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集《始於足下》第二卷(二)

雜文集《始於足下》第二卷(二)

雜文集《始於足下》第二卷(二)

(一)

唐朝初年,有一個生活在東北地區南部及朝鮮半島北部的國家叫高句麗,在它的南邊還有兩個國家叫新羅、百濟。唐採用遠交近攻的辦法滅掉高句麗,這片土地的政權便空出來。此時生活在興安嶺的靺鞨族逐步向南遷徙到此,靺鞨是東北地區一個古老民族,先秦時期稱肅慎,漢晉稱挹婁,南北朝稱勿吉,到隋唐才稱靺鞨。此時靺鞨族的統治集團是粟末部,公元698年粟末部大祚榮稱王,建立渤海國,鼎盛時期統治東北地區大部、俄國濱海邊疆一部,及朝鮮半島北部,共傳十五位王,存國229年。

渤海建國後向出大量遣唐使,學習中原先進文化,以都城為例。渤海國仿造唐朝建立五個都城:上京龍泉府、中京顯德府、南京南海府、東京龍原府、西京鴨綠府。其中以上京龍泉府(東京城)最富有代表,唐玄宗晚期安史之亂時,渤海國第三位王大欽茂將都城遷到這裡,並建成為五京中最大的都城,完全按照長安城的模式縮小比例建造,分為外城、內城、宮城三部分,連許多街名如朱雀大街都採用過來。以中軸大街為線,分東西兩城區,作棋盤狀分佈各坊。此時的渤海國已經進入全盛時期,擁有土地五千裡,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餘縣。

為發展經濟,渤海國從龍泉府向外擴展六條水路通道:朝貢道(通往中原)、營州道、契丹道(遼西)、新羅道(新羅國)、日本道(日本國)、黑水道(黑龍江中下游)。僅從朝貢道向長安就出使一百四十多次,與中原地區貿易毛皮、馬匹、藥材、礦產等。渤海國採用實物幣和貨幣雙軌制,即可與少數民族物物交換,也有官方鑄幣、金銀與中原和外國貿易,大大促進了社會發展。

靺鞨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把從唐朝學來的漢字作為官方語言,同時也引進詩歌、舞蹈。勤勞的渤海人培育出盧城水稻、率賓馬、醫藥、採礦技術。有相當水平的航海技術,掌握了日本海的寒流、暖流規律,開闢了從東北至日本的海上航線。

唐朝末年中原藩鎮割據,北方的契丹逐漸壯大,此時的渤海國也如夕陽漸沉。契丹在耶律阿保機的帶領下吞併周邊國家建立遼國,經過數十年的血戰,於公元926年契丹滅渤海,將渤海國改名為東丹國,都城上京龍泉府改名為天福城。為防止渤海復國,將天福城付之一炬,把百姓遷到現在的遼寧省遼陽地區,從此渤海國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二)

在城南有一座渤海國第三代王(公元737-793年)大欽茂時期興建的南大廟,是當時城中最大的寺廟,後契丹入侵被焚燬。金代重建命名石佛寺,清代重建命名興隆寺。現在的興隆寺是清咸豐年間重建,黑龍江地區少有木斗拱結構寺廟。興隆寺現存五座殿,寺內最著名的是渤海國遺留下唯一完整的佛教建築物石燈幢,此外寺內還有渤海時期石井、石龜、千年榆樹。出興隆寺向北兩公里路過一片水稻田便是上京龍泉府遺址公園,是當年渤海國皇宮部分,為我國盛唐時期地面建築佈局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都遺址。只可惜在遼滅渤海國時將龍泉府付之一炬,宮殿建築全部焚燬。四座主宮殿、東西廊廡、南北宮門地基保存完好。走到西北角便是響水村,這裡盛產馳名中外的響水石板大米。顆粒飽滿、色澤青白從唐朝起為歷代的皇室貢米。在第四紀時期這裡火山爆發,形成兩百平方公里的熔岩臺地,覆蓋整個渤海地區。玄武岩千瘡百孔,覆蓋上腐殖土,聚熱散熱快,加之鏡泊湖地區水系豐富,適合水稻生長,稻米富含營養,口感極佳。

雜文集《始於足下》第二卷(二)

