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校長只說了標題,但是卻贏得無數人點讚的致辭全文來了

6月28日上午,重慶大學在風雨操場舉行2020屆學生畢業典禮上,因為現場突然下起了大雨,為了師生們的身體健康著想,校長張宗益在致辭時只念了標題,向畢業生送上深情祝福,還打趣說“好雨知時節”。參加畢業典禮的2000餘名畢業生代表穿著雨衣,完成了這場簡短的畢業典禮。  

 

隨後,重慶大學將講話全文發佈,2020屆畢業生們,啟程前,再來聽聽張宗益校長的暖心教誨!   


重慶大學校長只說了標題,但是卻贏得無數人點讚的致辭全文來了


親愛的同學們:   


三四年時光彈指一揮間,我們在仲夏時節如約相聚。這是我作為校長在重慶大學經歷的第3個畢業典禮,不變的風雨操場,相似的典禮流程,與之相伴的卻是一個極其不同的畢業季。今年年初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同學們最後的校園時光。難以回校完成畢設的望眼欲穿,揣測答辯形式的忐忑不安,校園封閉生活帶來的諸多不習慣,畢業典禮是否舉行更是牽動著大家的心絃。“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雖經歷不易,但在同學們的努力下,大家都迎來了一場人生階段性戰役的勝利,我由衷為你們感到驕傲和自豪,祝賀你們順利畢業!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風起雲湧,變化難斷。而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進一步加劇了變局中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


從宏觀形勢看,一方面,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加劇,原有國際秩序受到嚴重衝擊,全球競爭、大國角力日益激烈;另一方面,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進程加快,5G等新技術和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從個體體驗看,生活因疫情搬上雲端,雲課堂、雲就業、雲面試、雲簽約……這些大家近幾個月的生活和經歷,似乎都是無奈的選擇和被迫的改變,換個角度看,卻處處充滿生機,孕育著新的發展。   


正所謂“‘危’中育‘機’”,大到國家發展,小到個人際遇,如何在危局中求變局,在變局中尋新機都是一場重要考驗。今年互聯網上非常流行這樣一句話:“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我不讚賞這句話中透露的無力和悲觀,大家是新時代的新希望,更應該保持擁抱時代變化的態度和勇氣。今天,在這時代與人生改變交匯的特殊時間節點,我想和同學們聊一聊如何更好地擁抱改變。   


重慶大學校長只說了標題,但是卻贏得無數人點讚的致辭全文來了


要敢於正視改變,做“處變不驚、臨事不懼”的勇者。   


“變者,法之至也”。世間萬物,無論是有形的客觀物質,還是無形的思想理念,皆遵循著變化永恆的發展法則。敢於正視改變是更好擁抱改變的邏輯起點,懂得正視改變,才可能與時代並進,真正掌握未來。   


正視改變必須領悟改變永恆的真諦。世界有著日新月異的瞬息萬變,也有著斗轉星移的滄海桑田;有經濟運行的週期規律,也有新冠疫情的突如其來。珠穆朗瑪峰經過20億年的時間,從汪洋大海到世界最高峰;科技產品在摩爾定律中以月為單位迅速迭代;人體的細胞每過七年就會全部更新一次;小小的病毒也在傳播中不斷髮生出人意料的改變。面對亙古不變的變化,先哲們有過“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的哲思,有過“花不常好,月不常圓”的感慨,也有過“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欣喜。正視改變,首當領悟改變永恆。   


正視改變必須具備接受改變的膽識。變化恆有,敢於接受改變者卻不常有。刻舟求劍的人吝惜變化的眼光,因而遺落了寶劍;守株待兔的人不願跟隨變化的腳步,固執地空耗著日日夜夜。前者無視改變,後者畏懼改變,因為改變的確讓人陌生而不安。然而“一切都在變化,唯有變化不變”,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墨守成規,無視、畏懼、拒絕改變,註定難以跟上滾滾向前的時代車輪,註定將與所有新的機遇失之交臂。羅曼·羅蘭說“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在領悟改變永恆的真諦後,克服恐變心理,敢於與改變同舞,正是這樣的英雄主義。  


重慶大學校長只說了標題,但是卻贏得無數人點讚的致辭全文來了

 

