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问题的孩子,只有孩子的问题

周五的下午,我坐在沙盘室等待被辅导的孩子到来。突然一个少年闯了进来,没有打招呼,有些冒失,带着好奇。“这是干什么的?”这是他说的第一句话。我同样好奇地打量着这位“不请之客”:穿着初中校服,上衣很短,几乎齐腰,和他近170的身高极不相称,甚至看着有些别扭。我了解,在一些孩子眼里这叫时尚,而这些孩子往往在家长和老师眼里是“不着正道”。他的发型有点潮,不是男学生惯有的小平头,头发还有些卷,有烫过的痕迹。说话的样子有些玩世不恭,但相貌还算俊朗,眉宇间藏着稚气。

我确定是第一次见他,应答道:“你好!这是沙盘,玩过吗?”

“没有,没玩过!”

“你是初中生吧,在哪个学校读书?

现在好多学校都配了这个”我对这个孩子有了了解的兴趣。

“我初三了,我在***上学,我们学校没有,真没有!”说话间,他走到沙架前,

边看沙具,边从口袋里掏出了一盒香烟和一个打火机。

“你抽烟?”我并不吃惊,只是平静地看着他问。

“初一就抽了”他回答得很直接,也毫不避讳。

“喔,都有两年了,你不会想在这儿抽吧,这儿可不太方便抽”我笑着对他说。

“不会不会”他也笑了,有点不好意思,连忙把烟塞进了口袋。

“还行!我发现你挺有自控力,也挺尊重我的,说不抽就不抽了。

抽烟-----你爸妈知道吗?……”

“他们知道,当着面我不抽……”

他没有反感和离开的意思,我们的交谈也就从抽烟的话题聊开了。

我们聊了很多,多半是他主动表达,有时我也会稍加引导。他聊到了父母:他们是生意人,业务做得很大,很好,也很有钱,他是绝对的富二代。他聊到了自己的学习:小学还不错。可进到初中就变了,变得不爱学习。抽烟,交女朋友,逃学,打架,大家不认可的事他都干过,甚至还因打伤同学去过拘留所。“也没呆多久,24小时那种,最后我舅找人放了我”。

他描述着自己的经历,平淡地就像在说着别人的事情,表面上他很不在乎,甚至有些夸大,但一定是事实,我想。在老师眼里,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坏孩子,让人头痛心烦的问题孩子。初中三年,他换了三所学校,都是深圳名校,都是父母花重金进去的,频繁换校缘于自己表现太差,影响不好。钱不是问题,但学校的名誉终究是个问题,他被校长劝退了。现在在读的学校仍是父母找关系,花重金解决的。我了解那所学校,也是很多家长挤破头想让孩子争得一席学位的名校。他谈这些时,神情悠然,甚至有点小炫耀。我一直微笑地看着他,认真地听,不带一丝评价和指责地倾听,其间会回应一下。相比他说的内容,我更在意他当时的感受和当下的心情。

“你小学学得挺好的,进入初中怎么变化那么大?”

“初中太累了,不想读了。”

……

“那现在呢?想读高中吗?”

“想读,还是想上上高中,考个大学。”

“我想你爸爸妈妈应该也有能力让你读高中,你为什么还要考呢?”

我没有丝毫嘲讽和轻视的意思,只是很实在地说出我的想法。

“算了,老让他们花钱也没必要,花多了也是浪费”。

“……”

看着眼前说话的他, 我突然想起了两周前,机构的一位同事(学管师)找到我,说手上有个棘手的学生,家庭条件很优越,就是不学习,父母拿他一点办法也没有,什么招都使过,好像没什么效果。现在就想把孩子送来培训,有人帮着管着,监督着。只要孩子肯学,父母花多少钱都舍得。孩子倒是机灵,就是无所谓的态度让他们头疼,平常只要和他一聊到学习,孩子要不回避,要不就烦躁翻脸。

职业的敏感让我确信眼前的他就是那位“问题”学生。而职业的责任感又令我有了深入了解的念头,我想我是可以做些什么,结果不重要,尽力就好。我们继续着各种话题。他也主动走到我对面的沙发,坐了下来,也许是因为我不同其他老师的交谈方式,他挺愿意和我交流的。他接着聊到了他的兴趣爱好,他的女朋友们,聊到了他对日后继承家业的不自信,也谈起了他的家人。妈妈很会读书,拿过三个学位,国内外的都有,他说妈妈很厉害,这是他对妈妈的认可。聊到外公时,他的神情与语气不太一样了,不是炫耀,而是崇拜和敬畏。他说外公年轻时不光事业做得好,人品好,还写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很多人花钱都想得到……

“你的外公真的很优秀,他还在吗?”

“是的!他在,快八十了。”

“外公知道你之前的情况吗?”

“他知道的!”

“那外公有什么反应?”

“他因为我的事,整晚整晚都睡不着,还躲起来哭过......”

孩子的表情有了丝丝的变化,很复杂的表情,从进门开始,我都没见到过的表情,即使很短的瞬间,也被我捕捉到了。

“外公这样,你一定也挺难过的。外公是在担心你,对吗?我能感受到你外公很爱你。”他点点头“只要听到我去上学,他就很开心”,“真好!你其实也不想让外公为你担心难过,是吗?”我猜我是看到了这个孩子内心最隐藏,也是最柔软的地方,想轻轻触碰一下它。“是的!”他竟然有点哽咽,但又极力掩饰。外公的话题更拉近了我们的沟通。

“我知道我以前做了很多坏事,也走了错路,现在我想回到正道上......”