清代寧古塔是東北重鎮與盛京(瀋陽)齊名,經略盛京以北包括黑龍江、吉林區域,最高行政長官叫寧古塔將軍。寧古塔先後有兩個城,最早清太祖努爾哈赤在1616年將城設在今牡丹江市長汀鎮舊街鄉古城村,後清聖祖康熙在1666年將城遷到今牡丹江市寧安縣,兩城相距25公里。相傳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曽在這一帶生活過,所以寧古塔又被皇室作為龍興之地。寧古塔在清朝前期的地位非常重要,有邊防駐軍、提供八旗兵源、提供戰略物資、中轉東北各民族貢禮、流放政治犯的功能。在影視劇作品中流放寧古塔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政治犯要麼被髮配到邊緣的雲南山中,要麼到新疆邊境戍邊,要麼被流放到滿人的老家寧古塔或尚陽堡(今遼寧省開縣)被監視,這裡路途遙遠,人煙稀少猛獸卻極多,一年中大多時候寒冷無比,被流放的人員大多在路上就已故去,僥倖來到這裡的也是九死一生。

清初大興文字獄和科場舞弊案,許多文人因此被流放到這裡,比較有名的如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順治丁酉科場案的詩人吳兆騫,明朝兵部尚書張縉彥,方拱乾、方孝標父子,楊越、楊賓父子,大文豪金聖嘆家屬,文人呂留良家屬。他們的到來將中原的文化引入,傳授農耕技術,建築工藝、商賈貿易。寧古塔當地的官員和村民十分敬重這些讀書人,他們也渴望知識。文人們可以聚會飲酒賦詩,登山臨水瞭解風土人情,這些可以在他們的著作中看出一二,這也是形成流人文化的基礎。同時他們也可結交官員,詩人吳兆騫開館教書,還給寧古塔將軍巴海做書記和家庭教師。

文學方面,張縉彥著《寧古塔山水記》、方拱乾著《寧古塔志》、楊賓著《柳編紀略》、吳振臣著《寧古塔紀略》。雖是流放但這些文人與家人朋友都可書信往來,也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中原人揭開塞北神秘的面紗。文人的感情、身體是脆弱的,但他們的思想確是最堅硬的,再大的打擊,也不會泯滅創作的激情。張縉彥應該是其中最有樂觀主義的文人,他用七年時間探訪白山黑水,寫成《寧古塔山水記》著名的潑雪泉就是他起的名。仿照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他與吳兆騫、錢威、姚其章、錢虞仲、錢方叔、錢丹季結成“七子之會”。

雜文集《始於足下》第二卷(二)

(一)

一百五十三年前,一個鳴著汽笛的鋼鐵猛獸在京師蠢蠢欲動,它的腳下是兩根長長的鐵軌。人們駐足圍觀指指點點:“哎,你看洋鬼子又弄了個啥東西,冒著白煙還會叫喚”。而從轎子裡瞄著往外看的官員們卻憂心忡忡,這京師重地龍脈所在,洋人搞得這東西會不會破壞風水?一部中國鐵路史就是一部近代史,如果說鴉片戰爭之前當權者是矇昧的,但被叩關之後,洋務運動開始思想已經逐步開闊。下面是一段清朝末期中國鐵路的歷史,甲午海戰之後,主動自主修建鐵路則是進步的表現。

1865年,英國商人杜蘭德在北京市內投資建1公里的鐵路,未運營就被拆除。

1876年,英國怡和洋行投資建14.5公里的淞滬鐵路,被清政府收購拆除。

1881年,清政府投資建9.7公里的唐胥鐵路,最初是由馬車拉車廂。

1903年,清政府和俄國合資建2489.2公里的中東鐵路,1952年收回運營權。

1904年,德國投資建384.2公里的膠濟鐵路,1923年收回運營權。

1906年,清政府投資建1214公里的京漢鐵路。

1909年,清政府投資建200公里的京張鐵路。

1894年日本國內右翼軍國主義當權,隨即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在琉球群島和臺灣與漁民發生衝突,又在朝鮮策劃政變,最終引發中日甲午海戰。最終洋務派折戟沉沙,日本以全國之力與清朝的國運之賭獲得《馬關條約》,兩億兩白銀的賠款讓日本一躍成為亞洲強國。這也引來西方列強尤其是沙俄的側目,俄、法、德三國也想在戰後分得一杯羹,看準清朝的窘破搞出“三國干涉還遼事件”。最後談妥的結果還遼變成三千萬兩白銀贖遼,前後兩億三千萬兩白銀清政府是拿不出的,於是向外借款,1895年俄國拉上法國借給清政府4億法郎,摺合白銀1億兩,利息4釐,分36年還清。沙俄這次熱心腸並非心血來潮,1858年的《璦琿條約》加上1860年的《北京條約》,沙俄已從清朝割走100多萬平方公里的鐵路。1890年沙俄在修建西伯利亞大鐵路,莫斯科向東修同時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向西修,他們測算東段如果能借道東北,不僅可以省去700多俄裡鐵路,還能達到從東北攫取利益的戰略目地。

