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傳本科疑停招:文科生如何捍衛自己的生存空間?

本文字數不多,最多3分鐘就能讀完。


這兩天有一則關於清華大學取消新聞傳播學本科招生的新聞甚囂塵上,說是以後只招新聞傳播碩士了,而且所有文科相關專業都將以書院制的形式來培養。

清華新傳本科疑停招:文科生如何捍衛自己的生存空間?


想到我小時候也是一個有新聞理想的人來著,哈哈。


後來本科時候進了學校團委下面的一個網站做信息編輯,研究生畢業後也是在一家新聞單位下面的企業工作,自己的職業生涯或多或少是與新聞工作相關的,所以看到新聞傳播專業一直都有一種親切感。


然而看到前面開頭這個新聞,我不禁露出了尷尬又不失禮貌的微笑:

沒啥好生氣的,我們文化產業管理專業比你們新傳慘多了!除了報考公務員,基本上沒有什麼專業對口的。


我的感想,借用黃景仁老先生的《雜感》:

“百無一用是書生!”


清華新傳本科疑停招:文科生如何捍衛自己的生存空間?


文科生的脆弱不僅僅是隻能憑一張嘴一支筆混飯吃,還在於不能有一個核心技術,保護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


這段時間以來,身為一個文化產業碩士,看到涉及文化旅遊傳媒娛樂的各個領域都在陸續遭遇重創,而且直播帶貨和微商,似乎成為了大家唯一的出路。


文科生的原罪


有時候想想,文科生是不是為過去的選擇買單,因為學文的數學簡單不用動腦子,只需要死記硬背就行,至於寫文章,有那幾個套路就可以拿到高分。也許正是如此吧,文科生一度成為了被鄙視的對象。


想起以前學文的時候,有人編了個段子:

新不孝有三:學文考研沒對象。


直到現在,全國平均工資的top3,都是IT、金融、通信,

和文科生基本不沾邊。


到底是因為寫字兒不值錢呢,還是思想不值錢?


內容生產的迷思


清華新傳本科疑停招:文科生如何捍衛自己的生存空間?


再加上前段時間的營銷號套模板賺的盆滿缽滿,閱文寫手卻因為版權歸屬聲討平臺那件事兒,就更讓人匪夷所思了。


想起以前大學時候在網站勤工儉學的時候,本來信息編輯就是一個比較綜合的職位,要找資料,想選題,還要運營論壇維護社群,想想沒有所謂的專長,後來我協議結束了之後,網站這部分的更新就基本上是被技術部門的同學接管了,說實話,人家搬運個內容總比你一個文科生複製粘貼效率高吧?


現在國家在搞信息消費,藉助的力量也是IT企業,真正做內容的企業卻寥寥。就算是真正做內容,為了流量,你得有那麼多內容來填充,於是洗稿的、抄襲的、搬運的就成了某些內容平臺發家的第一桶金來源。這甚至是無法避開的原罪。畢竟能夠像大聖歸來一樣沉下心來做一部電影的團隊實在少之又少,在這個過程中肯定做了不少外包和代工,否則沒死掉真是奇蹟。


很多人不齒寫文章做視頻的人恰飯,可問題是不恰飯他們就沒飯恰了啊。堅持的新聞理想,新聞專業主義,已經倒掛成——專業新聞主義。


對流量的推崇


另外一個,現在數據新聞成為了新寵,DT財經、網易數讀這些數據新聞號,都破圈了,搞得是現在沒有數據新聞就莫得靈魂。


文化工業就更不用說了,某流量明星的粉絲拉踩事件還鬧得不夠大嗎?做數據,做數據,粉絲打榜,控評,都成為了大數據時代文化產業的標配了。每天給自己家哥哥打榜都成了必修課,比上網課還勤快。


對,有人說現在都不時興寫字了,都流行拍視頻做直播。行,咱們全民都拍視頻做直播,全都轉線上,磨皮大眼尖下巴,或者學習李子柒拍原生態,或者學習郭老師來一段“迷hotel”:


問題是咱們審美也好,審醜也好,起碼得有思想不是?然而我覺得已經不是這樣了。有時候感覺到內容生產已經演變成給推薦系統打工了。


文科生的“新基建”在哪裡?


清華新傳本科疑停招:文科生如何捍衛自己的生存空間?


為了深入瞭解推薦系統,我當初還報了python學習班,至今的收穫就是學會用python計算微信群人數,對我社群管理上面多少節省了一些時間。不過至今仍然不知道如何對我的內容創作產生價值。


之前已經想很久,要做一個python小課,但發現如果沒有足夠時間,jupyternokebook的開發環境配置也沒那麼好設置,頓時發現許多人雖然都想學編程,但實際上從安裝運行上,就已經放棄了。就包括我最近在做的PR,AE,電腦環境配置跟不上,就啥都不行。


所以我又想到一個問題,國家之所以要提倡新基建,原因也可能在於此。一個小小的python的環境配置就遭遇到了如此多的困難,那麼如果想要推廣任何一門新技術,基礎設施建設絕對是致命的。而文科生(特別是文字類)之所以沒有什麼競爭優勢,是在於門檻低,沒有什麼開發環境。


而做動畫、設計、後期、舞美、燈光、音響這些,都依賴於某種設備的使用,它和編程一樣,都要掌握一定工具,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門檻。


但程序員一樣有35歲年齡限制,而這些需要技術的崗位遇到了社會平均技術瓶頸期,勢必會發生大規模退潮,直到下一次技術革命到來。


我不清楚下一個時代文科生寫東西是不是會有門檻,但目前來看,新聞生產的確遭受著前所未有的工具性危機。當“工具人”只是工具人,新聞也只是乾巴巴的數據和事實,加上某個垂直領域的知識攪和攪和,不能帶立場帶感情,新聞傳播的確危險重重。


以上。


作者:@欣姐職事錄

本文屬原創文章,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