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時代,小小的荷蘭,為何連西班牙、英國都有些忌憚它

提起荷蘭,人們就會聯想到“鬱金香之國”和“風車之國”的稱號,對它的美麗景色充滿嚮往。

荷蘭國土面積狹小,只有41867平方公里,只有我國重慶面積的一半。

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在大航海殖民擴張時代,還曾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霸主,殖民統治遍佈全球。

殖民時代,小小的荷蘭,為何連西班牙、英國都有些忌憚它

(風景秀美的荷蘭)

這就讓人疑惑了,小小的彈丸之國荷蘭,在和英法等列強對世界的爭奪中,是如何脫穎而出的呢?

一、崛起的貿易強國。

荷蘭地處歐洲大陸西北部,瀕臨北海,地勢低窪,40%的國土在海平面之下。這片地區原本屬於尼德蘭,包括今天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的東北部。

中世紀時代,尼德蘭屬於神聖羅馬帝國,1463曾獨立建國,後來一直處於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1516年,查理一世成為西班牙國王,繼承了哈布斯堡的地盤,尼德蘭歸於西班牙統治。

16世紀時,西班牙迎來了鼎盛時期,成為橫跨歐、美、非三大洲的殖民帝國,並對尼德蘭實行專制統治。每年從當地榨取的稅收,佔西班牙總收入的一半,引發了當地人的強烈不滿。

1572年,尼德蘭吹響了反抗西班牙查理一世暴政的起義號角,在經歷了數十年的頑強鬥爭後,直到1648年,西班牙才被迫與尼德蘭北方地區簽訂《威斯特法利亞和約》,從法律上承認荷蘭獨立。

荷蘭獨立後,充分利用地處北海、波羅的海至地中海的地理優勢,以及斯海爾德河、馬斯河和萊茵河入海口的有利條件,大力發展海運貿易。

東方的香料、絲綢,美洲的金銀、菸草,非洲的黃金、象牙,以及歐洲的武器和工業品,都在這裡中轉集散。阿姆斯特丹成為歐洲連接世界的商貿中心,荷蘭很快成為經濟繁榮的貿易強國。

殖民時代,小小的荷蘭,為何連西班牙、英國都有些忌憚它

(壟斷航運貿易的荷蘭商船)

二、航運發達的“海上馬車伕”。

貿易和海運帶來的財富,極大推進了荷蘭造船業的發展。政府鼓勵造船技術創新,提倡船隻換代,使荷蘭的造船業迅速領先於世界前列。

按照過去商船戰船不分的設計理念,效率和成本是難以兼顧的。荷蘭人大膽創新,專門針對波羅的海貨運,設計了一種寬身平底船。不僅艙容更大,載貨更多。而且便於操作,船員人數也大大減少。

這種大貨船採用輕質松木建造,不配置炮臺及武裝人員。不僅空間大大增加,載重量和航行速度也提高不少。和同時期的法國商船相比,荷蘭商船容積大了一倍,但造價卻低了一半之多。

成本降低和效率提升帶來的競爭力,就是運價的優勢。和當時同噸位的英國商船相比,荷蘭商船的每噸運價僅4鎊10先令,比英國船便宜了2鎊16先令。

到了17世紀中期,荷蘭的商船噸位,已經佔全歐洲商船總數的四分之三,幾乎壟斷了海上航道,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馬車伕”。

殖民時代,小小的荷蘭,為何連西班牙、英國都有些忌憚它

(英荷戰爭)

三、殖民和貿易據點的擴張。

隨著經濟和海上實力的崛起,荷蘭後來居上,在爭搶殖民地和貿易據點的步伐上,很快超越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原來屬於這兩個國家的地盤,許多都落入荷蘭之手。

為殖民擴張設立的荷蘭東印度公司,甚至一度壟斷了馬六甲海峽的航道。連日漸強大的大英帝國,在路過此地時,都不得不乖乖交過路費。

在荷蘭政府的授權下,擁有武裝的東、西印度公司到處攻城略地,在殖民地建立城堡和收購點。通過奴役和屠殺當地人民,來鞏固荷蘭對歐洲的壟斷貿易地位,榨取鉅額的利潤。

17世紀中期,荷蘭的全球霸權如日中天。掛有荷蘭三色旗的一萬餘艘商船遊弋在世界五大洋上,比英法德等國的商船總數都要多。

荷蘭的殖民地遍及亞、非、美三洲。在亞洲,它控制印尼、馬來群島、荷屬印度;在美洲,它建立新尼德蘭,入侵阿魯巴島、薩巴島和南美的圭亞那等地;在非洲,它在黃金海岸設立據點,佔領毛里求斯、西非和南非,成為繼西班牙之後最強大的殖民帝國。

可惜好景不長,為了爭奪和維繫霸權,荷蘭頻繁的對外發動戰爭。三次英荷戰爭後,沒有工業基礎的荷蘭,失去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從此一蹶不振,淪為歐洲的二流國家。

(參考資料:《論述荷蘭的興衰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