(二)

這時的清朝奉行“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借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禮這個機會,慈禧派李鴻章率團前去祝賀,並囑咐“聯絡西洋,牽制東洋”的方針。1896年4月30日李鴻章率團抵達聖彼得堡,在參加完加冕儀式後與俄國外交大臣經過多輪談判,最終敲定《中俄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其中就提到“借地築路”之事,命名為“中國東省鐵路”,簡稱“中東鐵路”。1896年駐外公使許景澄與俄簽訂《合辦東省鐵路公司合同章程》,規定36年後可按殘值收購鐵路,如不收購80年後無償交還中國。1898年5月簽訂《中俄續訂旅大租地條約》,加入哈爾濱至旅順段鐵路,至此,中東鐵路全線敲定並開始建設,1903年全線通車投入使用。

西伯利亞大鐵路,西起莫斯科,東至符拉迪沃斯託克(海參崴),全長9288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中東鐵路是西伯利亞大鐵路的支線,西起滿洲里,東至綏芬河,全長1479.3公里。南支線北起哈爾濱,南至大連旅順口,全長1009.9公里。一橫一縱呈“丁”字型,中東鐵路合計全長2489.2公里。它是中俄合築的股份制鐵路,投資總額將近1000萬兩白銀,清政府投資500萬兩白銀(約759.2萬盧布),俄方投資500萬盧布,中方任督辦(董事長),俄方任鐵路管理局局長。中東鐵路的使用,架構東北鐵路網的基礎格局,對東北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起到推動作用,奠定日後東北成為全國重工業基地的運輸能力。

(三)

中東鐵路就像一個戲臺,為了資源為了路權,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演出一場場博弈。

義和運動:1900山東、直隸掀起義和團運動,迅速蔓延到關外,正在建設中的中東鐵路受到攻擊,收到鐵路建設局的求救,阿穆爾總督派17萬人的部隊進入東北保護鐵路。途中沙俄血洗江東六十四屯(實際為七十餘屯),製造“海蘭泡慘案”。

松嫩之戰:為馳援義和團抗擊俄軍,黑龍江將軍壽山帶兵參戰,後戰敗殉國,史稱松嫩之戰。在關外的義和團運動成為俄國的口實,他們以護路為名,派駐四個整編旅總部設在哈爾濱,一直到十月革命才撤出由張作霖接管,1931年東北淪陷後,又由日本關東軍接管護路軍。

日俄戰爭:“三國干涉還遼”後的日本怎能善罷甘休,十年後隨即捲土重來,這回將炮口直接對準俄國,對日本來說又是一場賭國運的戰爭。1904年2月到1905年5月,這場持續15個月的日俄戰爭在東北的海上和陸上打響,雙方投入近百萬的兵力,海戰主要在旅順口要塞,這裡駐紮著俄太平洋艦隊,陸戰主要在遼陽。最後俄軍戰敗,在美國和日本簽訂《朴茨茅斯條約》,中東鐵路從長春以南歸日本管理,從此中東鐵路變成滿洲鐵路和長春鐵路兩部分。在戰時清政府宣佈中立,居然同意兩個列強在自己國土上打仗,最後籤條約的時候想去參加又被日俄雙方拒絕,日俄又把在東北的利益重新瓜分了一遍。

中東路戰爭:也可稱為扎滿戰爭,皇姑屯事件後,張學良主政東北,想從蘇聯手中拿回中東鐵路權,他先拿回附屬設施如氣象站、電話局、電報局,蘇方默認了。隨後張學良以蘇方宣傳赤化為由逮捕400多蘇方鐵路職工,隨即事態升級雙方交惡。東北軍主要在滿洲里和扎賚諾爾與蘇方交火,最終東北軍兩個旅全軍覆沒,與蘇方簽訂《伯力條約》。中東鐵路恢復到奉蘇共管狀態。蘇軍回軍時趁機佔領黑瞎子島,至今只還回來一半。