要積極應對改變,做“終日乾乾、與時偕行”的智者。   


察勢者智,順勢者贏,馭勢者獨步天下。領悟改變永恆、勇於正視改變之後,便當積極應對改變,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於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應對改變要有善於把握機遇的本領。變化發展的本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破則有立,機遇便蘊含其中。但風口並不天生屬於每一個人,風險也不會自然轉為良機,實力才是機遇。著名勵志演講家萊斯·布朗成名前因家境貧寒和缺乏資歷,只能在本地電臺做雜工,但懷揣成為主持人和演講家的夢想,他通過電話演說、模擬電臺等方式日夜苦練口才和思維,左耳甚至被聽筒磨出了厚繭。終於,在一次電臺節目事故中,作為臨時替補上場,抓住機遇證明了自己,成功開啟演講之路。機遇從來只青睞有準備的人,增長才幹就是增加機會。同學們不論是步入社會,或繼續深潛學海,都應抓緊時間增強實力,努力為未來做好準備,而不讓自己陷入“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願把曾經虛度的光陰拿去積蓄實力”的懊悔之中。   


應對改變要有看清變化規律的智慧。蘇軾曾在暢遊赤壁、把酒抒懷時探討過變與不變的辯證法:“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紛紛攘攘、繁雜多端的變化之中,一定蘊藏著不變的客觀規律。懂得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內在規律,領悟變化中的不變,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在湍急的時代激流中游刃有餘,在變化中看清趨勢,在風險中捕捉機遇。  

 

重慶大學校長只說了標題,但是卻贏得無數人點讚的致辭全文來了


要努力創造改變,做“以夢為馬、不負韶華”的強者。   


擁抱改變除了敢於正視改變、積極應對改變,更要努力創造改變。唯有不斷跳出舒適區,努力創造改變,才能化被動為主動,從適應改變到引領改變,通過改變自己、改變他人,從而改變世界。

  

創造改變需要志存高遠的“源動力”。夢想是人生的燈塔,照亮著每一個前進的步伐。當今世界複雜多變,不同的價值觀念從各種渠道紛至沓來,無時無刻不在衝擊與考驗著我們的內心。沒有高遠的夢想導航,很容易隨波逐流、亦步亦趨,在盲目的改變中失去自我,陷於碌碌無為的境地。“有志者立長志,無志者常立志”,長遠而堅定的志向是創造改變的“源動力”。創造改變的過程其實就是堅守初心、實現夢想的過程,希望同學們胸懷家國、逐夢世界,通過一個一個具體的改變,一步一步接近心中最高遠的目標。   


創造改變需要腳踏實地的“行動力”。我們常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在十年前,其次是現在。行動是創造改變的根本力量。中國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向世界展現了非同尋常的行動力,全國總動員,爭分奪秒,10天建成“火神山”,一個月遏制疫情蔓延勢頭,三個月取得武漢保衛戰、湖北保衛戰的決定性勝利,以“中國速度”為世界防疫爭取了寶貴時間。同學們,幸運往往降臨給那些下定決心而行動的人。生活的真相,從來都是泥沙俱下,鮮花與荊棘並存,想要獲得鮮花,全賴付諸行動。  

 

創造改變需要聚沙成塔的“持續力”。“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一切改變都歷經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無法一蹴而就。創造改變從來離不開一點一滴、日積月累的沉澱。幾天前,隨著最後一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由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送入預定軌道,我國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北斗系統的研發從無到有、由點成網,歷時整整二十六年。正是代代北斗人聚沙成塔的不懈堅守與奮鬥,才有今日閃耀蒼穹的“中國智慧”。希望同學們弘揚“北斗精神”,努力創造對於國家和時代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改變。   


重慶大學校長只說了標題,但是卻贏得無數人點讚的致辭全文來了


同學們,老舍曾說:“生活是種律動,須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這變而不猛的曲折裡。” 敢於正視改變,積極應對改變,努力創造改變,才能真正品味生活的滋味。弱者,總是習慣否認與逃避;強者,從不畏懼挑戰與改變。   


親愛的同學們,未來已來,將至已至。世界政治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正在曲折中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步入關鍵階段。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作為“後浪”的你們,有機會成為國家崛起最後階段的建設者和同路人。希望大家帶著“風物長宜放眼量”的從容,秉持“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的豪邁,銘記重大人“復興民族,誓作前鋒”的信念,擁抱改變,創造未來,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讓世界因你而改變。   


同學們,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