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人喜歡蜀國?

我就想起個名字鴨


因為蜀國是延續漢式的正統,《三國演義》是一部尊劉貶曹的作品,估計包括它的作者羅貫中都喜歡蜀國。三國時代是一個講究出生的時代,是一個講名聲的時代,是一個大簇世家的時代。三國前期,呂布也曾經是一方諸侯佔有徐州,文有陳宮,武有張遼,高順等武將。但是他沒有出生不是漢室宗親,又不知道打著漢室的旗號,還有就是在丁原手下做事時,還拜丁原為義父最好把他殺了。投靠董卓時,先是拜董卓為義父,最後也把他殺了。從此被人稱之為三姓家奴,曹操怕他在攻打冀州的袁紹時,呂布偷襲他的後方,他打著天子的旗號聯合劉備把他滅了,呂布就敗在他沒有出生,再就是接連殺了兩個義父名聲不好。還有就是淮南的袁術,他以為自己得到了傳國玉璽就貿然稱帝,惹得各路諸侯聯合討伐他,很快把他滅了。袁術之敗有兩個原因,一沒有出生,他不是漢室宗親。二是漢獻帝還在位他就敢稱帝,那各路諸侯還不乘機把你滅了戰了他的地盤。相比魏國創立者曹操,蜀國的建立者劉備,吳國的建立者孫權他們三人就圓滑多了。

首先,魏國的創立者曹操,他沒有出生有生之年都不敢稱帝。他的爺爺曹嵩是被太監收養的義子,他父親也只是陳留的一個小縣令。所以曹操到死都不敢稱帝,只有挾天子以令諸侯征討不臣,曹操打你就合法,你打他就不合法是造反,他手上有漢獻帝這張王牌。可是到了他兒子曹丕就不同了,他有出生了,他父親曹操是漢朝的丞相,是統一北方的功臣,現在天下只剩下兩個諸侯跟他作對,所以他就敢逼著漢獻帝禪位給他建立了魏國,堂堂正正的自己做天子,再也不用打著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旗號了。

其次,蜀國的建立者劉備。他有出生,他是漢室宗親,從起兵征討黃巾起義時,就打著漢室宗親的旗號到處運動。他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在他投奔曹操時,因為他跟曹操聯手殺了呂布有功,所以曹操向漢獻帝請奏劉備為漢左將軍領豫州牧。漢獻帝問他是哪裡人士,他說:“我乃中山靖王之後,劉雄之孫,劉紅之子也”。漢獻帝叫人取宗簇世譜查看,果然有他的名字,劉備乃劉紅之子也。漢獻帝為了對付曹操,當著文武百官的面把他封成皇叔。從此劉備的政治生涯就蓋上了皇室的公章。在一個講從出生,講正統的三國時代,所以在曹丕廢漢獻帝建立魏國後,劉備就以繼承漢統為名建立了蜀漢,意思是延續大漢,這樣一來很得民心。

最後,吳國的建立者孫權。在大漢王朝沒有被曹魏取代之前,一直是以漢室為尊,表示自己是漢室的一方諸侯。是在曹魏建國,蜀漢建國7年之後才建國的。

總結,為什麼有一些喜歡蜀國,因為有一些人認為蜀國是漢朝的正統。


一鳴驚人影視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喜歡蜀國也是有具體原因的,這主要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同時,劉備、諸葛亮等真實歷史人物,也是充滿智慧、非常勵志的。

一些影視作品、戲劇、評書、相聲等藝術作品,往往取材於演義,有著很深演義的烙印。他們的廣泛影響,也進一步提升了蜀國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粉絲。

01

蜀國的核心團隊,都是漢末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不可避免的圈粉無數。

帶頭大哥劉備,出身貧寒,曾以織蓆販履為業,但經過長期的奮鬥,屢敗屢戰,帶領關羽、張飛、趙雲等一幫英雄豪傑,最終走到益州,建立了蜀國。

特別是在三顧茅廬之後,請出了諸葛亮輔佐,劉備集團逐步走出了困境,走向了人生的巔峰。

關羽萬人陣中秒殺顏良,張飛喝斷當陽橋、義釋嚴顏,趙雲大戰長坂坡,老將黃忠寶刀不老力斬夏侯淵,這些故事,都不是掛的,是真實的歷史存在。

諸葛亮平南中、五次北伐,在蜀國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力挽狂瀾,拯救了蜀國的命運。

所有這些故事,都非常經典,催人上進。由於他們的存在,不能不令人喜歡。

儘管這些僅僅是歷史的一部分,雖然他們身上也有許多負面的東西及深層次的問題,但有幾人能去品味那些複雜的歷史,探究歷史的真相呢?