日軍侵佔: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在兩年之內佔領東北,蘇聯以1.4億日元的白菜價格將長春鐵路賣給日本。隨即日軍將蘇聯的1520毫米寬軌改為1435毫米的窄軌,防止蘇聯通過鐵路突襲日軍。1945年8月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日本投降,中東鐵路又變為中蘇共管狀態,國民政府與蘇聯政府簽了一個30年共管的協議。這時又將南滿鐵路重新劃歸長春鐵路,中東鐵路更名為中長鐵路。1950年毛主席訪蘇,幾經談判1952年底運行了49年的中東鐵路全部歸還中國。

中國近代化的道路艱難曲折,喪失主權、領土和生命,每向前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這些用沉重代價取得的進步值得人們永遠牢記。中東鐵路沿線的許多車站原本人煙稀少,依託於鐵路的運行,逐漸發展成為城市。如南線的哈爾濱、大連,東線的海林,牡丹江、橫道河子、綏芬河,西線的滿洲里、海拉爾、扎蘭屯。還有一些本來就是大城市,鐵路通車後更加繁華,如齊齊哈爾、長春、瀋陽。

雜文集《始於足下》第二卷(二)

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鎮,被冠以這樣殊榮的橫道河子鎮因中東鐵路而誕生,經歷過百年的喧囂經歷過悠然的沉寂,這座群山環抱中的小鎮淡然看待一切。二百餘座保存完好的俄式建築,每一間都可書寫一段往事。中東鐵路從牡丹江向哈爾濱方向開是需要上坡的,這個最高點在高嶺子。為了解決爬坡的動力問題,1903年在橫道河子修建一座機車庫,給向西開的火車加一個車頭。俯瞰這座機車庫,好似一把打開的扇面。軌道是扇骨,轉車橋是扇軸。這個轉車橋是車庫的靈魂,它負責把車頭運送到十五個車庫裡,保證入庫時車頭是朝外的。1990年車庫光榮的退休了,現在被改造成四個大的展廳。聖母進堂大教堂建於1902年的東正教堂,是我國現存唯一一座原木木刻楞教堂。它的擴大版是哈爾濱的聖尼古拉大教堂,可惜在60年代被毀,聖母進堂大教堂成了孤品,是俄羅斯早期建築的典範。當年這裡有主教一位,神父兩位、信徒五百多人,隨著1955年蘇聯人撤離東北,這座教堂重歸沉寂,一段時間裡這裡作為橫道果酒廠車間使用。大教堂往東便是一條古樸的俄羅斯老街,這條街全長1000多米,保留下來1903-1904年修建的俄式建築50餘座。黃白相間的建築風格,配著街上全天都在播放的傳統歌曲,彷彿置身於俄羅斯。居住在這裡的老人更多的是內心的安靜,她們悠閒的侍奉自家的小花園,或是在散步。

俄羅斯建築群是當年俄式磚木結構和純木結構建築的遺留,目前是橫道河子居民區,保存非常完好。當年俄國職工的住宅有在外牆有文物編號,當年的辦公樓牆外有歷史介紹。每戶門前有大量的綠化,不僅有多種樹木,還有繁多的鮮花。我在走訪時看到多名繪畫愛好者在此寫生,一路上遇到許多結隊的徒步愛好者和攝影愛好者。教堂西側的街區叫油畫長廊,橫道獨有的歐式建築加之奇異的山水風光,成為橫道獨特的藝術資源,這條街展示國內優秀美術家對橫道一年四季秀麗姿態的數十幅油畫作品。油畫長廊的盡頭就是油畫村,這個院落是包括魯迅美院在內的七所大學實訓基地,院內還有一間影視劇照館,可惜我去時劇照館沒開門,沒有一睹風采是個遺憾。油畫村內展示有中國、朝鮮、俄羅斯三國的油畫展區、珍貴名畫展區和橫道風光五個展區,另外有多位名畫家的繪畫工作室。

橫道的美食最不容錯過的第一個是筋餅,佛手居和老太太筋餅店最有名。第二個是山野菜,刺五加葉掛糊炸、刺老芽炒雞蛋、蕁麻葉豆腐湯十多種當地山野菜營養豐富回味無窮。第三個是藍莓汁,用山上野生藍莓製作,味道醇香營養豐富,附近城市的人路過經常會買一桶回家品嚐。

