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其實,在百度輸入“上海最美的馬路”,很容易就找到“思南路”的名字,這條修築於百餘年前的道路,名字幾經更替卻依然韻味十足、芳跡可尋,是上海特色街景的代表之一。現在這裡悄然變身中國第一座永遠開放、永不落幕,卻又日日更新的百年人文露天博物館。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這個“博物館”沒有圍牆、沒有玻璃櫥窗與圍欄,不收門票,也沒有設置一米線,每位遊客都可以走近展品,觀詳展品,觸摸展品,體味那由歲月塑造出的暖和涼,走入百年的人文歷史。

上海的小洋房,總是別有一番風味。

思南路上有一幢特殊的小洋房,這裡記錄著偉大的周恩來先生在上海的點滴,也是上海著名的紅色旅遊景點。今天,我們就來到了這裡。


·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舊址 ·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坐落於上海思南路107號(今73號),是一幢一底三層的西式花園樓房,建於二十世紀20年代。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設立於1946年6月,是抗日戰爭勝利後國共談判期間,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在上海設立的辦事機構。由於當時國民黨的限制,辦事處對外稱周恩來將軍寓所,簡稱周公館。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辦事處設立後,周恩來、董必武等曾多次在這裡會見各界人士並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闡述我黨對和平民主的一貫主張,揭露國民黨政府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周恩來、董必武等在周公館進行的革命活動和鬥爭為我黨擴大和鞏固革命的統一戰線,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1959年被列為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修復建立紀念館。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展館向社會開放,日接待觀眾總數量限1500人。憑身份證或指紋,就可以在上圖取票機取票進入參觀,團體觀眾(10人以上)可通過電話預約參觀。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會客室(一樓)

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同志曾在這裡親切會晤了張瀾、沈鈞儒、郭沫若、黃炎培、柳亞子、許廣平等各界進步人士,辦事處還多次在這裡舉行中外記者招待會。通報形勢,闡明中共爭取和平、民主統一的正確立場。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周恩來同志的辦公室兼臥室(一樓)

周恩來、鄧穎超同志於1946年多次由南京來上海寓居這裡。周恩來同志經常工作到深夜。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床邊的皮箱,周恩來同志隨身攜帶一直使用了二十多年。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特務監視點(一樓陽臺)

在周公館對面——思南路70號(原98號“上海婦孺醫院”),國民黨特務機關設立秘密監視點,嚴密監視或跟蹤出入周公館的人員,逐日將“監視專報”上報國民黨當局。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外事人員辦公室兼臥室(二樓)

居住在二樓各室的人員大多數負責外事方面的工作。為了加強與各國駐滬機構和外籍友好人士的聯絡,開展革命宣傳,爭取國際進步人士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外事人員經常在這裡研討工作或編印對外宣傳資料。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集體宿舍(二樓)

集體宿舍常作為接待許多南來北往的同志的臨時住處,床位不夠時,就加鋪或者打地鋪。1947年3月1日,面對國民黨當局對周公館的封鎖,這裡舉行了最後一次黨支部大會,由董老佈置任務和進行氣節教育。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董必武同志的辦公室兼臥室(二樓)

1946年冬至1947年3月初,董老夫婦及其孩子在此居住,這房間朝北又矮小,許多同志曾提出請董老移住他屋,但董老婉言謝絕了同志們的好意,仍住在這裡,把好的房間讓給別的同志。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庭院(室外)

這裡基本上恢復了當年的風貌,水池邊和東邊籬笆的女貞樹是原物。當年,周恩來同志常在雪松下與同志們親切交談。1946年11月,為朱德同志六十壽辰,辦事處邀請各界進步人士在室內和庭院裡舉行熱烈的慶祝活動。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從庭院還能看到周恩來同志的雕像。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周恩來當年使用過的“別克”轎車(複製品)

由庭院繼續參觀,可以看到周恩來同志當年使用過的“別克”轎車,雖是複製品,但也足以一飽眼福。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繼續往裡走,便來到了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陳列室,這裡陳列的珍貴資料可以看上好久,不禁對那些在這裡工作過的同志生起濃濃的敬意。

沒有到過周公館,就不算逛過思南路


地址:上海市黃浦區思南路73號

圖文來自@黃浦最上海 @思南公館,授權轉載自@樂游上海


關注游上海VisitShanghai,收穫最實用上海遊玩資訊!

點擊下方,收穫更多驚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