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童”的悲哀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美好願望,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過人之處。

小王(化名)從小天資過人,母親對其要求嚴格,按“神童”培養,經常對其發脾氣打罵,嚴重時用凳子砸他並導致骨折。

小王從小學習成績優異,以文科狀元考入某 985 高校。大一時擔任團支書和班長並申報成功兩項科研項目。目前大四,打算讀研。

然而小王覺得並不快樂。十年前他開始出現情緒高高低低變化,常在沒有外界刺激的情況下出現易怒、煩躁或者突然情緒低落,做事提不起興趣,持續幾個小時至半天恢復正常。常有強烈的自殺想法,這種想法在情緒正常或者不穩定時都會出現。上高一時因為和老師及同學關係不佳感覺受到孤立,間斷出現、耳鳴。出現離家出走,後因此轉學。

三年前,小王又覺得情緒開始處於低谷期,做事沒興趣,經常焦慮,內心特別恐懼,感覺有東西壓迫過來。怕和別人交往,交往時感覺渾身不舒服,嚴重時連父母和女友都不敢見,但沒有明確的擔心和害怕的內容。兩年前開始在家修養,休養期間還翻譯了一本英文專著並出版。自己覺得一個人在家比較自在,但又擔心會影響將來的學業、工作等。

去年到 A 醫院診治,診斷為抑鬱症,服用藥物後,情緒有改善。目前申請課程免聽計劃,在家自學只參加考試。但仍存在情緒低落、焦慮、與人交往時恐懼,伴有睡眠差。於是小王和父親前往北京某專科醫院,諮詢自己的病情。主治醫生初步診斷為邊緣性人格障礙,請心理專家進一步會診。

人格障礙影響人群中 10% - 15% 的個人,通常從兒童期開始,症狀出現於青少年或成人期。

由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出版的第五版《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對人格障礙分成三類:A 類,看起來古怪或怪異,有偏執型人格障礙、分裂樣人格障礙、分裂型人格障礙;B 類,看起來戲劇化、情緒化或反覆無常,反社會型人格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自戀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C 類,看起來焦慮或害怕,有迴避型人格障礙、依賴型人格障礙、強迫型人格障礙。

我國人格障礙檢出率不足 1%,明顯低於人群中的比率,可見一定程度的人格障礙病例存在誤診誤治的情況。本案中小王就曾在 A 醫院被診斷為抑鬱症。

邊緣型人格在診斷或評估中,需與 A 類和 C 類人格障礙鑑別,同時也要和雙相障礙(情緒忽高忽低)鑑別診斷。

以下是實景訪談實錄:

醫生: 你好,講講你的困擾吧。

來訪者: 我主要就是抑鬱症,然後有社交恐懼,還有拖延症

醫生: 好了,那先說社交恐懼。你說社交恐懼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具體舉個例子。

來訪者: 就是完成日常的一些社交活動有非常大的困難,沒有辦法跟人正常的溝通交流。

醫生: 你現在聽起來交流挺好的。

來訪者: 面對面的會有問題,像現在這樣子打電話的話沒有問題。

醫生: 你面對面與人交流的時候是哪塊不舒服呢?

來訪者: 就是感覺不舒服,想要儘快結束類似的活動,不願意去跟人面對面的進行接觸。

醫生: 你內心不願意跟他接觸,還是接觸的時候你說話笨,有這種焦慮?

(來訪者 A 類、B 類、C 類人格障礙的症狀都有,需要鑑別診斷。)

來訪者: 就是內心不喜歡,而且感到有點恐懼。

(C 類被排除,不是焦慮引起的。)

醫生: 這種恐懼是怕別人說你不好,對你有負性評價,還是害怕他們想害你啊?

(醫生在確認來訪者是否具有迫害妄想。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陽性症狀。)

來訪者: 都不是,就是感覺到一種恐懼,我也不知道是從哪裡來的。

醫生: 好,那就說你自己快樂嗎?

來訪者: 我覺得挺快樂的。

醫生: 你是不想交朋友,不是害怕交往不好?

