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讀書日|聽3位政協委員話讀書

世界讀書日|聽3位政協委員話讀書

莎士比亞說,“書籍是生活中的陽光和鳥兒的翅膀”;高爾基說,“每本書是一級小階梯”;凱勒說,“一本書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無限廣闊的生活海洋”……不管是陽光、翅膀,還是階梯、船,它們都寓意著書籍對於人類進步的不可或缺,讓你我他或如赫爾曼·黑塞所說:“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最好的自己。”

又到了一年世界讀書日。過去的一年,讀書讓你收穫了哪些新感悟?閱讀讓你擁有了怎樣的前行力量?讓我們走進讀書人的世界,聽三位省政協委員談讀書的意義。

世界讀書日|聽3位政協委員話讀書

馬驫委員:閱讀是一場照亮心路的對話

世界讀書日|聽3位政協委員話讀書

“語言文字能力是高素質人才的核心競爭力之一。”談及閱讀對人文素養的積累作用,省政協委員、長安大學人才辦主任馬驫有自己的“理工科”讀書觀。

作為理工科博士生導師,馬驫每年都會為學生布置一項特殊的“學習任務”——閱讀二三本有趣的“雜書”,“文學、歷史是首選,最好和專業無關,但一定要讀紙質的”。

“讀書少不可怕,可怕的是碎片化閱讀帶來的‘偽愉悅’。”馬驫引導學生,在繁忙學業之餘放下手機和電腦,靜靜體味卷書在手、墨香縷縷、浸潤心靈的文化之旅。

對自小生長在農村的馬驫來說,年少時與泥巴打交道的時光更多於讀書。“學校的課本成為有限的知識傳播載體,接觸和閱讀課外書籍幾乎是一種奢侈的享受。”

攻讀研究生時,馬驫開始愛上閱讀雜書。一位手不釋卷的導師常以驚人的速度飽覽各類書籍,馬驫對此“本領”欽佩不已。怎樣才能快速閱讀?這是他最初閱讀的動力。

潤物細無聲,馬驫默默將閱讀習慣保持至今,卻早已放棄跟自己“較勁”。“前幾年,我會給自己硬性規定閱讀時間,頂著‘失約’的壓力,漸漸使我對看書產生了逆反情緒。”

“閱讀是一場照亮心路的對話。”現在的馬驫,寧願選擇一種“順其自然”的閱讀方式。在他看來,廣泛的閱讀不僅能豐富知識、開闊眼界、陶冶情操,還能通過讀書認識作者眼中的世界。

世界讀書日|聽3位政協委員話讀書

要通過閱讀成為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將複雜的研究成果清晰地“翻譯”給世界。 ——馬驫委員

“讀餘秋雨的《兩方茶語》,分辨著綠茶的嬌嫩詩意和烏龍的綿長意境;讀李瑞環的《學哲學用哲學》,把形而上學的理論變成了活學活用的武器;讀呂思勉的《中國簡史》,從世界的遼闊視野梳理出新的歷史脈絡……”

在斑斕的閱讀園地裡,大道名儒,各樹一幟;詩詞曲調,連峰疊起。慢讀書,讀好書。在馬驫眼中,經典書籍是文化的傳承,感召著每一位讀者在閱讀之路上駐足品鑑。

“以前常去北京出差,趕早起辦理完公務,買個漢堡就鑽進書店,一站就是半天。”如今,便捷的物流省去了買書的路途,海量的書評又免去選書的踟躕,讀書便成了馬驫的“宅家”樂趣。

床頭、沙發、衛生間,處處都成了馬驫的“書櫃”。每日閒暇時,或在微黃的燈光下,與妻子抵足閱讀;或在歡樂的餐桌上,與孩子分享書訊。“有時候來不及讀完,一時找不到書籤,隨手扯掉一張紙巾夾進去。”

閱讀成為馬驫生活中的一部分,他希望能將這個受益的習慣“傳承”給學生。“在學習累到頭昏腦漲的時候,舒緩一下緊張的神經;在面對實驗失敗的時候,依舊懷有探索未知的勇氣。”

“僅僅這些還不夠,對嚴謹刻板的理工科人才來說,要通過閱讀成為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將複雜的研究成果清晰地‘翻譯’給世界。”講好自己的故事,講好科學的故事,講好中國的故事,馬驫說,這是一種新的人才“本領”。

世界讀書日|聽3位政協委員話讀書

世界讀書日|聽3位政協委員話讀書

朱鴻委員:一個“一直和書打交道的人”


世界讀書日|聽3位政協委員話讀書

疫情在國內暴發的日子,省政協委員、省作協副主席朱鴻被困在“無盡的懷疑與思考”中,不斷讀書、寫作。“不讀書是不行的,對我來說它是生活的需要。由於社會工作和交往驟減,這段時間我用來讀書和寫作的精力更集中了。”

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後,朱鴻先是當了18年圖書編輯,而後進入高校教書,再到後來寫作、出書,他稱自己是“一直和書打交道的人”。

書籍,記載歷史,反映當下,思考未來。關於讀書的意義,古今中外已有太多闡釋。“到今天為止,人類獲得的最多知識依然是通過讀書而來的。”對朱鴻來說,更願意將讀書的意義定義為“可以支撐人生、改變命運”。

這樣的定義,並不是憑空而來。

朱鴻在少陵原上長大,是土生土長的長安人。“如果不是高考制度恢復,我很難想象自己現在的狀態。”朱鴻說起並不那麼順利的高考,“到第三年才考上”。

三年備考時間,對朱鴻來說並不難熬:“我不斷地讀書、學習,知識也在不斷地積累,成績一次比一次好,這對我來說是向上的狀態。”

