驚慌不已,他表示願意改過自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面對陳希亮給自己改過自新的機會,曾腆倍加珍惜。陳希亮要修建縣學,曾腆主動捐資;陳希亮提倡文教,曾腆就帶頭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學校。洗心革面的曾腆成了後輩的好榜樣,他的孩子當中還有考中進士的。

陳希亮不但為官清正廉潔、剛正不阿,還頗具吏能。作為家鄉的世交晚輩,蘇軾對陳希亮的吏能推崇備至:“吾蜀前輩有吏能者,唯何聖從、陳公弼二人而已……”

嘉祐二年(1057),陳希亮調任開封府判官時,衙門裡的案牘已積壓如山。陳希亮廢寢忘食審判案件,並會同州、縣幕僚共同處理,僅用九個月時間,便辦理了三分之二的積案,其中就有著名的榮州(今四川榮縣)鹽稅案。當時榮州有十八口鹽井,因鹽水枯竭,逐年減產。稅官們卻不顧實情,仍按往年標準徵收鹽稅。大批鹽戶因而破產,被沒收財物抵還稅款的就有三百多家。陳希亮查明案件後,立即向鹽戶們退還了沒收的財物,並酌情減免稅賦,廣大鹽戶終於得以重新恢復生產。

從17歲踏入仕途到54歲告老還鄉,37年宦海生涯,無論當地方官還是擔任京官,陳希亮都秉持初心,終在《宋史》中得到了“其良吏與”的肯定。(本文刊發於《四川黨的建設》2020年04月下/第08期 作者:鄭玉 青神縣紀委監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