“我相信你可以的。

你一进门我就发现你其实挺聪明的,沟通和表达能力也强,还有自己的想法,最关键我是通过抽烟和上学这两件事,觉得你还是有自控能力的,这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是吗?”对于我的赏识,孩子明显不够自信接受,我想大概是和他这几年的经历有关,他的“表现”让他“赢得”了太多的否定和指责。而我不同的态度让他的眼里多了几分愉悦与信心。“我现在已经在戒烟了,差不多一周时间都没怎么抽了”他主动提出来。“真好!那一天最多还能抽几根呢?”我并不想充当纠正他道德与行为的教官,我只想引导他慢慢寻找自我改变的内在动力。

“有时候一根都可以不抽……”

“你是怎样做到的?这样做会不会有点难为自己?”

“也不会,我现在越来越少抽了”

“你觉得自己做得到!”

“是的!”

“真好!我相信!”

我告诉他,他并不是坏孩子,也没有走错路,只是在一个特殊的阶段干了一些稍微出格的事,路是走偏了点,但没有脱离正轨,只要他愿意,他可以回归原路。或许是我的接纳和肯定给了他信任,让他更加敞开心扉。他告诉我:以前的行为都是装的,是他为了包装自己,目的是不想被人欺负,因为他曾经被欺负过,他需要学会保护自己。如果大家觉得他很坏,就不敢那样对他了,不过这样也确实让他失去了不少朋友,很多朋友因为害怕他而疏远他。“我明白了,这些行为都不是真实的你,你只是想通过它们把自己伪装起来,让自己看上去显得很强大,对吗?其实你内心也不一定接受这样的自己,你希望有朋友,有很多的朋友。”“是的”他点点头。

此时的他不再那么浮夸,虚张声势,爱炫耀,特别真实,也很真诚。“你可以的!我相信!”我微笑地点点头,他也笑了。我确定我看清楚了,对面的这个少年有着一张带点稚气,蛮干净的脸。我的辅导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孩子的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这种感觉很微妙,也很美好。最后聊得欢畅的我们有了个约定,在我的提议和建议下,他把约定写在了纸上。写时,他很疑惑:“老师,你说反了吧,不应该是我进了15名,你请我;我没进,我请你吗?”

“绝对没错,放心吧,老师很清醒。你进了15名,说明你收获了,这是你的成绩和荣誉,你该请我。如果你没进,但只要你努力了,老师一样高兴,也要请你”。他笑了,低下头来继续认真地写着,还专门给我留了两个可以联系到他的电话号码。

“你不会为了让我请吃一顿肯德基,就故意不努力了吧,你可是比我有钱,不能干这种事啊”我打趣道。

“不会不会的,绝对不会!”他笑着连声否定。(他所在班是重点班,有三十多位学生,他的成绩属倒数,但不是最后几名。)


没有问题的孩子,只有孩子的问题

不知不觉,我们已聊了近一个小时。被辅导的孩子来到了沙盘室,他不太主动地起身离开了。我们相约再见再聊。一顿肯德基,对于每月零花钱都是四位数以上的富二代来说,属小菜一碟。一份学习约定,或许对于一些孩子来说很平常,或许对另外一些孩子来说不屑一顾。但这一切对于这个孩子来说,却显得弥足珍贵。

因为这是一个所谓“问题”孩子的承诺,一份发至他初心的承诺。承诺中有我对他的肯定和信任,也有他对自己的认可,对自己和家人的责任,更有他内在的力量和对未来的行动。我们常说“没有问题的孩子,只有孩子的问题”。犯错是孩子成长过程的一部分,也是他们必须为成长付出的学费,只是这个孩子的学费稍显昂贵了些,但这何尝不是与他与生俱来的家庭环境有关,和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与周遭人对他的看法与态度有关。他得到多少,也意味着失去多少。失去的那部分或许正是孩子最需要的部分。

成长中的孩子是迷惘的,对于自己犯的错也同样迷茫。他们是通过外界和他人的评价来了解、认识自己。特别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平衡的身心发育让他们内心充满了矛盾,充满了困惑和冲突。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也很想了解和证明自己是谁。所以他们尝试用各种方式探索自我,有些行为正常,有些行为冒险,有些行为甚至超出常人的理解和接纳。家人、老师以及同龄人成了他们探索自我的镜子,而这些镜子有时真实,有时失真,有时客观,有时主观,很多时候衡量的标准只是简单的美与丑,好与坏,是与非,对与错。

面对这样的“问题”孩子,如果我们能摘下有色眼镜,不以自己的主观,不以他们外在的行为表现去简单看待与判断,或许我们会发现,所谓问题只是穿在孩子们身上的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甚至丑陋不堪的“盔甲”。

而它们往往是孩子们用来修饰、伪装和隐藏自己的工具。卸下盔甲,我们会发现里面常常包裹着的是一颗缺少关爱,缺乏自信,缺少安全感,缺失认可和接受,非常脆弱且柔软的心。而我们能做的就是用温暖、真诚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卸下这层厚厚的、重重的“盔甲”,而不是一味地通过否定、指责,甚至排斥,让他们裹得越来越紧,以至于不愿意脱下来。

我想起了春风与寒风比赛的寓言故事,能让人们脱掉外套,敞开心胸的,不正是那春日里的和风暖阳吗?可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就成了冬日里那凛冽的寒风。我们的约定是关于学习的,但交流过程中我们其实很少提到学习。是接纳、理解、赏识和信任,让我有机会看到这个孩子的本心,并走近了他的真心。即使他没有实现约定,这并不重要,也非我的初衷。

只要他积极地做真实的自己,努力地做最好的自己,这就足够了。在充满肯定、欣赏和信任目光的注视下,终有一天,孩子会触及目标,并超越目标。

我始终坚守这份信念,我也期待更多的家长和老师们都能拥有这份信念。 “用接纳、理解、欣赏、信任与共感,看到孩子的心,走近(进)孩子的心!”

(关注wx:cnyoungps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