雜文集《始於足下》第二卷(二)

(一)

國內用所在地流經的河流為城市名的並不多,牡丹江,聽起來更像是溫軟的江南水鄉。清末民國初年,牡丹江只有鐵嶺河有人居住,那時市區還是一片黃花甸子,歸屬寧古塔管理。隨著中東鐵路修建,1903年牡丹江段通車設乘降所,各地商客開始雲集於此,與此同時,從山東、熱河闖關東的百姓來此淘金,牡丹江市區的人口逐漸興旺。市區最早的華人聚居區叫興隆街(今牡丹街東一條路至太平路),有谷懷貴開設的大德商號、鬍子鳳開設的東發糧棧等。隨後日本高崗號設木材部、俄國設寶隆洋行,英國英華公司、法國利豐公司設代銷處。“九·一八”事變後半年時間,東北128萬平方公里土地相繼淪陷,1932年2月牡丹江被日軍佔領,沙俄修建的中東鐵路經過牡丹江段的叫濱綏線,日本佔領牡丹江後為維繫佔領、掠奪資源又修建圖佳線,兩條鐵路在牡丹江交匯。日佔期間,對牡丹江市區規劃建設,現在的城區也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一些街名也使用至今。1935年偽牡丹江都邑局成立,規劃市區人口25萬,用地31.6平方公里,街道呈棋盤狀放射分列。

日偽佔領期間,中國人民的反侵略鬥爭從沒有間斷,最活躍的是東北抗聯,下面介紹其中一場西征的戰鬥。1938年7月,東北抗聯第二路軍為擺脫日偽圍攻,下屬第四、五軍主力從牡丹江地區向五常西征。在攻克葦河縣後,因日偽包圍,僅一部分進入五常,他們在艱苦的條件下與敵人展開戰鬥,第四軍傷亡慘重,同時第五軍突圍的部隊返回後方。這次西征擊斃日偽1000餘人,減緩敵進入關內的速度。在抗聯西征中湧現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蹟,與牡丹江最為緊密是八女投江。八位女烈士是第五軍第一師婦女團的戰士,10月一師在林口縣刁翎鎮被敵軍圍困,婦女團一部掩護主力轉移,激烈戰鬥過後,八位女戰士彈盡糧絕,在牡丹江支流烏斯渾河投江犧牲。八女投江成為牡丹江的歷史名片,她們的塑像矗立在市區的江濱公園,永遠被人民所紀念。穆稜市下城子鎮,在清朝時期是東寧前往阿城的唯一官道,因道邊有一株千年榆樹而得名。九一八事變後,中共下城子區委在此設地下交通站、招兵站,是東北抗聯第二、四、五軍的秘密基地。現在開闢為孤榆樹東北抗聯密營教育基地,還原當時場景,沿著抗聯先烈的足跡重走抗聯路,重住抗聯營、重吃抗聯飯。

(二)

日本少壯派掌權後一直有兩股勢力左右政策,一個是陸軍的大陸派認為主要力量應該北進與蘇聯決戰,另一個是海軍的海洋派認為主要力量應該南下與美國決戰。日本關東軍佔領東北扶植偽滿政權,在中蘇4800公里的陸路邊境線上修建1000公里的軍事要塞,北起內蒙古海拉爾南至吉林琿春,分為四個作戰區域,八萬多個永久工事,十七個要塞群。這些要塞群進可成為進攻蘇聯的後援力量,退可成為固守滿洲的堡壘,被稱為東方馬奇諾防線,後來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地。這十七處要塞群中以東寧要塞為首,是唯一以進攻為主的永久工事,1941年,日本關東軍在東寧縣駐紮有3個師團、1個獨立旅、1個國境守備隊,總兵力達到13萬人,而當時該縣人口還不到3.5萬人。

苦心經營的東寧要塞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但同時也是它最後一次被使用。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零時蘇聯紅軍分三路對東寧要塞進攻,戰鬥持了7天后。沒有援軍的日軍不得不向吉林方向潰退,一小部分日軍則留在要塞中。8月15日,日本天皇下詔書宣佈投降但日軍的通訊全部中斷,並不知道天皇已經投降。蘇軍的轟炸是相當猛烈的,東寧滿山都是一米見方的水泥塊,許多隧道被炸塌,但仍是無法取得完全勝利。後來蘇軍用飛機將日軍第三軍後勤參謀河野貞夫中佐從牡丹江運來,打著白旗進入東寧要塞,向日軍傳達了天皇的投降詔書,日軍才完全放棄抵抗。901名日軍於8月28日打著白旗走出要塞,但勳山要塞的日本守軍因藏在暗堡沒被發現,沒有投入戰鬥。是當地的老百姓上山時發現了日軍,立即報告了蘇軍。蘇軍立即調集飛機、大炮轟炸,到8月30日戰鬥結束。 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才可以說是完全結束。所以,東寧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最後一戰。

