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觸平臺經濟學這個詞是因為看了讓、梯諾爾的書,加上自己這些年一直從事於互聯網行業,見證過很多的互聯網公司興衰成敗的案例,所以這兩年對於互聯網“平臺”著實花了一些時間去學習和了解,再結合自己從業多年的經歷,逐漸對“平臺”概念有了一些認識,一般來說成功的平臺都包含了兩個要素:品牌+生態。
品牌屬於市場營銷學範疇,在這裡不做多述,本篇主要分享一下“平臺生態”的心得,平臺按照特徵顯性來分類,一類是工具類,如微信,百度;另上類是生態類,如淘寶、美團。工具類的平臺也有生態,只不過在顯性特徵上工具的屬性更明顯一些。同樣平臺本身就有工具的屬性,只不過用戶在使用的過程中,多種場景和工具的結合使用,讓工具的顯性變得很小。
一般來說,平臺的生態屬性越強,其生存能力和競爭壁壘就越強,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在全世界成功的互聯網公司中,無論是工具類的,還是生態類的平臺,他們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徵,而研究好這樣的特徵,可以讓很多的創業公司在項目選擇和業務開展上少走彎路。
平臺生態按照場景來分類,一種是滿足不同用戶在同一場景上的使用體驗,如滴滴打車;另一種是滿足同一用戶在不同場景上的使用體驗,如美團和58同城。兩者各有優劣勢,比如第一種平臺一般都是高頻為主,只要把用戶數量做到最大,就是成功。第二種中低頻結合,平臺生態複雜,但是做起來了,別人想模仿和超越就很難。
比如前段時間美團打車和滴滴的上海戰役,美團用了三天時間,就切走了滴滴近30%的用戶,除了補貼等因素,核心的原因是滴滴的生態過於簡單,顯性屬於工具特徵,一旦被美團進攻後,立馬潰不成軍,想組織反擊,發現對方業務非常複雜,最終只能選擇主營外賣業務進行反擊。如果經常出國的朋友可以發現,支付寶和微信在國外打的也非常厲害,在國內微信是後來居上,支付用戶數量一舉超越支付寶,但是微信無論多牛,也不能將支付寶排擠出支付體系外,原因就是支付寶是阿里強大生態體系下的一個組成部分,除非微信能夠打敗淘寶,天貓等所有阿里旗下的產業。
同樣還有58同城,這樣一個做了十多年的生活服務類網站,無論是招聘還是房產,還是二手等業務都能夠做的風生水起,本質上是因為其生態體系發揮了價值。藍領找工作,肯定大部分人有租房的需求,買賣二手的需求,有搬家的需求。
這些業務如果分開來看,每個垂直業務都有其它公司在做,而且做得不錯,但是58同城為什麼能後來居上,就是因為58將這些看似低頻的業務整合到了一起,多個低頻合在一起就不是低頻了。
58內部人稱自己是打不死的小強,原因就是這些生活業務過於低頻,變現又太重(需要強大的線下團隊),同時這些年在品牌和用戶數量的積累上都形成了很深的護城河。就算有錢有技術的公司也不太願意選擇58同城這樣的公司作為競爭對手,因為戰線太長,作戰時間太久。
平臺生態的定義是滿足兩方或者多方在真實場景下的需求,提供的需求場景越真實,平臺生態的產品技術要求就越高。一般來說,平臺生態會包含如下幾個重要的內容:連接、內容、安全、交易、變現、信用等,由於本人現在開拓藍領招聘業務,本章就重點講一下招聘業務的全連接,下次再講內容、安全、交易、變現等。
連接是所有平臺的基礎建設,全連接是指滿足不同用戶在不同場景下的連接。全連接的目的是導流,今天最流行的H5頁面其實也算是全連接的工具,本質上也是導流。一個平臺網站做的好不好,全連接就是用戶的首要體驗。連接越通暢,用戶體驗就越好,獲客也就越容易。那麼招聘產品在設計全連接的時候,需要考慮哪些要素呢?
