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莫如養子,至樂無如讀書

“至要莫如養子,至樂無如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閱讀的益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伴隨著人生的每一個時期。

最早的閱讀——有聲故事

孩提時代,物質條件是匱乏的,精神世界卻很豐足。無數個夏天的晚上,在院子裡乘涼。父親搖著扇子,我和弟弟們躺在院子裡的涼蓆上聽他講了無數遍的故事《牛郎和織女》、《諾亞方舟》、《貓教老虎學藝》等等,百聽不厭。無數個夜晚,這些故事我們聽了無數遍,在聽故事的想象中睡著了。父母什麼時間把我們抱回屋裡,全然不知。北方農村的冬天夜晚,寒冷而漫長,晚飯後我們姐弟三人穿著奶奶親手縫製的棉花襖、棉花褲,母親做的棉布鞋,圍坐在母親自己壘的土爐子上,重複聽著夏天的故事。童年記憶裡的這些美好,算是最早的閱讀吧。

熱愛閱讀的開端——連環畫和故事話

慢慢長大了,當母親用一根冰糖葫蘆的誘惑把我送進幼兒園的時候,我不知道自己自此走上了一條通往世界的路。最早讀的書可能是連環畫,有《楊家將》、《呼延慶》等等。有的是在小夥伴家讀的,有的是讀了高年級的同學的,甚至有的是回收廢舊報紙的垃圾堆裡撿到的,形形色色的都有。自此,腦子裡有了無盡的想象,外面的世界是多麼精彩啊!

青少年時期的閱讀——讀書的黃金時代

讀了中學和師範以後,讀的書多了,種類複雜了。發下來的教科書,開學第一天就能全部讀完,當然是囫圇吞棗式的閱讀。課外書讀的如痴如醉。各色各樣的書都讀,四大名著類的大部頭也粗粗度過,《故事會》等雜誌愛不釋手,一些言情類的、武俠類的也曾涉足,青少年時代是我讀書的黃金時期這種說法一點都不為過。

當我成了你——時間都去哪了

小時候,覺得老師那麼的神聖,所以毫不猶豫的選擇了教師這個職業。也想像小時候的老師那樣領著一群小鳥飛來飛去。每天總感覺有做不完的工作,閒暇之餘能偷偷讀一本書真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除了學校要去讀的《做最好的老師》、《草根教師》等專業書籍,《唐詩宋詞》裝裝樣子讀完以外,其他也就是從手機上讀的一些新聞消息,娛樂八卦、心靈雞湯等等一些支離破碎的片段閱讀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也知道“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也想通過讀書提升氣質,做一個不敗給歲月的美人。可是時間都去哪兒?

加入家校合作共育——開啟成年閱讀的春天

機緣巧合,我加入了家校合作育人項目組。從佈置的作業開始,我有了新的動力向人性的惰性挑戰。我閱讀了《季羨林散文集》和《曾國藩家書》,有意識地關注了一些有關於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的一些書籍。其中對我影響最深的是周弘老師寫的《生命如水 哪一段不美》,讓我更加深入的瞭解到什麼是正面教育,什麼是賞識教育。周老師提倡的親子和諧、夫妻和諧、自身和諧、團隊和諧、萬物和諧中,我讀得最多、感觸最深的是親子和諧。周老師說“教育猶如天上的一朵雲在推動另一朵雲;地上的一棵樹在移動另一棵樹;人間一個生命在影響另一個生命。”我懂得了,無論是對待自己的孩子,還是對待自己的學生,都是生命在影響生命,靈魂在影響靈魂,來不得半點馬虎。還沒來得做好當父母教育孩子的準備,大女兒就讀中學了。好在女兒的懂事、省心,讓我因為養育二寶對她缺少的陪伴,沒有太大的遺憾。周老師說“對待孩子我們應該有奧運會上拉拉隊員的心態,孩子取得進步時我們為他喝彩,孩子落後時我們為他加油吶喊”。作為母親,我意識到了對待孩子應該有花苞心態,因為“每個孩子的無形生命就好像一棵棵果樹,一種是果枝,一種是不結果的瘋枝。我們家長目光總釘在孩子優點、長處的果枝上,果枝正強化,說你行,你就行,於是滿樹桃李。如果我們家長總是把目光釘在缺點、短處的瘋枝上,整天負強化,說你不行,你就不行,結果呢?瘋枝瘋長,果枝缺氧,顆粒無收。”作為老師,我意識到了對待孩子應該有花苞心態,因為“我們要從心裡去相信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好,不要有絲毫懷疑,因為孩子會跟著我們的信念走。“兇”孩子,也許是最容易達成目的的方式,但同時也阻礙了愛的交流。當孩子感受不到愛的時候,溝通也也就無從談起。當我們滿懷愛心融入孩子的世界時,他們的心門就會打開。心門打開,才能感受到愛,我們才能給他注入能量,幫助他們喚醒心中的“好孩子”。“好孩子”一旦被喚醒,奇蹟就會發生。”

因為愛的影響,我努力追求“自身和諧”。去年春天,我自費報名了成人書法練字班。書法班練習的不僅僅是字,更重要的是修身養性,達到身心合一。從硬筆書法和軟筆書法兼修,剛剛起步,我的字很醜、很拙,但是我堅信所有的堅持終將美好!我給自己制定了每週不少於3次的戶外活動,每次快走或者慢跑三十到四十分鐘,因為只有了健康的身體“1”為前提,後面所有的“和諧0”才有意義。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里,交好“閱讀”和“寫字”這兩個朋友,靜靜地做一個不敗給歲月的美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