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駕駛寒冬?別開玩笑了

無人駕駛寒冬?別開玩笑了

文 | 西局

2018年,無人駕駛領域的關鍵詞是“商業化落地”。從各地上路測試牌照的發放,到各種商業化途徑,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2017年左右,國內自動駕駛公司的投資和創業經歷了一個井噴階段。然而,從巨頭到創業新秀,商業化的步伐都在加快。

2018年春節前夕,小馬智行在廣州南沙落地了一支小型無人車隊,成為中國第一家對公眾開放無人駕駛試乘體驗的初創企業。

日前,上汽通用五菱與馭勢科技共同向用戶交付了首批搭載無人駕駛-智能泊車服務的寶駿E200。

如果你現在來到北京海淀公園,或許你會吃驚於它的改變。在園區內,遊客可以體驗無人駕駛的阿波龍小巴車,車裡沒有方向盤和雨刷器,也沒有司機駕駛座,可以憑藉車身周圍安裝的激光雷達和傳感器等實現自動避障。這也吸引了大量的關注,西局去預約了一下,發現只能預約到三天後的自動駕駛車輛試乘。

在今年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李彥宏表示,百度將與一汽紅旗共同研發國內首款L4級別自動駕駛乘用車,並將在2019年實現小批量下線。此前,在7月的百度AI開發者大會上,李彥宏曾現場連線了全球首款L4級無人小巴阿波龍的量產儀式。

和去年相比,百度明顯加快了在商業化落地的步伐。在長沙,和百度Apollo合作的自動駕駛出租車的商業化測試運營也在籌備之中。

自動駕駛商業化的步伐不得不急。谷歌CFO之前就曾透露,自動駕駛公司Waymo已經開始做試點出行收費服務,測試定價模式。在今年12月,谷歌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將運營,將成為全球範圍內,首個沒有駕駛安全員的運營項目。

梅賽德斯-奔馳母公司戴姆勒與汽車供應商博世也計劃,要在2019年下半年在加州小規模投放無人駕駛出租車隊。通用投資超過1億美元,要在明年量產Cruise無人駕駛汽車。

世界彷彿在我們不經意間上緊了發條,好像再過一年,自動駕駛車輛普及的節點就將到來,“考駕照”這件事也將成為歷史。

不過,事情總有變化。11月14日,CNBC報道,蘋果的聯合創始人史蒂夫·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說,他已經對自動駕駛失去了信心。

可是,就在一年前,他還信誓旦旦地表示,蘋果如果要在AI方面有所成功的話,那將是在自動駕駛方面。

沃茲尼亞克說,現在的道路是我們這些“不完美的人類”造的,所以,它們並沒有為自動駕駛時代做好準備,而且,一輛真正的無人駕駛汽車,現在也不可能為人類擁有。“我對自己說,這種技術現階段是不可能出現的。”他說。

Waymo的首席執行官John Krafcik日前在接受採訪時也稱,Waymo要解決的問題並不是徹底淘汰汽車駕駛,而只是取代駕駛過程中單調乏味的那一部分。“L5級的完全自動駕駛其實是不合理的期望,它其實沒有必要。”

這兩家老大的“喪”度讓人心涼。2019年的自動駕駛時代,究竟是否可能如期到來?“自動駕駛寒冬”是真的來了嗎?

商機

從2017年開始,自動駕駛的熱度不斷高漲。業界也認為,自動駕駛的“春天”到了。

那是因為,面對這塊領域背後的萬億市場商機,再不動身就晚了。

在日前舉辦的2018自動駕駛全球高峰論壇上,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李開復說,買車可能是“你這一生做的最壞的投資”。因為,“你的車96%的時間是停滯的,是在降價、折舊的,只有4%的時間給你提供了價值。而這4%的時間,也有0.5%是在尋找停車位,0.5%是堵在路上,只有3%的時間是真正的在開車。”

交通擁堵已經是大型城市不得不面對的重要問題。李開復提到,要解決它,有三條主要途徑,分別是:共享出行、電動汽車,以及無人駕駛。

2016年,前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吳甘沙宣佈,離開工作了16年的英特爾,成為馭勢科技的聯合創始人、CEO。當年他曾在媒體見面會上和西局提起過類似的問題,而在他看來,滴滴、共享單車、阿里和美團點評已經將出行市場格局徹底改變,而即使是它們,也在面對“人貴”、“人缺”的瓶頸。共享經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個問題,但是資源使用率和管理成本,則是它們自身存在的問題。自動駕駛在提升社會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上,無疑是極有前景的。

伴隨著無人駕駛技術的發展,城市空間的變革,也可以期待——停車空間節省、加油站空間壓縮,而每一輛車,則可以開拓成更新的商業空間。由汽車主機市場和出行拓展開來,零售物流、商業地產、能源市場以及衍生的其他市場,都將因此而產生改變。“智能駕駛是鏈接產業最多的賦能技術。”吳甘沙說,“無人駕駛出行的商業模式降維攻擊,是傳統商業模式的100倍。”