1、基礎連接
基礎連接,是指平臺為了服務對象而建立的內部連接,目前招聘平臺通過職位與簡歷作為線索匹配建立的物理連接有電話、短信、直聊,在這種連接通道上,直聊是目前最受歡迎的連接方式,因為直聊的及時性,交互性,可追溯性都明顯優於其它溝通方式,這也是很多招聘平臺做直聊的原因,而未來在直聊上可開發的空間非常之多,價值空間也非常大。因為直聊的對象是“鮮活”的人,而不是虛擬的“簡歷”身份。
未來在商業變現上,我個人的想法也是將直聊產品作為主要的變現通道,通過時長,區域位置,互動效果,用戶身份(職位分層)等實現精準收費。除了企業與求職者的連接外,在實際業務的場景中還有其它需要考慮的連接,比如平臺本身與企業和求職者的連接,企業與合作商的連接,平臺在第一次接納用戶的時候,我們對用戶的身份並不能識別,這個用戶可能是想代理我們業務,也有可能這個用戶是求職者,也有可能用戶是企業HR,還有可能是一些想和我們合作的廠商公司。
當平臺面對不同的人群的時候,我們要提供簡單,快捷的連接通道。要將連接的通道結合現實的場景做到體驗極致,如求職者來訪,我們要能夠判斷出老用戶和新用戶的使用通道。
一個想招人的企業進來,我們要能夠滿足企業不同的需求,比如企業進來就是想試用產品,那麼體驗的是註冊和發佈通道;有的想購買產品,那麼體驗在線購買通道;有的想找合作商,那麼提供該城市的代理商查詢通道;有的想諮詢和投訴,那麼要有找到平臺客服的通道;在58的時候我部門有一個客服團隊,專門負責接待全國各地渠道城市客戶的來電,15個客服每天需要接待大家量的客戶來電,而且呼損較高(客戶電話太多來不及接,都集中在一個時間段),其中約有50%的電話是諮詢業務的,我讓客服團隊做了一批客戶回訪,問他們怎麼查找到這個諮詢電話號碼的,結果有一大部分人反饋是通過百度查找的,因為在58同城的網站上很難找到我們這個號碼,我自己也瀏覽了一下58的網站,確實發現找當地合作業務的電話非常困難,最後只能打客服電話。
後來我們做了一系列的頁面改動,讓當地用戶能夠很容易的找到當地的服務商,在很大程度降低了天津客服團隊的電話接入量,同時提升了用戶體驗。所以內部連接是一個平臺最基本的連接建設,無論用戶是幹什麼的,有什麼需求,我們都要確保用戶能夠滿足需求。
02、場景連接
場景連接,這個也是全連接的核心。我們的服務對象,因為場景的不同,需要我們為其提供多場景的連接。這種場景即有空間層面,也有時間層面的需求。
比如:企業HR在不同時間,使用的場景也會發生變化,上班的時間HR可能會用PC進行平臺操作,下班時間可能用手機進行操作,而求職者一般都是用手機進行平臺的操作,當然也有求職者會用PC進行投遞(這部分人群偏白領較多,一般年青人為主),我們產品需要考慮不同人群,在不同時間,不同場景的使用需求,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流量最大化收益。
以萬能鑰匙的招聘TAB頁來說,其實也是一個使用場景,在這個場景下,即要保證C端的瀏覽職位和投遞簡歷需求,還要保證B端的需求(打電話、下簡歷、註冊、投訴、尋找合作商),否則TAB頁的連接就不是全連接,也不是最高效的連接。用戶的身份和場景永遠是交錯的,所以對產品的設計挑戰就非常大,即要以用戶需求為主,還要考慮用戶未知的需求,永遠領先用戶一步。
15年的時候,我覺得58很有必要開發一端基於移動端的HR使用工具,因為我發現市場上很多小微客戶,他們不用電腦,招人不多,人事技能不專業,也不願意多花錢。但是這類客戶數量非常巨大,一個普通商場或者建材市場,至少都是幾千家的規模,每家都需要招人。當時渠道部率先用小套餐捆綁微信公眾號推出針對小微商家的套餐,這個產品名字叫“微站通”,當時每月簽單量過千,但是產品後繼支持上的落差導致這個項目沒有能夠做下去(主要原因是公司覺得這個客單價太低,會對傳統業務形成衝擊)。
到了16年BOSS直聘在移動端的產品體驗上做得非常出色,用戶數量爆增,直接給了58同城壓力,被迫產出了“招才貓”這個產品。場景的設計能力是全連接的核心,做到極致就是成功,再拿直聊來舉例,為什麼租房的人喜歡用直聊,都會習慣的問一下房子在不在,然後才電話溝通。為什麼企業招人喜歡用直聊,因為直聊可追溯性強,一通邀請面試的電話打的再好,時間也有限,況且語音的傳達一定不如文字深刻;同樣求職者接到多個企業的電話,基本上很難判斷哪個企業的職位最適合自己,你增加了一個連接的通道,效率就會提升,用戶感受就會提升。我們做多個通道的好處是把選擇權交給用戶,讓用戶自己選擇哪個連接通道最適合自己,這樣就能獲得用戶體驗。
58這兩年在招聘場景連接上做了一系列的連接改動,比如求職者如果想給用人單位打電話必須投遞一份簡歷才行,這是出於商業角度設計的連接,但是實際上對用戶的體驗並不好,尤其在很多保安,保潔等低學歷大年齡的求職群體會形成阻礙。我們再拿微信來舉例,PC端的微信有網頁版的,還有桌面版的,為什麼這麼設計?同樣是聊天,為什麼微信聊天不關注對方是否看到已發送的信息,而陌陌聊天非要顯示對方消息送達和已讀?這些都是場景的不同,導致連接設計的不同。
03、結構連接
結構連接,以前看到過豆瓣創始人的感悟,大意是當初不應當把每個業務過於垂直化,最終被對手逐個擊破。我們今天做招聘業務,房產業務,未來還可能涉及其它生活服務類的業務,如何能夠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這點上我們可以學習阿里,無論淘寶,天貓,支付寶,聚划算,口碑等,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結構連接是在基礎連接和場景連接的基礎上做的架構連接。是從用戶,時間,空間,服務類別上的四維連接。
以58為例,某用戶註冊成為會員後,有可能是個求職者,也有可能是招聘方,有可能租房,有可能賣房,還有可能購買各個類別的會員服務,我自己就曾經在58上招過人,也轉讓過二手傢俱,在北京工作的時候租過房子,還在老家城市出租過房子,作為個人用戶你是可以享受不同的服務,如果你升級成為會員,可以從個人中心登錄到VIP中心,也可以直接從商戶中心登錄。
這還只是一個用戶端的設計,商戶的設計就更為複雜了,對不同商戶有分層需求,尤其在商務使用過程中,對於誇類別的支付使用,都非常複雜,過去58餘額是通用的,後來發現漏洞較多,又進行餘額分層動作,光技術開發週期就花了一個季度時間。如果事先沒有很好的規劃,對業務研究不夠深刻,會越做越難,這種困難不光來自用戶體驗,還來自公司內部的組織結構之間的收入衝突。結構連接考驗的是產品經理的業務場景能力,而不單是產品能力。尤其在涉及多類別項目的時候,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