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字銘》 為 官 篇


《人生百字銘》 為 官 篇

為官公則明

為官公則明,廉則威①。不以一己之利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為害,而使天下釋其害②。官雖至尊,絕不可以人之生命佐己之喜怒;官雖至卑,絕不可以己之名節佐人之喜怒③。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④。上下相制使,則百官各得其所,國泰民安⑤。

注 釋

①源自明朝洪應明《菜根譚》:“居官有二語,曰:惟公則生明,惟廉則生威。”公:公平,公正。廉:廉潔,清廉。

②引自清朝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釋:解除。

③引自清朝金纓《格言聯璧》。佐:輔助。

④引自《禮記·中庸》。凌:侵犯,欺壓。援:高攀,攀附。

⑤引自漢朝董仲舒《春秋繁露·通國身》,“國泰民安”四字為筆者所加。

雖貴不苟為

為官之道,“威而不猛,忿而不怒,憂而不懼,悅而不喜①”。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②。雖貴不苟為,雖聽不自阿,必中理然後動,必當義然後舉③。賢而能下,剛而能忍④。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⑤。以富樂民為功,以貧苦民為罪⑥。不能救人患,不合食天粟⑦。

注 釋

①引自諸葛亮《賞罰》。

②引自清朝金纓《格言聯璧》。蠹:蛀蟲,引指壞人、弊端。

③引自《呂氏春秋·不苟》。不自阿:雖然主上言聽計從,但不曲說以惑主。

④引自《諸葛亮集·將材》。

⑤引自《晏子春秋》。惡:憎恨。

⑥引自漢朝賈誼《新書·大政上》。

⑦引自唐朝元直《喻常吾直》。合:應該。天粟:天子賜給的奉祿,今可作工資解。

奉法為首務

執法者,必以奉法為重①。以公平為規矩,以仁義為準繩②。是為公是,非為公非③。法施於人,雖小必慎④。誣服之情,不可折獄⑤。人命至重,用法務在寬簡⑥。刑,期於無刑⑦。法之不行,自於貴戚⑧。故法所當加,雖貴近不宥;事有所枉,雖疏賤必伸⑨。法行於賤而屈於貴,天下將不服⑩。

注 釋

①源自《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治國者必以奉法為重”奉:尊從,遵照。

②引自唐朝吳兢《貞觀政要·擇官》。規矩:指一定的標準、法則。準繩:指衡量事物正確與否的標準或原則。

③引自唐朝劉禹錫《天論上》。公是:大家公認為正確。公:大家公認為正確。非:大家公認為錯誤。

④引自宋朝歐陽修《春秋論下》。小:細微之處。慎:慎重。

⑤引自《三國志·魏書·司馬之傳》。誣服:指捏造事實誣陷他人使其服罪。折獄:斷定罪名。

⑥源自《三國志·魏書·王朗傳》:“人命至重難生易殺”和唐朝吳兢《貞觀政要·刑法》唐太宗語:“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務在寬簡”。寬簡:寬大簡明。

⑦引自《尚書·大禹謨》。期:期望。

⑧引自漢朝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自:從,由。

⑨引自明朝張居正《陳六事疏》。貴近:高貴和親近。宥:寬恕,赦罪。疏賤:疏遠和低賤。

⑩引自宋朝蘇轍《上皇帝書》。賤:貧賤者,指平民百姓。貴:達官富翁。

適時變法度

為政之道,寬猛相濟①。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②。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論世之事,因為之備③。通其變,天下無弊法;執其方,天下無善教④。守法而弗變則悖⑤。世異則事變,時異則俗易⑥。故“時移而法不異者亂”矣⑦。

注 釋

①未查明出處。

②引自《左傳·昭公二十年》。慢:遲緩,冷漠。殘:悲哀,傷心。

③引自《韓非子·五蠹》。修古:遵循古制。法:效法。常可:永遠適合。論:研究。備:措施。

④引自隋朝王通《中說·周公篇》。通:知曉。變:變通。弊法:不好的法規。執:堅持,遵行。方:常規。善教:良好的教化。

⑤引自《呂氏春秋·察今》。悖(bei背):違背道理。意思是,拘泥舊法不加改變就會出現謬誤。

⑥引自《淮南子·齊俗訓》。意思是,世道不同,事情就要發生變化;時代變了,習俗也要跟著改變。

⑦引自漢朝劉向《詩苑·政理》。

要正義謀利

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①。義中之利,君子亦所貴也②。天之生人,使人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能樂,體不得利不能安。義者,心之養也;利者,體之養也。體莫貴於心,養莫重於義③。舊雲:“正其義不謀其利”,過矣,故當改雲:“正其義以謀其利”,宜也④。

