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之死,大秦該亡了

扶蘇之死,大秦該亡了


秦之公子扶蘇,始皇長子,其“為人仁,剛毅武勇,信人而奮士”(司馬遷《史記》)。其大義就是說扶蘇這個人講仁義,性格剛毅而勇敢,而且信任別人,有誠意,大家都喜歡他。

真的是這樣嗎?可以從《史記》中的諸多記載找到佐證。“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也就是說扶蘇屢次進諫勸言書,反對始皇帝的苛政酷法,他不是“諂媚圖榮華”之人,特別是在“焚書坑儒”之件事上,更是極力反對,而且說得非常有才識和見地: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諸生皆湧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繩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蘇北監蒙恬於上郡(今榆林)———《史記-秦始皇本紀》。


扶蘇之死,大秦該亡了

從這話中,可見他是極力反對苛政酷法的,同時他也同情儒生,並非常有可能受其一定的影響,這仁義之心不就是儒學的主要思想嗎?正因仁義,所以大家都喜歡他,陳勝在起義時就說了“扶蘇素有賢明,百姓多聞其賢”並以他作為政治宣傳,從效果來看,扶蘇確實很有號召力。

再看他老爹始皇帝是真的怒嗎?我看不是,因怒而罰,可哪裡有這樣的罰啊?在滅六國並盡遷其貴族於咸陽加以監督後 ,還收“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弱黔首之民”之後(賈誼-過秦論)。在始皇帝看來,天下已定。此時帝國最要緊的便是抵禦北方匈奴。哪裡有因懲罰一個人而讓其去做最重要的事啊?而且蒙恬更是當世之名(悍)將,難得的良師。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始皇帝是要扶蘇多加歷練,不僅不是真怒,而是非常之喜歡。

這樣一個皇帝(父親)喜歡,臣民信任,有號召力的賢仁公子,當然是百姓所期待的,也是有可能改變大秦命運氣數的一個人。我一向不太喜歡過多的誇大一個人的作用,但是在當時秦之制度基本搭建完善,歷史也證明了這些制度的前瞻性,只要稍微祛除惡法,順勢安撫,天下可定。 六國貴族也就失去了再起的社會土壤。

可這樣的一個人,也有人不喜歡。特別是胡亥,趙高和李斯。


扶蘇之死,大秦該亡了

秦中車府令—趙高

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在巡遊中突染惡疾死於沙丘宮。死之前急招扶蘇回咸陽,回來幹什麼?史學界竟然還有爭論?自媒體的歷史說家們更是令立怪論,生搬硬套野史中的隻言片語找出各種可能,我覺得是非常荒唐可笑的,皇帝不是常人,事出突然,死之前首要緊之事難道不是安排好繼承人嗎?你們看往後凡是有點正常的(不需要多麼英明)皇帝,哪個不是這樣啊?

可始皇帝死得太快了,詔書還沒有發出就閉眼了。這下那三個人不幹了,為何?胡亥當然也想當皇帝了,而且心胸狹窄,昏庸短視(從往後屠盡忠良和宗室可見);趙高以殘身之軀有今之高位,當然不願能者上位;李斯雖師出大儒荀子之門,可行的卻是法家之術 ,當然也不認可同情儒學甚至可能還信仰儒學的人了。儘管他們三人各懷鬼胎,但此時的目標是一樣的,就是不能讓扶蘇上繼位,於是就合力矯詔以始皇命扶蘇自盡。而此時可憐的長公子還不知道其父皇也死。蒙恬以軍人特有的警覺性提醒扶蘇這詔可能是假的?

扶蘇說:“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意思是說如果父親讓兒子自殺,還有什麼要請示的呢?大家注意了,扶蘇說的是父之命,而不是君之令。這說明了扶蘇多了些儒家的忠孝之義,而少了些法家的勢利之心。

扶蘇的死,也就讓大秦失去了改暴歸仁以撫天下的機會。二世即位後,因皇位來之不正,而扶蘇又素有賢名於天下,胡亥對身邊人乃至天下人的猜忌之心日盛,始皇帝時早已是“人搖手觸禁,動輒陷刑”的局面更加的變本加厲。 猛藥之後需溫和調理方能長久,人是如此!國亦如此!

扶蘇之死,大秦也該亡了。


參考書籍:《史記-秦始皇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史記-李斯列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