而在IoT時代,車輛將不再僅僅是代步工具,而是能夠被賦予更大的含義,將和電腦、手機一樣,成為新的終端。從這個意義上說,所有的出行和汽車相關產業,都可以轉化為智能車輛的“服務”提供商。

因此,包括BAT、華為、谷歌、蘋果這樣的互聯網和終端廠商,以及滴滴、Uber這樣的出行服務平臺,特斯拉、小鵬汽車、蔚來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創新企業,紛紛下海,押注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也是一條漫長的產業鏈。除了大型車企、互聯網巨頭之外,還有各種新創的整車解決方案、零部件製造、雷達和傳感設備、高精地圖、AI芯片、語音和圖像識別技術提供商的加入。大量的新興企業和創業公司湧現,高額融資不斷髮生,一派春天來臨的熱火景象。

隨著Waymo和Drive.ai等公司無人駕駛商用計劃的落地,國內對於自動駕駛商業化的關注度也日益提高。

但是,但這片門檻遠遠高於其他行業的江湖,還遠不是成熟的時候。現在,也只是早春的溫度。

“無人駕駛最核心的功能,應該是‘無人’,這個意義上來講,如果和以前的通訊行業對比,我們現在還相當於是在‘BP機’的階段。” 飛步科技創始人兼CEO 何曉飛說。

無人駕駛寒冬?別開玩笑了


L5級無人駕駛乘用車?就算有,你會買嗎?

談到乘用車的自動駕駛技術,大多數普通群眾的腦子裡閃過的,估計是蝙蝠俠那輛拉風的座駕。

但真正的“無人”駕駛,在這個領域似乎還遙遙無期。

谷歌曾經對輔助駕駛沒有興趣,一門心思直奔全自動駕駛而去——不需要人類司機的干預。而現在,Waymo的CEO也不得不表示,L5級別的全自動駕駛,事實上,對於乘用車而言,似乎還沒什麼意義。

當前自動駕駛的主流技術方案,往往是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等的融合。車頂的激光雷達和前置雷達識別汽車周圍環境,光學攝像頭通過計算機視覺算法識別圖像、瞭解汽車行駛場景。傳感器收集到的外部數據傳送給中央計算單元,它是自動駕駛汽車的“大腦”,創建完整的環境圖像,統率整個汽車的避讓流程。而避讓方案的設置,需要大量的AI算法來做支撐,保障運算的精度和速度。

在這些複雜的環節中,任何一點的缺失,都可能導致事故的發生。對於深度學習技術而言,通用化的難度也比我們想象的更高。道路上環境複雜多變,而對於深度學習的黑箱而言,有很多是工程師也無法預測和判斷的事情。

在路況複雜的開放式環境下,將自動駕駛技術應用於乘用車,風險不言而喻。今年3月份,全球首例自動駕駛車輛在公共道路上撞擊行人並致死事件發生。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名女性在穿越馬路的過程中,與Uber的一輛自動駕駛狀態下的測試車相撞並死亡。

即使人類“馬路殺手”更加層出不窮,但是這仍然引起了外界了擔憂。這是因為,人類是無法“信任”機器的。

人類和機器無法共情。即使人類也不能避免的事故,對於機器,大眾也會希望它是完美的。同樣,自動駕駛引發的事故,在法律上該如何判定?機器在做出安全性相關決策時,又該按照何種道德法則來決定是否“犧牲”生命和“犧牲”的順序?

這是個令人恐懼的話題。

現在,業界基本普及的還是L2級的技術。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說,“現在大部分的整車廠都在做L2級別的自動駕駛,嚴格意義上來說,這還應該被稱為‘自動輔助駕駛’。”但他認為,先把L2、L2.5級做好,是自動駕駛現在最可行的思路。

不過,當你把自動駕駛技術引入乘用車輛時,新的問題也誕生了:駕駛員會過於依賴技術,而放鬆對路況的觀察。

嘗過了苦頭的特斯拉,就在近期悄悄地把美國官網上“全自動駕駛”的標籤全部給撤了。

但自然,技術代替人力的大趨勢,不會因此逆轉。正如哥倫比亞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在其2017年出版的《無人駕駛》一書中提出的,只要無人駕駛汽車的安全記錄能夠超過人類駕駛員的平均水平,那它就是足以“造福人類”的。

“就像人類推進航空事業的歷史也曾付出代價一樣,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進程不會一帆風順,但人類推進自動駕駛讓交通出行更安全更便捷的時代趨勢不會改變。”Uber撞擊行人致死事件發生後,地平線創始人餘凱曾說。

無人駕駛寒冬?別開玩笑了

菜鳥無人駕駛物流車


商業化還有10年

自動駕駛的商業化並非無法企及,但是需要一點點解決挑戰,讓整個產業發展更成熟。

AutoX創始人兼CEO 肖健雄表示,現在做無人駕駛“就像IBM最初做電腦的狀態,什麼都要做,連顯示器都需要它來操心,現在我們還處於這種水平。”

