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交流】天馬故鄉渥窪池

【互動交流】天馬故鄉渥窪池

【互動交流】天馬故鄉渥窪池

渥窪池風景區組圖 攝影:麻守仕

  曾幾何時,一曲蒼涼悲壯的《陽關三疊》劃過琵琶的琴絃,撩撥著遊子們冷落的思緒。如今,春來塞外,萬象更新。融大漠風情與江南風光為一體的迷人景緻,早已讓遊人如醉如痴流連忘返,那就是“天馬故鄉”——渥窪池。

  渥窪池,地處敦煌市西南70公里處的古陽關腳下,是敦煌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渥,即潤和厚,窪,為低窪,合起來就是水很多的沙漠低窪處。興許,渥窪池又臨近古壽昌城,故又得名壽昌海。我想,渥窪池,能被譽之為海者,即是緣於其面積的廣闊,又緣於大漠深處的人們,對這汪水草的厚愛吧。

  在渥窪池畔舉目遠眺,在阿爾金山皚皚白雪的映襯下,偌大的渥窪池顯得安靜祥和,廣闊的水域就像一面鏡子,鑲嵌在大漠深處,在陽光的折射下顯得格外深邃而內斂。渥窪池畔茂密的灌木林和高大密集的蘆葦蕩,將一汪湖水浸染的泛著黛綠,蘆葦和灌木在湖水滋潤下鬱鬱蔥蔥,高低錯落有致,大有阡陌縱橫之勢。西岸不遠處,南北迤邐著一座兩公里有餘的沙坡頭,猶如一條盤旋的黃龍,亙在湖水的西邊搖頭擺尾,它曾經以每年兩至三米的速度,肆無忌憚地向渥窪池水域逼進。不過,在陽關保護區的精心培育下,一片密集的蘆葦,已經爬到了沙梁頂上,將這條黃龍死死地鎖在原地,動彈不得。

  如今,在這道墨綠色的蘆葦樑上,在水位極度下降的大漠深處,保護區內仍有這樣的景緻和創舉,實屬一個奇蹟,一個故事。餘秋雨先生曾在《沙不隱泉》一文中,慨嘆敦煌月牙泉的神奇與神韻。那麼,天馬故鄉渥窪池,何嘗不是敦煌的又一個神奇與傳說?渥窪池周遭被茫茫大漠戈壁所圍困,大有狼吞虎嚥之勢。但千百年來,漫天肆虐的黃沙不但沒有對它產生任何妨礙,反而讓這裡成為敦煌有名的魚米之鄉。每到秋高氣爽,渥窪池畔水光瀲灩,碧波盪漾,魚躍鴨遊,黑鸛、白鷺、天鵝、大雁等珍貴水鳥優雅地涉於水邊,偶爾還有一群白鶴輕捷地掠過湖面,灑下一片蘇杭景緻般的美麗。

  據說,陽關渥窪池是因為漢武帝孕育了一代“天馬”而聞名遐邇。相傳,西漢年間,河南南陽新野有一個小官名叫暴利長,因犯罪遭刑,被充軍發配到此地屯田、牧馬。在放馬時,他看到有群野馬每天傍晚來渥窪池邊飲水。一天,他在野馬群中發現了一匹與眾不同的駿馬。這匹馬體態高大,骨骼不凡,棗紅毛色,跑起來像一團烈火。暴利長深知漢武帝酷愛寶馬,於是設計將其擒獲,獻給了漢武帝。漢武帝見到這匹天馬後,大加讚賞,認為是吉祥之兆,是他最崇敬的“太乙神”賜給他的,便為馬起名為“太乙天馬”,遂即興作《天馬歌》:“太乙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距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從此,渥窪池便名揚天下,千百年來引得文人墨客絡繹不絕前來一睹其風采。

  然而,學術界在上世紀末卻因渥窪池的確切地理位置而爭論了很久,最後源於敦煌石室發現的P.5034號《沙州圖經卷第五》載:壽昌海右出壽昌縣東南十里,去(沙)州一百廿裡,方圓可一里,深淺不測,地多蘆薊。(李正宇·渥窪水)至此,渥窪池所處的地理位置才最終有可靠的著落——陽關鎮東南黃水壩是也。

  儘管“天馬”和它那動人的傳說已經遠去,但渥窪池卻以另一種方式,鮮活地存在於大漠深處。它既是古陽關腳下集文化與旅遊為一體的著名景點,又是蓄水數百萬立方米的水庫,不僅滋潤著古陽關腳下的萬畝葡萄基地,也滋養著虹鱒魚、金鱒魚、武昌魚等名貴魚種,使陽關成為名副其實的“塞上江南”。渥窪池畔密集的水草和廣闊的溼地,向四周綿延輻射出陽關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萬公頃的核心區。如今,當我們策馬揚鞭盡情馳騁在這片綠洲,溪流的歡歌笑語,魚影的波光粼粼,蘆葦蕩裡若隱若現的野生動物,密林深處的鳥語花香,無不訴說這裡的歷史和變遷。(文/麻守仕)

  (來源:甘肅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