來訪者: 但是我挺想擺脫這種感覺的,因為這已經讓我生活難以為繼了,很影響我的生活。

(主觀上想擺脫,不是 A 類人格障礙,A 類被稱為快樂的孤獨者。)

醫生: 那就是你糾結了,實際上讓你自由選擇的話,你實際上是願意自己一個人生活?

來訪者: 對。

醫生: 但是因為一個人生活就沒法完成學業或幹別的,所以你難過、糾結,是這意思嗎?

來訪者: 對。

醫生: 這是我問你的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你聽起來挺陽光的,大家為什麼認為你有抑鬱症呢?

來訪者: 我也這樣認為,因為我其實就是在說正事,或者正式交流的時候比較投入吧,平時的話情緒比較低落。

醫生: 一個月是 30 天,你多長時間感到比較低落呢?

來訪者: 好像就沒有停止過,一直都是。

醫生: 一直都這樣低落,那有沒有好的時候就說某些天,做某些事的時候,情緒變得高漲?

來訪者: 偶爾有,但很少。

醫生: 很少。那你這個情緒跟外界因素有關係嗎?比如有人刺激你了,或者說是學習壓力大了不高興,還是上課不上課,無所謂幹什麼,反正我都是不高興?

來訪者: 好像也有,因為跟一開始這種感覺就很突然,我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就這樣。

醫生: 那這個是自發的就來了嗎?你也不知道,早晨起來很高興,下午就不高興了,或者倒過來?

來訪者: 是這樣。

醫生: 那你舉個例子,最不高興的時候,能夠不高興到什麼程度?

來訪者: 就沒有辦法進行正常生活的一些事情,就連看書或者說正常的事情,比如說下樓去商店買點東西什麼的我都不會去做。

醫生: 都不會去做,但你並不是腿沒有勁了,強迫自己的話你能做的,只是沒有意願去做,沒情緒去做?

來訪者: 強迫自己,比如家裡臨時有急事,必須要我去處理,需要我幫忙的話沒有任何問題。

醫生: 好的,那你最高的時候呢,高到什麼程度呢,你說偶爾會相反,高高到什麼程度?

來訪者: 最近這一段時間嗎?

醫生: 不是,你過去所有的時間裡面,如果高的時候能高到什麼程度?

來訪者: 很久之前了,我大概上初中和高中的時候有過這個是兩極現象,但現在已經沒有了。

醫生: 沒有了。

來訪者: 高漲的時候會躁狂,然後會脾氣比較大,會很著急,很激進,但現在沒有了。

醫生: 你所謂高的時候也不過是急躁、著急,不是說高到了渾身充滿能量,滿大街跑,一週兩週不睡覺,不是這樣的?

來訪者: 我平常沒有任何問題的時候,就是這樣的人。

醫生: 你說的高的意思是易激惹,容易發脾氣、煩躁,不是真正的說幾周不睡覺?

來訪者:對。

(和雙相障礙相鑑別。他的情緒屬於高高低低不穩定,低沒低到重度性抑鬱障礙,高沒高到躁狂。)

醫生: 好了,那我還有下一個問題,說你中間還有一陣幻聽,這是什麼情況?

來訪者: 就是經常會出現莫名其妙的暴鳴聲,然後尖銳的哨音,有那麼一兩次好像有,但根本聽不清是什麼。

醫生: 不是真能聽見,不是有人跟你說話什麼的?

來訪者: 不是那種特別明顯的幻聽,但的確不是正常的聽覺現象。

醫生: 周圍確實是沒人吹哨,沒有這些聲音,突然來這麼一個事,像耳鳴似的?

來訪者: 坐在書房裡就像腦子裡響起來。

醫生: 腦子裡響起,不是真的有人跟你對話,說一些具體的事,不是這樣的?

來訪者: 應該不是。

(幻聽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陽性症狀。他沒有幻聽、幻視,顯然不是 A 類人格障礙。)

醫生: 應該不是。你剛才還講到說好像莫名其妙的或者有時候在你不抑鬱的時候,沒人刺激你的時候,你還想到自殺?

