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 都發現了什麼?

2018年10月,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區文物管理所以及澄江縣文物管理所聯合組成考古發掘隊,對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進行第三次正式發掘,發掘面積約50平方米,共布探方2個。目前,本次發掘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記者到發掘現場一探究竟。

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 都發現了什麼?

工作人員正在緊張地採取樣本

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 都發現了什麼?

第三次考古發掘的緣起

甘棠箐遺址位於路居鎮上龍潭村西南約1.5公里處,撫仙湖南岸。由於該遺址地處一處溝谷的西側階地上,此處溝谷被當地人稱為“甘棠箐溝”,因此該遺址在20世紀80年代被調查發現後,就被文物工作者命名為“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

甘棠箐遺址是1984年4月江川縣開展文物普查工作時發現的。1986年6月、1988年9月及1989年2月,雲南省博物館的考古專家多次到該遺址調查,並採集到大量動物化石及少量石製品。

1989年秋,由雲南省博物館、玉溪地區文物管理所和江川縣文物管理所的相關考古工作者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該遺址進行了正式發掘,發掘面積約300平方米。這次發掘發現了大量的石製品和豐富的哺乳動物化石,以及灰燼層等史前人類的用火跡象。根據該遺址出土的玉溪劍齒象、湖麂、軸鹿等動物化石進行推斷,研究人員初步認為該遺址處於舊石器時代早期。

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 都發現了什麼?

清理發掘現場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甘棠箐考古發掘工地領隊劉建輝告訴記者,為了進一步瞭解甘棠箐遺址的文化面貌,認識該遺址的石器技術和文化內涵,復原遺址所在地區的氣候環境,分析和探索早更新世以來該區域古人類的環境適應策略、生存方式和行為特點,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由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江川縣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再次對甘棠箐遺址進行正式發掘,發掘面積約50平方米,發掘深度約6米,其中文化層厚度近3米,共清理出20個地層單元,其中14層至19層為遺址文化層。2014-2015年度發掘共清理出用火遺蹟1處,出土石製品2萬餘件、木製品30餘件,以及大量的動物化石和植物化石(包括大量保存完整的植物種子和果核化石等)。

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 都發現了什麼?

文化層出露的化石

圖片來源:雲南考古

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 都發現了什麼?

甘棠箐遺址發現的距今100萬年左右的木製品、篝火遺存

圖片來源:雲南考古

經研究,動物化石中的部分標本表面分佈有人類切割和砍砸的痕跡,植物化石中有部分為可食性種屬,這些證據均顯示出古人類狩獵採集的生計方式。木製品的發現不但填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研究的空白,它也是目前我國乃至東亞地區發現時代最早的木製品。由於甘棠箐遺址重大的學術價值,被國家文物局評選為

“2015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通過此次發掘和研究工作,遺址各類信息共同構建了舊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我們的祖先以撫仙湖為鄰,隨著湖水的進退進行季節性的生存活動,他們狩獵和肢解動物,採集果核和種子維生,製作石器和木器,燃燒著篝火,延續和創造了狩獵採集時代人類文明的曙光,譜寫了獨樹一幟的木與火之歌。

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 都發現了什麼?

遺址中出土的骨器

圖片來源:雲南考古

“2014-2015年度的考古發掘和室內整理工作結束之後,研究人員與國內外學者一起對甘棠箐遺址的各類遺存和信息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中發現此次發掘所取得的木製品材料還不夠豐富,對木製品的埋藏學考察和遺址形成過程的研究還相對薄弱。”

劉建輝說。為此,2018年獲國家文物局批准,對甘棠箐遺址進行第三次考古發掘。

第三次發掘獲得了豐富的遺物

“本次發掘我們嚴格遵守《田野考古工作規程》,廣泛開展多學科綜合發掘、研究工作,積極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及數字化考古技術,努力為今後的學術研究和文物保護打下堅實的基礎。”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甘棠箐考古發掘工地副領隊阮齊軍向記者介紹了第三次考古發掘的情況。

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 都發現了什麼?

現場發掘出土的鹿下頜骨

阮齊軍告訴記者,與2014-2015年度的發掘工作相比,本次發掘無論在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上都有較大的改進與提升。

▲第一,在清理發掘的過程中更加註意遺蹟和遺物的時空分佈關係,注重遺蹟和遺物在平面上與地層堆積序列上的分佈狀態、變化軌跡。

▲第二,在清理發掘中更加重視遺蹟和遺物埋藏狀況的測量與統計。

▲第三,對在發掘過程中極其容易破壞的木製品進行更加細緻和小心的清理以及更合理的現場保護。

▲第四,發掘過程中更加註重多學科合作,引入更多的科學技術和分析手段,以期能更全面地揭示遺址的內涵和價值。

▲第五,更加註重科學採樣工作,運用埋藏學和土壤微形態等各類樣品綜合考察遺址的埋藏屬性及形成過程;更加註重發掘資料的科學記錄和數字化管理,藉助RTK測繪、三維建模和考古工地數字化管理平臺等設備和手段,科學記錄遺址的發掘情況並實現信息管理的數字化。

“考古,並不像電視劇裡、小說裡的那樣,驚險又刺激。相反,我們的工作十分單調乏味,又需要非常細緻和耐心。”

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所長楊傑告訴記者,由於氣候異常,連日陰雨,導致工地比原計劃延遲開工。自從考古發掘隊“駐紮”以來,所有人克服簡陋的環境和條件,緊張地開展挖掘、採集等工作。

江川甘棠箐舊石器遺址第三次考古發掘 都發現了什麼?

現場發掘出土的鹿角

記者獲悉,在更加科學合理的學術理念和工作方法的指引下,以及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2018-2019年度甘棠箐遺址的發掘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重要成果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其一,本次發掘獲得了更為豐富的珍貴遺物,尤其在木製品的數量上有較大突破。

▲其二,通過更大範圍的發掘,對遺址地層堆積的分佈情況、古人類對遺址的空間利用和功能分區情況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

▲其三,多學科專業人才的協調合作為今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其四,植硅體分析、殘留物分析、古DNA分析、土壤微形態分析、埋藏學分析等新研究手段的引入,為遺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其五,進一步夯實了遺址的年代學研究工作,建立滇中高原乃至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的年代和文化序列。

劉建輝告訴記者:

從多次發掘成果來看,甘棠箐遺址是一處非常重要的中更新世舊石器時代早期曠野遺址,其文化層堆積較厚,遺物豐富,對探索研究我國西南地區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技術和行為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該遺址得天獨厚的埋藏條件使木製品和植物化石等有機質遺物得以保存,為人類留下了極其重要的文化遺產。

據悉,這次發掘工作結束後,遺址的整理和綜合研究工作隨即展開。目前甘棠箐遺址正在積極申報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玉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