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董大》前兩句渲染了什麼氣氛?

用戶4856748858424


《別董大》是一首送別詩,一共有兩首,我們常說的“千里黃雲白日燻”就是其一。


別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其二
六翮飄颻私自憐,一離京洛十餘年。
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

我國有著許許多多優秀的送別詩,如果將這些送別詩歸納在一起,也可自成一個流派。儘管在這樣浩瀚的詩詞海洋裡,高適的“天下誰人不識君”依然流芳千古。

本篇文章我們主要是賞析其一,我想你所提問的別董大的前兩句應該也是廣為流傳的其一吧。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賞析這首詩:


1.文章翻譯:

數千裡黃雲遮天蔽日,太陽的光芒別的暗暗昏昏,北風吹著南歸雁,大雪紛紛飄落。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您呢?


⑴董大:名不詳。或以為指董庭蘭,當時有名的音樂家,在其兄弟中排名第一,故稱“董大”。
⑵黃雲:天上的烏雲,在陽光下,烏雲是暗黃色,所以叫黃雲。白日曛(xūn):太陽黯淡無光。曛,即曛黃,指夕陽西沉時的昏黃景色。
⑶誰人:哪個人。君:你,這裡指董大。


2.創作背景:

想要了解一首詩,就一定要了解他是在怎樣一種背景之下創作的,嘗試將自己代入這種背景,才能更好的體會到詩人的感受。


這兩首送別詩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六載(747年),送別的對象董大的身份尚無法確定。敦煌寫本《唐詩選》殘卷題為《別董令望》,此董令望不可考。有學者認為,董大就是當時著名的琴師董庭蘭。天寶六年春,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天寶六年冬,高適與董庭蘭會於睢陽(故址在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寫了《別董大二首》。


其實現代人更多瞭解的是董庭蘭的音樂成就,其實他也是一個小有名氣的學者,也曾寫過不少的詩,其風格和高適有相似之處,都是書寫邊境戰亂之苦。


3.作品賞析:

在賞析之前我有個小小的疑問,為什麼你想知道前兩句呢?這首詩真正內容的重心和情感的抒發點都在後兩句,雖然看似淺顯易懂,實則是在平淡之處見真摯。


送別董大的地點在現在河南省商丘縣,地處中原,即便是冬日裡,也很難見到“千里黃雲”的景象,我認為這是使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誇大其實了當時的天氣狀況,那麼目的很明顯,就是因為詩人即將離別好友,心境不佳,所見之景即便是美好都不能夠體會出來,更何況說是在黃雲蔽日的天氣呢,這是在借景抒情。


中國人的詩句往往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會直接的描寫感情,不會痛哭流涕的訴說不捨,他會把不捨的感情放在別的事物之中,讓你自己的體會。


有時陰天不見太陽,人的心情都會變糟,更何況所面對的是千里的黃雲,陰沉沉的壓在天際,抑鬱之情,更勝直接表達。


第二句讀起來讓人更感覺淒冷,不像是中原,倒像是邊疆的蠻荒之地,大雁紛紛趕往南方,迎著刺骨的北風,還有漫天飄落的大雪。


即便是面對自然的逆境,生命依然不屈,這南歸的大雁像不像是即將離別的友人呢?


在如此淒冷壓抑的天氣之中面臨著分別,但詩人並不能體現出太大的傷感,因為中國人往往喜歡收斂自己的感情,越是分別,越是故作灑脫。如果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詩人在此也表現地故作瀟灑,既是在寬慰友人,也是在寬慰自己。


所以寫下了“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誇讚董大名氣的同時,也舒緩了此時緊張的氛圍。堪稱佳作,值得細細尋味。



皓橘


高適寫詩的特點就是往往把感情的深厚,深刻表現在寫景上,就是通過廣闊的空間感和悠遠的時間感,把自己的情感體現在詩裡。這首詩的寫景就是如此:道路遙遠,風塵茫茫,前進的路上風起雲黃使陽光昏暗,秋冬時節,北風吹走了南飛的大雁又吹來的紛紛大雪,這兩句詩既點出了送別時蒼涼悲壯的氛圍,也暗示出董大所處環境的惡劣!


用戶春花有意


董大是何許人?

董大(約695年—約765年),本名董庭蘭,因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隴西(今甘肅省)人,盛唐開元、天寶時期的著名琴師。

董大從小酷愛音樂,特別是七絃琴,彈的得心應手。但是這種古老的琴種,在極其開放的唐代,懂得欣賞者甚少。當時社會上最吃香的是從西域傳來叫篳篥的樂器。於是董大拜師學藝,全身心投入到篳篥的演奏中,不久就“玩”得爐火純青。他整天走街串巷,受到人們的歡迎,成了家喻戶曉的演奏家。

他六十歲以前,幾乎都是在其家鄉隴西山村中渡過的。天寶中期,他得到同是酷愛音樂的宰相房琯的厚遇,成為宰相家的門客。關係猶如高山流水的伯牙子期。詩人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樂求知自古難。唯有河南房次律,始終憐得董庭蘭。”可見關係的確不一般。

許多著名詩人如李頎、高適等都成了他的好友。李頎在詩中描繪了董庭蘭的精湛技藝:“空山百鳥散還合,萬里浮雲陰復睛。嘶酸雛雁失群夜,斷絕胡兒戀母聲。”描寫篳篥聲悲咽淒涼,幽咽纏綿,彷彿使生靈都窒息了。

誰給董大寫的送別詩及前兩句渲染的氣氛

公元747年春天,吏部尚書房琯被貶出朝,門客董庭蘭也離開長安,重新過起流浪賣藝的生活。 這一年冬天,董大與高適會於睢陽(今河南省商丘縣南)。這時高適的日子也不好過,互吐衷腸,惺惺惜惺惺。分別時,高適寫詩贈別,題曰《別董大》。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是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濛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餘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

詩人在詩中,用北風、黃沙、灰濛的天空,還有群雁南飛後,天下著大雪等荒寒壯闊的環境,來渲染人的悲涼心情,為後面詩句轉折襯托場景,打下基礎,一悲一激,從而起到激昂慷慨、鼓舞人心的作用。

接著看後面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這是對朋友的勸慰,也是對自己的安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鬥、去拼搏。也勉勵自己,要看到困難是暫時的,未來是美好的。

此詩成為後人傳頌的千古名詩,特別是“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句詩,常常作為朋友送別的經典名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