雜文集《始於足下》第二卷(二)

(一)

1945年日本戰敗,蘇聯紅軍迅速南下出兵中國東北,日本關東軍負隅頑抗最終投降。我黨從八路軍、新四軍抽調11萬部隊,2萬當政幹部接收東北。國民黨妄圖竊取勝利果實,無奈主要兵力都收縮在西南地區,於是,國民黨的目光落在那些日偽殘餘身上,這些部隊控制著東北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國民黨派出大量特派員來到東北,與日偽殘餘相互勾結,組成“先遣軍”、“保安軍”。這是一場爭奪時間的戰鬥,東北解放的越早,對解放全國越有利,因為這裡背靠蘇聯,保存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戰略物資。

作為北滿重鎮的牡丹江,有東進蘇聯南下朝鮮的交通要衝戰略位置,成為這些被國民黨收編殘匪的盤踞之地。當時有個口號叫:打進牡丹江,活捉李荊璞(我黨牡丹江司令),迎接國軍,在牡丹江過春節。在《林海雪原》小說中,楊子榮獻給座山雕的投名狀是一個先遣圖,就是殘匪在牡丹江地區的分佈情況和火力配備,各個柳子的土匪頭子都想得到這張圖,成為國民黨認可的司令,統治這一區域。

在牡丹江情況萬分危急的情況下,1946年1月15日八路軍山東膠東軍區海軍支隊渡海北上與五常駐軍整合成兩個團,一團駐防寧安,二團駐防海林開展剿匪任務。在渡海而來的二團中,有一名炊事員叫楊宗貴,入伍還不到一年。他1917年出生于山東省煙臺市牟平區,15歲當童工,18歲打短工、挖煤,27歲回老家娶妻生子。1945年9月18日入伍當炊事員,10月底部隊挺近東北,1946年3月任戰鬥班長。這是他第三次來到東北。

(二)

楊宗貴長的精瘦但機敏過人,剛來到海林的他便立了功。在一次剿匪戰鬥中,二團將匪徒馬喜山的1600人一路截擊,最後匪徒只剩下400人龜縮到杏樹村裡負隅頑抗,7連被敵人火力壓制在裡村口100米的小溝中,見此狀況1班班長楊宗貴獨身一人走進村中對敵人勸降,一戰成名,渾身是膽的楊總貴1946年4月調團部任偵查班長。此時的他為了工作方便改了個名字,楊子榮。

4月為了打通牡丹江到哈爾濱的交通線,二團打響亞布力戰鬥,將保安27旅大部殲滅,匪首是外號“許大馬棒”的許福、許祿、許幀,他們帶著殘匪四五百人逃到亞布力後堵,楊子榮奉命深入偵查。向總隊提供重要信息,生擒“許大馬棒”。5月敵匪策劃在牡丹江東部地區反撲我軍迅速出擊,剿滅匪旅長王枝山、慣匪“吳家三虎”,收復東寧、綏陽、綏芬河。王枝山手下的營長“姜左撇子”姜開山逃往綏陽北部山區,楊子榮三捉敵俘,兵不血刃智擒“姜左撇子”。7月楊子榮升任偵查排長。

1946年冬天形式格外嚴峻,國民黨糾集重兵向南滿地區發動四次大型進攻,我北滿軍隊開展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的戰鬥。此時北滿的大股土匪基本被肅清,但小股頑匪則藏在深山隨時侵擾百姓。其中外號“座山雕”的張樂山是國民黨先遣軍第二縱隊第二支隊的司令,他就是《林海雪原》中的一號反派人物。雖然小說中有藝術加工成分,但真實的戰鬥同樣驚心動魄。真實的座山雕是三代慣匪極其狡猾,1947年2月7日楊子榮帶領6人的小分隊潛入夾皮溝,在威虎山沒開一槍一彈,將25名匪徒全部生擒。