而當自動駕駛成本高昂、緩解城市擁堵和降低人力成本的需求近在眼前時,也就不難理解,“自動駕駛出租車”成為各大車企和出行服務公司率先試水的領域。

2017年4月,Waymo推出“早期乘客計劃”。現在,其早期用戶已經可以用叫車服務坐車。吳恩達任職董事的Drive.ai也於今年10月在美國德州也開放了無人駕駛接送服務。

在國內,除了長沙外,今年11月,廣州也曾出現第一輛無人駕駛出租車試運營的情況。

自然,選擇出租車作為無人駕駛的試乘初體驗,也是由於其可以選擇固定的線路、限定的小範圍場景,可以在路況複雜程度較低情況下實現低速運行。

吳甘沙去年曾經提出,自動駕駛兩到三年內的落地可能性,一個是從高速公路的L2、L3級自動駕駛開始,另一個就是限定場景內低速的無人駕駛。

實際上,在環境複雜度相對較低、技術難度較小的部分商業場景下,L4級的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投入了使用。

在環衛領域,autowise.ai仙途智能曾推出無人駕駛清潔車。2017年,智行者科技推出無人駕駛掃路機蝸小白,並在北京落地,在公園等區域內進行常態化作業。

智行者還推出過無人配送物流車蝸必達。而在京東,無人配送物流車已經被納入了智慧物流的體系。

另外一個重要的切入點是貨運。高速公路上的卡車貨運,對於人類而言是險象環生,但對自動駕駛系統而言,“公路駕駛遠比城市環境要容易得多。”圖森未來創始人陳默曾對西局表示。高速上路況更為簡單,車速穩定。對於貨運企業而言,它們對這項技術的熱情也遠比乘用車的乘客要高:對長途駕駛的貨運司機而言,自動駕駛能夠保證他們得到充足的休息、降低事故概率;而一旦自動駕駛貨運普及,可以幫助這些貨運公司減少人力成本投入,畢竟我國也規定,長途運輸車上需要配備兩名司機。

圖森未來的無人集卡車隊也在港口內開始進行作業測試。今年,前滴滴研究院院長何曉飛也創辦了自動駕駛貨車公司飛步科技。

在何小鵬看來,到2020年,會有一些企業能夠把L3級自動駕駛探索性落地。但是,他強調,L4級自動駕駛技術大規模的應用,至少要等到2021年。

也因此,連蘋果和Waymo負責無人車的老大,也不由得發出了感慨。真正的無人駕駛要實現,難度實在太大。

跑起來?急不得

但是,這也是最“急不得”的產業。挽起袖子大幹一場,並不適合它。

一週前,美國媒體BI曝光了在對Uber自動駕駛汽車致人死亡事件的調查中的部分資料。Uber的員工在接受採訪時甚至直接表示,事故發生時,Uber的自動駕駛系統“可能會殺死一個蹣跚學步的孩子”。

3月份事故中涉及的Uber的自動駕駛測試車上,安裝了7個攝像頭和1個高線束激光雷達。正常的話,應該是車輛的感知系統在50米處(2.7秒內)檢測到受害者,並且立即強制剎車,最近的情況,車會在距離人2-3米的地方停下。

而在日前的調查中發現,在這起事故中,Uber關閉了測試汽車的自動剎車功能。

2017年11月,Uber發了一份文件,要求自動駕駛汽車團隊的工程師將每次乘車過程中的“糟糕體驗”次數減少到1次。兩天後,Uber宣佈將關閉無人駕駛車輛的自主制定緊急決策的功能,以防它在錯誤的時間剎車或轉彎嚇壞路上的其他車輛。後來,他們恢復了急轉彎等功能,但是其中不包括剎車功能。更糟糕的是,這輛車上的無人駕駛系統並沒有設置提醒安全員的功能。

2016年,Uber在加州舊金山市部署了一隊自動駕駛汽車車隊,但卻沒有獲得監管者的批准。在與當地車管局的爭論過程中,上路第一天,他們的車就闖了紅燈。但Uber仍舊認為,它的車輛上配有安全員,不屬於“無人駕駛”,不肯遵守加州的無人駕駛規定許可證,同時,估計也是不願向政府彙報各種細節,因此,寧可撤出在加州的測試。

Uber在自動駕駛的路上,不斷測試著各種邊界。和谷歌等競爭對手相比,在技術上起步太晚,讓Uber在自動駕駛路上走得太急了。無論是內部不同派系的爭論,以及和Waymo曾經曠日持久的官司,都證明它的急切。

2016年5月,一輛特斯拉Model S型轎車在自動駕駛狀態下撞上一輛拖掛車,駕車人死亡。今年3月,特斯拉宣佈,因為轉向系統零配件缺陷召回12.3萬輛特斯拉Model S。

這是隻有具備了相當的技術積累和硬實力、以及對生命足夠敬畏的公司,才能探索的領域。

儘管,這對創業公司而言,挑戰巨大。

但是,這仍然算不上寒冬。因為,對這個龐大的產業而言,一切都還剛剛開始。即使L5級自動駕駛讓蘋果和Waymo兩家老大喪失信心,談冬天,還是太太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