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會哭會鬧的孩子有糖吃?

社會我明哥


會哭鬧的孩子有糖吃。也說,會哭鬧的孩子有奶吃,都是一個意思。

小孩子往往想得到一個東西而不得時,會用哭引起大人的注意。如果是正常需求大人會滿足,如果非正常需求,大人會拒絕,孩子會更加哭鬧,但是大人們往往看到孩子哭鬧,為了儘快制止而滿足他的要求。孩子當時的需求和心理都得到了安慰和滿足。

如果這種通過孩子哭鬧才去滿足其需求的行為,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便會在孩子心裡形成這樣一種印象:我只要哭鬧,就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或能做想做的事。

孩子非常聰明的。他能在大人的言行中得到這個信息,所以下一次就會採用同樣的方式。大人如不及時教育引導,會養成孩子的習慣性行為。

孩子小,並不懂得通過哭鬧行為獲得想要的東西是不好的行為。只是通過大人的妥協行為,認為這是一種可取的方式。

而大人常常看到孩子哭鬧,不是強行制止責罵,就是一味妥協滿足。沒有給出正確的引導,告訴孩子,如果想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應該怎麼做。所以孩子就遵從自己的內心需要去做。

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是正常的,也是孩子的權利。至於孩子的需求合不合理,是否符合孩子年齡所需,就需要大人用行動告訴孩子。這樣孩子才會逐漸明白,哪些東西能要,哪些不能要。逐漸會養成合理需求的性格,養成邊界意識。

“會哭鬧的孩子有糖吃”,慢慢被人們影射到人與人的相處中。成人也有這種情況,當自己的需求被人拒絕時,會以成人的方式去“哭鬧”,以獲得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他人為了顧及人際關係妥協的話,也會助紂為虐。

但是此種方式,雖然一時能得到滿足,孩子一定會被人教訓,吃苦頭。成人呢也終究會遭到他人的反感,從而敬而遠之。都是不可取的行為方式。

精靈故事,一起聊聊孩子的那些可愛的事。


精靈故事


會哭的孩子可不一定有糖吃,但會哭的孩子更容易引起關注是真的。

解析一下:

哭:情緒表達方式,通常代表傷心、不滿等負面情緒;

會哭的孩子,是心理相對健康的孩子,如果一個孩子不哭不鬧而又沒有其他方式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那麼他必然壓抑自己的情感、需求,這才是不健康的表現。

同理,在青春期沒叛逆表現的孩子,也是在壓抑自己的需求。

所以,會哭鬧的孩子更容易引起父母的關注,在周星馳的電影《大話西遊:降魔篇》裡面,羅志祥飾演的腎虛公子有很搞笑的一幕,旁邊撒花的老姬對他說到:“你要說啊,你不說我怎麼會知道?”其實就很完美地詮釋了這一點。

而至於孩子的哭鬧會引起什麼方式的關注,就不可一概而論了。

注:青春期的叛逆行為不一定是對抗父母。

給糖:關注孩子的方式,意在用其他方式平息孩子沒被滿足的需求,轉移注意力;

當有負面情緒的時候,轉移注意力是一個好方式,單從平復情緒的角度來說,比直接宣洩還要來得有效。

而一旦孩子一哭就給糖,後果就是孩子知道哭就有糖,哭鬧就能被滿足,能威脅對方、讓對方妥協。這反而成了不健康的行為表現。

經常用糖果、玩具來對付孩子哭鬧的家長,實際上是懶惰的家長,情緒是引導了,也省了麻煩,不過把情緒引導歪了。

還有一種是孩子一哭就威脅孩子,壓迫他。兩種方式是殊途同歸的:旨在壓抑孩子的真實需求,僅僅是為了孩子不哭。

孩子要教,父母要思考

孩子不是縮小版的成人,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往往是很直接的,把情緒表達出來是好事,但用不正確的方式就會帶來惡果;


所以我們要教孩子的,是怎麼樣正確表達他們的情緒,而不是教會他們控制情緒;

讓孩子不哭的方式有很多,但越是簡單直接的方式,越是有潛藏的惡果,而越是用快捷方式的家長,也只會教出使用快捷方式的孩子:

一哭就給糖,一哭就有糖,大家都在彼此效仿。

孩子本就是多變的,如果要教育好孩子,家長就需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們要追隨孩子成長的腳步,而不是讓孩子跟隨我們的腳步成長。


淅爸育兒記


大家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為什麼說會哭會鬧的孩子有糖吃,我認為這句話很有道理深有體會,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樣的,下面我用視頻與大家分享,謝謝大家觀看!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72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49fd5a3a256b4211a9ccbee7881639f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