注 釋

①引自《荀子·大略》。意思是:正義與財利是每個人所兼有的。

②源自顏元《四書正誤》:“其實義中之利,君子所貴也”。

③引自董仲書《春秋繁露·身之養重於義》。

④源自顏元《四書正誤》:“後儒乃雲:‘正其義不謀其利’,過矣!宋人喜道之,以文其空疏無用之學,予嘗矯其偏,改雲:‘正其義以謀其利’”。

利為天下謀

世間萬物,皆有所欲。其欲,亦是天理人情①。聖人非不好利也,利在於利萬人;非不好富也,富在於富天下②。一身之利勿謀,而利天下者則謀之;一時之利勿謀,而利萬世者則謀之③。故為人不可絕欲,亦不可縱慾④。絕欲滅天理,縱慾則絕人情⑤。人慾恰好處,即天理也⑥。

注 釋

①引自明朝洪應明《菜根譚》。

②引自唐朝白居易《白氏長慶集》卷四十六《策林·不奪人利》。

③引自《胡宏集·知言·仲尼》。

④源自《陳確集·別集》:“聖人只是一中,不絕欲,亦不縱慾,是以難耳。”

⑤筆者據上意撰。

⑥引自《陳確集·別集》。

不求非其有

官無大小,凡事只是一個“公”①。先去私心,而後可以治公事②。私不去,則公道亡③。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④。理官事,則不營私家;在公門,則不言貨利;當公法,則不阿親戚;奉公舉,則不避仇讎⑤。先人後己,臨財思惠⑥。不為非其事,不求非其有⑦。同心為國,豈容以私而害公⑧!

注 釋

①引自宋朝朱熹《朱文公政訓》。

②引自清朝金纓《格言聯壁》。

③引自清朝傅玄《傅子·問政》。

④引自《呂氏春秋·貴公》。

⑤引自唐朝武則天《臣規·公正章》。

⑥引自晉朝陶潛《祭徒弟敬遠文》。

⑦源自漢朝韓嬰《韓詩外傳》:“知者不為非其事,廉者不求非其有。”

⑧引自《宋史·杜範傳》。

作廉潔之士

士之廉者有三:見理明而不妄取,尚名節而不苟取,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見理明而不妄取,上也;尚名節而不苟取,其次也;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又其次也①。今之倡廉,當行教化,以造就不妄取、不苟取之士,再輔以法律,震懾膽敢妄為之徒,則世風正矣②。

注 釋

①源自《薛文清公從政名言卷二》:“士之廉者有三: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節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見理明而不妄取,無所為而然,上也;尚名節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則勉強而然,斯又為次也。”

②筆者根據當今形勢撰。

進則濟天下

人之進退,惟問其志①。進亦有為,退亦有為②。進可以周萬物而濟天下,退可以崇高潔而抗浮雲③。不患無位,而患德之不修;不憂其賤,而憂道之不篤④。透得名利關,方是小歇處⑤。凡桃俗李爭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⑥。進退盈縮變化,聖人之常道⑦。能屈能伸,乃是真丈夫⑧。

注 釋

①引自《太平御覽》。

②引自元朝張養浩《牧民忠告》。

③源自元好問《新齋賦》,“進”字原文為“動”,“退”字原文為“靜”。

④引自唐朝羅隱《兩同書·貴賤第一》。

⑤引自宋朝羅大經《鶴林玉露》。

⑥引自明朝王冕《題墨梅圖詩》。

⑦引自《戰國策·秦策》。

⑧源自清朝李寶嘉《文明小史》:“大丈夫能屈能伸”。

要報效祖國

世界上最偉大的美德,是愛祖國①。報國行赴難,古來皆共然②。天下興亡,匹夫有責③。榮必為天下榮,恥必為天下恥④。位卑不敢忘憂國⑤,國家憂患我當先⑥。願諸君將振興中華之責任,置於自身之肩上⑦。各出所學,各盡所能,使國家富強,不受外侮,以自立於地球之上⑧。

注 釋

①德國人歌德語。

②引自唐朝崔顥《贈王威古》詩。

③引自明朝顧炎武《顧亭林詩文集》。匹夫:平民百姓。

④引自唐朝僧齊己《君子行》詩。

⑤源自宋朝陸游《病赴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

⑥引自宋朝朱熹《小學·善行》。

⑦孫中山語。

⑧詹天佑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