在《故鄉難言》一文中,朱鴻提到年少的自己“開始厭惡少陵原,覺得它小,髒,落後,甚至幽暗。”但當真正離開那裡,變成異鄉者後再次回憶那段時光,他頓悟“不是少陵原鄙陋,而是我的淺薄”。

這樣的改變,在朱鴻看來,是知識的譜系所帶來的。

“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它使我的生活更符合自己的理想。不僅如此,還開闊了我的文化視野,擦掉了我的鄉愿、迂闊和鄙陋。”從那時起他明白了,修養比蠻勇有效,節制、謙卑才能融入世界,並升至和諧的境界。

世界讀書日|聽3位政協委員話讀書

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它使我的生活更符合自己的理想。——朱鴻委員

陶淵明、杜甫、蘇東坡……他們都是朱鴻喜愛的文化人。“但我比他們幸運和幸福很多,我擁有自己的書房。”對於作家來說,書房不是一間簡單的屋子,更承載了自己的精神空間。朱鴻把擁有書房這件事視為身處長期和平年代的饋贈。“每每想到這裡,我要更加珍惜、更加努力的願望就愈發強烈。人生短暫,要做對社會有價值的事情。要行善、愛萬物,謹慎持重,不要給子孫留下笑柄。”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堅持讀書的,不要在特定的時間才想起來讀書。”現代生活物質豐富,相當多的信息依靠碎片傳遞,碎片化閱讀已成為現代人普遍的閱讀狀態,但在朱鴻看來,這樣的方式獲得的僅僅是信息,不能形成強健的思維。“要有大主見、大認知,還是要讀經典,其中歷史和哲學尤為必要。”

朱鴻讀書,一般分為瀏覽和細讀。“我會細讀兩種類型的書,一種是關於寫作技巧的,比如我前段時間每晚睡前會讀幾封周作人的書信。第二種是哲學思想、神話和宗教類,比如福柯的書。”

他認為,讀書和寫作推動著思考,思考反過來也會幫助自己在讀書上的選擇,並促進寫作。

如果要給讀者推薦一本書,朱鴻選擇《歌德談話錄》。“這本書涉及的內容非常豐富,不僅有關於自然科學、關於哲學等等方面的言論,還有歌德在生命最後階段的重要思想,很全面。”

疫情期間,時聞病亡,身處這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之中的朱鴻,不免會有一些思考。

“為了追求利潤,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人類顯然在毫無節制地榨取自然的資源。”朱鴻在不斷思考、反問,這是否是人類最合適最好的生活方式?人類怎麼才能更理性更道德地生活?如果這是問題,人類會解決嗎?“我認為人類遇到了巨大的困難,人類應該協調行動,以更好地愛護自然,更有度地利用自然。”

世界讀書日|聽3位政協委員話讀書

世界讀書日|聽3位政協委員話讀書

張阿利委員:讓讀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世界讀書日|聽3位政協委員話讀書

又是一年四月天,又到世界讀書日。

“讀書是伴隨人一生的,任何時候都不晚。”4月22日,省政協委員、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阿利在談及讀書時說。

人為何要讀書?在張阿利看來,從個人角度來講,讀書跟個人的成長髮展有著密切聯繫,讀書使人增長知識,通過知識改變命運,讓人生更加豐富精彩;從社會角度看,讀書可以促使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帶動社會文明進步。

人的一生中,會讀到很多書,每個階段讀的書都會不一樣。“讀書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張阿利說,第一種是完成學歷教育,這種學歷性讀書是一種剛性需求;第二種是職業生涯讀書,屬於專業領域讀書;第三種是自我興趣選擇性讀書,是提升自身修養。這三種讀書類型,會伴隨人一生中不同階段和發展過程。

因受疫情影響,今年高校推遲了開學時間。為響應教育部停課不停學號召,張阿利開始網上授課,業餘時間,他還重讀了《靜靜的頓河》《主角》《百年孤獨》等經典小說。

“這些經典名著以前都讀過,但每次看,感觸都會不一樣。”張阿利說,50多年來,自己讀過不少書,每一本經典名著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前段時間,還利用在線收聽方式,聽完了法國作家阿爾貝·加繆的長篇小說《鼠疫》。

近年來,一些暢銷書受到廣大讀者的熱捧,但張阿利從來不讀這些暢銷書。

“讀書,一定要讀經典書。”張阿利說,很多經典書都是作者根據自己的人生閱歷、對生命的感悟凝結而成的,有的作家甚至窮其一生、歷盡坎坷才寫下一本著作,作品經過精雕細刻,融入了很多重要的個人體驗和社會共鳴,更清晰記錄了當時的時代背景,這種書給人的感悟更多、特點更突出。

世界讀書日|聽3位政協委員話讀書

一個人,無論在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讀書。 ——張阿利委員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使用手機等電子產品閱讀已成為當下許多人的選擇,電子閱讀也慢慢地在代替傳統的紙質閱讀。

“電子閱讀形式多樣,閱讀更方便。”張阿利說,電子化閱讀讓讀書方式變得靈多樣活,但形式無論怎麼變化,都要讀經典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

4月21日,西鹹新區灃西新城以“閱讀·閱世界”為主題,舉辦了第十四屆“西安讀書月”西鹹新區全民閱讀主題活動暨第三屆灃西新城“真人圖書館”文化交流活動,灃西新城向張阿利頒發了2020年度灃西新城“真人圖書”館藏證書,助推全民閱讀。

“有書有知識就會改變命運,就會讓人生燦爛。”張阿利分享讀書心得,“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棄讀書”。

面對又一個世界讀書日,張阿利希望,在電子閱讀多元化發展下,不管是讀、聽還是看,都希望讀書能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常態。“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讀書,要堅持讀好書,讓讀書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世界讀書日|聽3位政協委員話讀書

各界導報記者 趙婧 唐冰 首席記者 李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