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與君酌-諸子百家14-莊子《養生主》

莊子的《養生主》中有一句“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句話很有意思,因為這句話可以看出莊子並不反對惡,也不贊同善。這是與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有所區別的地方。而這點也是我認為莊子的觀點更有道理的地方。比如當今世界,純粹的善幾無生存之土壤,更不論各種“慈善”、“十字會”、“義演”、“捐贈”之類的深層出發點了。這些剛好相反的為名而善的社會風氣,著實令人可嘆!為惡無近刑,做了惡事卻不至於面對刑罰,這是很好地原則。世人大多以為做惡事是洪水猛獸,其實不然,人生在世,哪有人不做惡事的呢?只是大多數人所做之事,處善惡之間,略有偏向罷了。而這就是為惡無近刑的真意了。


佐與君酌-諸子百家14-莊子《養生主》


佛家講時時懺悔,各種殊勝。每讀此類之時,我便納悶,到底需要懺悔的是什麼呢?我並不認為做了惡事一定要懺悔。也並不認為所有傷害了別人需要道歉,當然,這分情況。在教育小孩時,我認為經常傷害他,沒收手機、pad、不許其看電視、訓斥其多吃飯...在與人打交道時,也並不能做到真正的風光霽月,全部真誠的。佛教的教義過於理想化而脫離現實,儒家的教義過於嚴格而不容於現實。唯莊子的“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大有道理。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生於平凡而死於孤獨。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有善有惡,無近名無近刑的吧!


佐與君酌-諸子百家14-莊子《養生主》


學習古典、先賢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成為某種人需要學習專業的知識。而學習古典文獻的努力卻難以使你的專業知識有任何的長進。但它卻可以改變你的思維方式,給你以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思考這個世界。這是其它的學科所無法完成的事,也是貫穿人之一生中的學問、精義所在。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莊子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這些都是在述說先賢諸子們對於人生生活的指導與奠基。道路雖不同,目標卻一致。其目的“不逾矩”、“順時而生、順時而死”豈不就是人生的終極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