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走進五臺山|五臺山大寶寺

帶你走進五臺山|五臺山大寶寺


五臺山大寶寺座落於五臺山南臺以東二十里的插箭嶺上。明代高僧釋鎮澄所著《清涼山志》中記載:“宋太宗北征入此,夜宿營時忽現一圈白光,顯現金色八臂菩薩,太宗皇帝伏地而拜,誓護此莊嚴道場,嶺上插箭為界,不得入內,因插箭為界, 插箭嶺地名由此而來,而在其嶺上有一自然生成的巖洞,古老,不知其歲。只知是歷代出家修行人,閉關修行的福地,古稱之為“古佛洞”,今被僧人們稱名“能仁洞”。”


帶你走進五臺山|五臺山大寶寺


著名高僧釋證澄所著《清涼山志》中記載:“插箭嶺,臺東二十里。宋太宗北征入此,見菩薩現八臂相,插箭而向”。臺東二十里,係指南臺距插箭嶺的路程。發仞於南頂的這支山脈蜿蜒起伏,曲折迴環,從2800米的高度一路緩向跌人1500餘米的谷底,其間懸崖偶見,飛瀑頻現,入春鳥語花香,夏至樹林蔥蘢,秋天層林個染,入冬雪化峰頭。更為殊勝的是,嶺下北方兩列聳峙對立的溝谷座畔,一個自然生成的溶洞裡,綜年紫氣縈繞,洞外流水淙淙,這座寬約8米,深約6米的巖洞,被古來虔誠的佛徒供奉了釋迦佛祖相,歷史上稱作古佛洞,僧人謂之能仁洞。這古佛洞與洞外的大寶寺融為一體,生動地體現了佛教“天人合一”的博大理念。


帶你走進五臺山|五臺山大寶寺


《清涼山志》中雖然沒有對大寶寺作更詳盡的記載,但從插箭嶺的描述中,人們自然可以想見宋代時候就已經是殊勝的佛教道場了。宋朝的太宗皇帝文武兼治,曾經御駕親征,他在北征時有幸目睹了八臂菩薩相,倍感佛菩薩對社稷安泰的護持,插箭返回京都,在此撥款建寺十分可能。根據佛教研究專家對太宗皇帝與五臺山佛教的考證,也正是北征伐遼的時期,皇帝及太醫編歲便到五臺山朝禮焚香。尤其限於當時的交通條件,龍攆聖駕也不至於能夠快速前行,若按當年步道考察,登五臺山路經插箭嶺也是必然。由此可知,大寶寺的前身即為古佛洞,古佛洞的寺院當傳宗時所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