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何其漫長,最終我們都活成了高加林

路遙先生的《人生》給我留有深刻印象,只記得當時因時間匆忙,未能讀完完整的書籍。但卻聽過完整的音頻,路遙先生樸實的文字加上主播入情的朗誦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緣起

《人生》路何其漫長,最終我們都活成了高加林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陝西省的一個小農村——高家村。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位有文化的鄉村教師,過著教書育人的日子。卻被村裡有權勢的高明樓使用不正當手段,高明樓讓他自己的兒子頂替了高加林,加林無奈只得再次回到農村,故事便從此開始了。

巧珍是一個天性善良、質樸溫和的姑娘。巧珍一直很喜歡高加林,卻一直自卑於自己不識字,不敢接近加林。但加林意外回到農村卻給了巧珍開口的勇氣。加林回到農村後事事坎坷,巧珍在加林無助的時光裡給了他很大的支持。加林受到了感動便和巧珍走到了一起。

好景不長,世事總是喜歡捉弄人,加林的叔叔當兵退伍後當了官,算是衣錦還鄉。而鄉里幹部為了討好領導,給加林在縣裡安排了職務。這對加林無疑是好事,可是卻苦了巧珍。她不識字,註定一輩子要待在農村。村裡有個看透了人生真諦的德順老漢,一個真心喜歡這兩個娃娃的老人。加林臨走前,老人誠懇的說,巧珍是塊金子,不要弄丟了(老人的話成為整片文章最大的伏筆)。

緣滅

《人生》路何其漫長,最終我們都活成了高加林

到了縣裡,加林找到了施展遠大抱負的理想地方。也遇到了小時候的玩伴黃亞萍。亞萍雖然現在有男朋友——周克男,兩人之間卻是感謝大於感情,而且亞萍一直喜歡著佳林,卻無奈加林之前只是個農民。加林對巧珍的態度發生了改變,這時的加林做出了人生中最錯誤的決定——拋棄了巧珍,最終他還是沒能經受住城市裡的誘惑。

那個年代的封建農村,女人被男人拋棄便沒臉繼續活下去。一直默默喜歡巧珍的馬栓在這時來到巧珍家提親,巧珍便嫁給了他。但巧珍對加林的感情在心裡無法磨滅。世事輪迴,高加林走後門的事情被告發,他最終還是回到了生養它的黃土地上。村民們絲毫沒有鄙視嘲諷的意味,而巧珍依然勸說自己的父親讓加林去教書,事情發展的這一步,高加林也終於明白了自己錯的有多深。只是這一切都再也回不去了。

土地才是最親的地方,人時刻都不能忘本。讀完本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雖然結局不算悲傷,但卻深深同情巧珍。而對高加林更多的是惋惜。那些最重要的東西一直在我們身邊,而我們往往被慾望矇蔽了雙眼,最後往往以悲劇收場。


對與錯,誰又能說得清

《人生》路何其漫長,最終我們都活成了高加林

站在中立的角度思考其中的人物,當自己設身處地地站在主人公的位置時,恐怕自己的選擇未必會更加正確。高加林身為一個農民,但同時也是一個知識分子,有著知識分子的自命清高。不能說打心眼裡看不上週圍這些人,但他確實覺得自己比其他人更高級。身為兒女,高加林是孝順的,教書期間總不忘拿工資買點好東西回家。性格堅毅、剛強,註定了他不會平庸。雖然如此,卻也不能掩蓋他的不成熟,沒能經得起誘惑。

我們卻也不能說他見利忘義,倘若這種情況發生在我們任何一個人身上,我們並不敢說自己做的可能更好。高加林的這個例子也深深反映了當時社會有才學的人未能得到重用。雖然現在也常有走後門的情況,但若有真才實學也能在社會上求得一席之地。對於勞苦大眾來說,現在的情況似乎改善了許多。

《人生》路何其漫長,最終我們都活成了高加林

巧珍是一個樸實的農村姑娘,沒有心機,一心只為自己喜歡的人。為了加林無條件的付出,有了委屈只會往肚子裡咽。巧珍和加林只能說是有緣無分,人畢竟需要有共同語言才能長久的生活在一起。巧珍沒有文化就是她和加林之間最大的障礙。在加林拋棄自己之後,最正常的情況不過是惡意相對。然而在加林返回農村後,巧珍還是盼著他好,心中沒有一絲恨,真的是擁有水晶般純潔的心靈。

黃亞萍對加林是有真感情的,但這種感情和巧珍的相比卻是不值一提。黃亞萍對加林的感情建立的前提是高加林脫離農村,來城市生活。也就是俗話說的可以同享福,但不能共患難。作者或許是有意為之,以此來襯托巧珍的形象。我們很難界定誰對誰錯,只能對路遙老辣的寫作手法表示佩服。

周克男一心喜歡亞萍,不求回報的付出,最後兩人也沒能走到一起。克男生性軟弱,但卻與人和善,擁有眾多朋友。當亞萍選擇加林後,克男也是發自內心的祝福。克男的為人處世是他最有優勢的地方,相信他的將來也會是光明的。

馬栓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喜歡巧珍,只是單純的希望她過得好。兩個最單純最善良的人在一起或許是最好的結局。仔細想想,馬栓和巧珍兩個農民卻對感情如此專一,而那些讀書人卻是處處留情,難道是書讀多了丟失了內心的淳樸嗎?或許這才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問題。

《人生》路何其漫長,最終我們都活成了高加林

仗義每多屠狗輩,

負心多是讀書人。

讀書是為了擁有能力去守護

至親至愛的人,

而不是始亂終棄,遺忘本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