1947年2月20日楊子榮入伍還不到一年半,與副政委曲波(《林海雪原》的作者)帶領30人追擊李德林殘部,23日拂曉楊子榮在鬧枝溝發現敵營長劉俊章、衛隊長丁煥章、副連長鄭三炮藏身的窩棚。楊子榮一腳踹開門大喝一聲“不許動”,雙方都在拉動槍栓,因為天氣寒冷楊子榮的槍卡住,電光火石的瞬間屋內槍聲響起,楊子榮緩緩倒地,終年31歲。1947年3月17日,楊子榮烈士的追悼會在海林市朝鮮中學舉行,被授予戰鬥英雄的稱號。

雜文集《始於足下》第二卷(二)

(一)

鏡泊湖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在牡丹江市區西南方向110公里,由鏡泊湖主景區,鏡泊峽谷,火山口地下森林三大部分組成。主景區可分為吊水樓瀑布和百里長湖部分,乘船遊覽全湖或半湖。吊水樓瀑布位於鏡泊湖之北端,距鏡泊山莊僅三公里。瀑布幅寬約70餘米,雨水量大時,幅寬達 300 餘米,落差 20 米 。它下邊的水潭深 60 米 ,叫"黑龍潭"。鏡泊峽谷在景區北門,朝鮮民俗村裡。不但可以遊覽峽谷,還可以領略到朝鮮族獨特的生活景緻和民俗文化。火山口地下森林在鏡泊湖西北約50公里處,大約一萬年前的火山爆發,形成了低陷的奇特罕見的地下森林。地下森林的東南約13公里的地方,有幾條神秘的"熔岩隧道",洞內夏有嚴冰而冬無嚴寒,舉世罕見。火山口共有10個。它們的直徑在400米至550米之間,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間。其中以3號火山口為最大,直徑達550米,深達200米。鏡泊湖水產豐富,盛產鯽魚,稱“湖鯽”,體大肥胖,一條可達兩三斤,肉質細嫩味鮮,用以烹製魚湯或紅燒,很鮮美,過去曾被作為皇室的貢品。此外還產鰲花魚、湖鯉、白鰱、紅尾等40多種魚,到當地旅遊不可不嘗。

(二)

夏季於此是避暑勝地,冬季於此則有別樣的北國風光。中國·雪堡作為亞洲最大的雪堡每到冬季便會在鏡泊湖建成,賞雪雕作品、玩冰雪項目,還可欣賞滿族葉氏八角鼓秧歌表演、靺鞨搶婚表演等滿族古老儀式。在陽光的照耀下,鏡泊湖冰瀑幻出捉摸不定的五顏六色,蒼涼的熔岩崖壁上秀美頎長的松柏掛滿了霧凇,黑龍潭裡流水潺潺、魚嬉清波,恍若一方晶瑩剔透的清美仙境。驚險刺激的冰瀑跳水打破冬日的沉寂,一個矯健身影從如冰山聳立的崖壁上一躍而起,飛向黑龍潭。雪雕廣場的創意城牆遺址、東北民俗十八怪,舉目所及盡是東北歷史民俗場景。八家子老鋪滿族民俗風情街品嚐滿族的美食:攤煎餅、烤地瓜、糖葫蘆、滿族八大碗、魚湯泡飯,村落的搶婚互動節目體驗坐花轎、過火盆、掛銅鏡、揭蓋頭,把“新娘”搶回家。穿越茂密雪地野豬,追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野豬的蹤跡,近距離觀賞幾百頭野豬群遊的壯觀場面。還能品嚐到東北山林獨有的野味餐,野豬肉、山林雞、榛蘑、木耳。遠離喧囂都市,置身嚴寒之地,在鏡泊小鎮歐式獨棟別墅,泡雪地溫泉。每年1月1日至2月28日鏡泊湖都會舉辦冬捕節,距離鏡泊湖北門35公里的鏡泊湖南湖西湖岫,觀看一場宏大的薩滿“祭湖醒網”儀式。出征的號角鳴響,迎來大網捕魚最為激動人心的時刻,伴隨著水氣洶湧而出的活蹦亂跳的胖頭魚、鯉魚,在冰面上翻滾跳躍,魚躍冰面的情景令人大飽眼福,寓意人人沾到“連年有餘”的福氣。

雜文集《始於足下》第二卷(二)

(一)