大多數人往往僅憑自己的喜好,享受這些膾炙人口的故事,不會去甄別真假。

02

《三國演義》進一步提升了蜀國的正面形象,隱瞞了負面的東西,引導了人們的價值取向。

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借東風、空城計等等故事,雖說是憑空虛構或者是移花接木,但大多數讀者並不會計較真假,甚至許多人還以此吵得面紅耳赤,甚至為了自己的偶像,相互謾罵、攻擊。

許多人已經把演義當做了歷史,演義中的人物形象已經根深蒂固的刻在了許多讀者的心裡。

這是小說的成功之處,它深深地引導了讀者的價值取向。作者褒劉貶曹抑吳的思想,不可避免的影響了讀者的偏好。

儘管演義本身也有深層次的思想,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魯迅所說“諸葛亮之智類似妖”,但普通的讀者不會去考慮這些問題,僅僅是憑著感覺,情緒化的決定了自己的喜好。

03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

任何人都有三觀,不同的人生價值觀決定了不同的歷史觀。任何人在歷史中都會找到自己的影子,都會有自己喜歡或者崇拜的偶像。

對於自己喜好的偶像,不會去關注他的缺點、錯誤,甚至為其尋找藉口,只會欣賞、陶醉於他的英雄之舉上。

毫無疑問這種歷史觀是錯誤的,起碼是不完全正確的,但作為喜好,木有一點點問題。

蜀國本身並沒有多少值得稱道的地方,但由於劉備、諸葛亮等一批風雲大佬級別人物的存在,愛屋及烏,許多人也就喜歡蜀國。

豹眼喜歡品味歷史,也喜歡感悟人生。只要任何一位友友,說出喜歡誰,豹眼基本可以清楚他的價值取向,對他的三觀就會有個基本的瞭解。

豹眼不太喜歡蜀國,它負面的東西太多,給豹眼的感覺很不爽。

在豹眼看來,喜歡蜀國沒有問題,但友情提示一下,不管有無興趣都應該看一點《三國志》等史書,除了演義所推崇的人物之外,還有許多甚至是更加值得品味的好故事,他們一樣精彩,或許更值得尊重。


豹眼看歷史


因為蜀國有太多吸引人的原因?

在中國人們都喜歡正統、都喜歡名正言順。劉備是劉邦的後人,成立蜀國之初就有恢復正統漢朝的的指導思想,加之他又是劉邦後代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中山靖王劉勝是漢景帝劉啟的兒子,劉啟是漢武帝劉徹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劉備常常以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後人自居,按輩分應該是漢獻帝劉協的叔叔,所以人們都稱劉備為劉皇叔。因此,劉備打著恢復漢室江山、並稱蜀國為“蜀漢”也得到國人的認可,特別是得到諸葛亮的認可和支持。

1,劉備的蜀漢為恢復重建漢朝,反對曹操架空漢獻帝不脅天子以令諸侯,所以深得民心,大家都認識劉備才是恢復漢室江山的主要力量。而認為曹操是篡奪漢室的國賊,而予以反對,特別是劉備的“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請出高人諸葛亮更是吸引人心的主因。

2,劉備以仁義著稱,為了人民的利益寧可犧牲自己。在長板坡帶著十萬百姓撤退,以避免曹操大軍追殺,最後兵敗長板坡,如果他們不帶領百姓一起走,曹操也不會追的到。最後幸虧張飛奇計退兵,才倖免於難。

荊州劉章多次表示要把荊州、益州讓給劉備治理,而劉備不接受,說都是劉氏宗親不願侵佔,最後沒有落腳之地,奪回被曹操侵佔的荊州,東吳反說曹𢱢操是他們打敗的,反要討回荊州。如果劉備先聽了劉章的話就不會造成關羽、張飛的損失和後來的夷陵火燒連營的大敗。

3,諸葛亮的輔佐也是人們崇拜劉備的又一原因。

結論:

為什麼人們喜歡蜀國?除了上面的原因外,再就是《三國演義》的作者也是同情劉備,站在劉備的立場創作的,大有揚劉抑曹的觀點來寫作的。所以人們才喜歡蜀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