來訪者: 對,以前,現在其實偶爾也有自殺想法。

醫生: 對,那咱們為什麼想自殺,是覺得生活沒有意義了,這種比較抽象的原因,還是真的有什麼其他情況想自殺呢?

來訪者: 大部分的情況都比較抽象,覺得沒什麼意義。

醫生: 無聊,沒有意義,並不是真的誰惹你什麼,具體說生活你還是覺得有依戀的,覺得還要做點有意義的事,是這意思嗎?

來訪者: 對,沒有什麼特別明顯的外界因素,就是偶爾會覺得特別的沒有意義。

醫生: 好的,那你現在服用藥物嗎?

來訪者: 現在服用丙戊酸鎂。

醫生: 還有呢?

來訪者: 現在再沒有其他藥物了,之前服用過別的藥。

醫生: 以前服用過,沒有用抗抑鬱藥是?我怎麼記得有用舍曲林呢?(主治醫生補充以前用過。)那丙戊酸鎂對你有幫助嗎?

來訪者: 有一定幫助,但不大。

醫生: 你是學文學的?

來訪者: 歷史。

醫生: 學歷史的,我知道你原來腦子很好使,高考狀元之類的,你現在不去上課,在家自學,這樣你也能畢業,找到工作是嗎?

來訪者: 其實我一開始剛上大學的時候就不怎麼上課,因為我覺得學校裡學的東西我都會。

醫生: 你都會,你是畢業找工作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來訪者: 我準備考研。

醫生: 好了,那行了,你今天想跟我討論什麼問題呢?

來訪者: 主要就是這個社交恐懼,還有拖延的問題能不能想辦法解決一下,因為想趕快的恢復正常。

醫生: 好了,那是這樣子的,很重要的是說你所謂的社交恐懼是什麼原因,你叫社交恐懼了,我不認為你有社交恐懼了。好了,先說你得什麼病,然後說說怎麼才能治得更好。你得這個病就是確實像主治醫生說的,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屬於中度這種。

以上是評估診斷過程的內容,案例來自美利華在線精神健康大學。

邊緣型人格障礙占人群中的比率約為 2%,其中大多數(75%)為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人趨於理性成熟,症狀也趨於減輕。

主要臨床表現有(具有以下五種情況,可以診斷為邊緣型人格障礙)

瘋狂的努力,避免某人離開他

不穩定和緊張的人際關係模式

自我形象以極端的、頻繁的改變為標誌

風險行為,傾向於衝動和自我傷害

自殺行為或自我傷害的模式

強烈的悲傷或焦慮發作,持續數小時,很少超過數天

經常感到空虛

強烈的憤怒,超過了問題的範圍,或出現憤怒控制的問題

稍縱即逝、壓力所致的偏執想法或感受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同樣需結合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生物因素有運動、音樂。中度以上需要結合藥物治療,抗抑鬱藥、心境穩定劑等。但藥物治療不是主要的治療手段,主要還是心理治療,辯證行為療法(DBT),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認知行為療法;第二部分是關注當下(而不是過去);第三部分需要有效的情緒控制法。社會因素,就是找一些幫助來訪者減壓的方式。

本案中小王為什麼會形成邊緣型人格障礙?一方面遺傳了母親易衝動的個性(一級血親中患病率高達 5 倍),另一方面和父母尤其是母親從小嚴格的教養方式有關。

本案除了讓我們瞭解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症狀、成因、治療外,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是,為人父母者一定要反思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恰當。一味地把子女當“神童”來培養,卻忽略了他們心理健康的成長。是時候告別虎媽、虎爸的教育模式了。

“神童”的悲哀

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文獻:

《美利華在線精神健康大學實景案例》

《理解 DSM-5 精神障礙》


關於作者:Luise zhou (周敏)

國家認證生涯規劃師,ACI 國際註冊心理諮詢師,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心理學在職研究生。從事客戶服務 11 年,擁有 9 年團隊管理經驗,在過去 15 年曾服務於多家知名世界 500 強企業。(公眾號ID:Shape_Your_Future/微信:luisezhou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