冬日雪鄉堪稱中國之最,雪質好、粘度高。貝加爾湖冷空氣和日本海暖溼氣流在大海林奇妙相遇,產生“天無三日晴,冬雪漫林間”的奇妙景象。雪期長達7個月,雪厚深達2米。在雪鄉內的住宿可選擇普通民俗體驗東北火炕,也可選擇高星酒店雪韻閣和萬嘉戴斯,還有數十輛眾陽房車。品嚐特色美食雪鄉八大燉、雪鄉八大炒、雪鄉八大熘、雪鄉八大熗,菜餚以燉、炒、醬、烤等烹調方法為主,行糙色重味濃,都是以當地居民自己種植的蔬菜、林間採摘的山野菜及自己餵養的家禽為原材料進行加工烹飪。自助餐廳裡有特色火鍋、特色燒烤一應俱全。尤其是鐵鍋燉冷水魚,七葷八素的菜品加上原生態的冷水魚,加入老湯,把玉米麵大餅子烀在鍋壁上,美味至極。

(二)

二浪河風景區位於亞雪公路中間,是大禿頂子山穿越的最佳起點。最早的雪鄉穿越路線是東昇(中國雪谷)穿越羊草山到達雪鄉。現在又有了大禿頂子山穿越線路,二浪河因雪鄉興起,現在這裡也有了眾多東北民俗可供使用。穿越羊草山大概要走15公里,上山前5公里,上山5公里,下山5公里,正常歷時5小時。

中國雪鄉大雪谷在亞雪公路7.5千米處,史登臨龍江第一峰“老禿頂子”的最佳路徑。體驗地窖子、馬架子、獵戶之家、抗聯密營遺址、林業歷史。

雪鄉西北角的羊草山海拔1350米,因山頂樹木稀疏,被茂密的大葉樟草所覆蓋由此得名。麒麟巖、平谷川,奇異景色如夢幻,觀日出,看炊煙,登臨絕頂似神仙。

中國雪谷(東昇林場)與雪鄉(雙峰林場)是一個山峰,雪鄉為陽坡,雪谷為背坡,平均雪深為1至3米。高山森林動物園放養了諸多北方特有森林動物:狍子、野豬、兔子、野雞、梅花鹿。親身感受東北的文化狩獵遊,觀看北方少數民族的始祖母神 “萬鷹之神”海東青捕獵。牧雪山村(東北民俗博物館)的歷史可追溯120年前的清朝後期,闖關東的大批難民,闖過柳條邊牆,進入廣袤的東北大地,尋求活路。來到了大禿頂子山腳下,建立自己的居所地窨子,冬季這裡人煙絕跡,闖關人在寒冷的冬季,踏著厚重的積雪,尋找獵物被稱為牧雪人,他們居住的村子,演變成今天的牧雪山村。威虎寨演繹由1947年偵察英雄楊子榮隻身入匪穴、活捉三代慣匪坐山雕(張樂山)的戰鬥,觀賞土匪座山雕的特色表演,,坐在匪首的帥椅上,點將派兵,感受高山隱跡、高門取財、高朋就坐、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大秤分金的土匪生活。

亞雪驛站地處龍江首峰老禿頂子山下,千姿百態的雪景遇物隨行,讓人震撼,吸引大量的戶外愛好者和攝影者紛至沓來,更被遊客譽為“十里冰雪畫廊”。亞雪驛棧內設餐廳、休息室、洗手間、熱飲廳等,室外有3000平米的停車場及綜合遊樂場、雪地摩托觀光車。

雜文集《始於足下》第二卷(二)

市區:牡丹江市博物館、北山、圓通講寺、三道關國家森林公園、牡丹峰國家森林公園

東京城:渤海上京遺址博物館、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興隆寺(南大廟)、玄武湖、響水村、渤海風情園、鏡泊湖、鏡泊峽谷

寧安市:寧古塔

海林市:楊子榮烈士陵園、報恩寺、中國雪鄉、雪堡

橫道河子:中東鐵路博物館·橫道河子機車庫、油畫村-油畫長廊、聖母進堂大教堂、俄羅斯老街、俄羅斯建築群、東北虎林園、威虎山影視城、七里地生態村、威虎山主峰景區、佛手山國家森林公園

東寧市:東寧要塞博物館

穆稜市:孤榆樹東北抗聯密營教育基地、穆稜花海

雜文集《始於足下》第二卷(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