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开始上学,28岁成剑桥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钥匙

一个月前,根据“那不斯勒四部曲”改编的《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开播。短短时间内,这部电视剧便在豆瓣上斩获9.5的高分,直超第一季0.2分。

17岁开始上学,28岁成剑桥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钥匙

然而,我今天想探讨的,并不是两位女主角莉拉和埃莱娜的友谊,而是她们共同爱过的人——尼诺,以及他的原生家庭。

01 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能行吗?

尼诺的父亲多纳托是一个铁路职工兼诗人。他给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一个字——渣。在第一季还没开始多久,多纳托便被发现和一个寡妇有了私情。

之后,他为了获得妻子的谅解,抛弃了寡妇,带着一家人搬了家。可是,父亲出轨、母亲和小三大打出手的画面还是给小尼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在他眼里,父亲就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伪君子,为此,他没少和多纳托保持距离。并且,他还和埃莱娜立下flag,说:“我会用一辈子,努力成为和我父亲不一样的人。

17岁开始上学,28岁成剑桥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钥匙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尼诺不仅没有摆脱父亲对他的影响,甚至还成了渣而不自知的人。

在第二季中,已经结婚的莉拉受到尼诺的诱惑,离开了自己的丈夫和富裕的生活。可在两人同居23天后,尼诺离开了。留下莉拉一个人面对那栋破败的房子,和怀孕的窘境。

但如果你看完了“那不勒斯四部曲”,你会发现,这还不是尼诺最渣的地方。

在尚未影视化的第三部中,埃莱娜结识了一个叫西尔维娅的女人。从她那儿,埃莱娜得知,孩子的父亲就是尼诺。

这一次,他依然没有尽一个父亲该尽的责任,而是激情一消退,便抽身离开了。此时的尼诺,完美践行了渣男的三不原则——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

然而,这还没完。

在这一部的结尾处,尼诺再一次出现在埃莱娜的生活里。此时的他,一改往日对父亲的厌恶。他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一个人会成熟,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的关系缓和了。我父亲就像所有人一样,他有缺点,也有他的优点。”

17岁开始上学,28岁成剑桥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钥匙

其实,尼诺之所以和父亲和解,并不是因为他看到了父亲身上的优点,而是现在的他已然是他父亲的翻版,所以他需要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为父亲开脱,也为自己开脱。

这种思维模式,心理学称之为“自我合理化”。它指的是:当一个人的动机未能实现,或者是在实行动机的过程中有矛盾心理时,会尽量搜集一些合乎自己内心需要的理由,给自己的作为一个合理的解释。目的是,用来掩饰自己的过失,以减免焦虑的痛苦和维护自尊免受伤害。

也难怪后来,尼诺能够心安理得地出轨埃莱娜。并且,在埃莱娜逼他在自己和妻子之间做出一个选择时,犹豫了、退却了。

其实从始至终,尼诺追求的就不是爱,而是通过自己的甜言蜜语来获取丰富的资源、钱财、权势、名利。这样的尼诺,比起他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

但我们无法否认的是,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尼诺”,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活成我们父母的翻版。哪怕,那是你曾经最讨厌的模样。

02 为什么我们努力挣扎,却还是活成了父母的样子?

这里我们还是以尼诺为例,来简单分析一下。

在《天生非此》这本书中,在英国被誉为“国民心理学家”的奥利弗·詹姆斯提到:

“人类自从出生起就一直努力迎合自己的养育者,期盼赢得他们的关爱并获得其他物质方面的满足。而对子女来说,想要获得父母的赞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完全复制他们的所作所为。

17岁开始上学,28岁成剑桥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钥匙

父母说什么,我们做什么;父母做什么,我们跟着做什么。这就是所谓的“言传”和“身教”。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父母“言传”和“身教”的内容完全不一样。

比如,他可能会告诉你“不要横穿马路”,但实际上他却是不遵守交通规则的惯犯。这时候,我们就会更倾向于模仿他的行为,而不是按他说的去做。

除此之外,父母还会通过第三种行为机制来影响孩子,那就是——身份认同。在这种行为机制下,孩子会为了取悦父母,或是避免他们的不快,而下意识地将父母的言行代入自身,并将其当作自己本身的一面。

所以,尼诺的变化,既是父亲身教,也是他对父亲产生身份认同的结果。

作为心理学界最经典的“白熊实验”反映出了一个困境,就是——你越不想要的东西,反而越会占据你的思想。你越是试图赶走的念头,可能会以更强烈的方式回到你的脑海中。

毫无疑问,尼诺就是这样的,他一方面无法摆脱原生家庭在自己身上的“投射”,另一方面又不停地暗示自己“不要成为父亲那样的人”,所以到最后,越是讨厌父亲的他,也渐渐成为了父亲的翻版。

17岁开始上学,28岁成剑桥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钥匙

那么问题来了,原生家庭真的是摆脱不了的魔咒吗?

下面我要说的这位大山出来的女博士,会用她的亲身经历告诉你——不是的。

03 17岁前不上学,28岁变身剑桥博士,32岁出版的处女作“惊呆”比尔·盖茨。

她,就是畅销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


17岁开始上学,28岁成剑桥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钥匙

和尼诺一样,塔拉也有一个十分想要逃离的原生家庭:

在她家,除了她以外,还有6个孩子。排行老7的她,和她前面的3个哥哥姐姐一样,一出生就没有出生证明。原因是,他们的父亲排斥政府,不愿意去和政府人员打交道。

但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这位父亲有一种复杂的、顽固刻板的人格体系(也被称之为“权威主义人格”),所以塔拉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极其严厉、偏执的。

比如,无论是生孩子、生病还是严重外伤,都不允许去医院;到了适学年龄,也不允许去学校,(因为学校会给孩子洗脑);还有女性的穿着也是,在塔拉父亲看来,只要露出脚踝以上任何部位的,都是不检点、轻佻的异教徒……

在这种抚养方式下,如果塔拉他们的表现是听话的,不一定会得到关心和奖赏,但如果他们偏离了父亲所设定的剧本,那一定会被惩罚。

所以,在塔拉家,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了对规矩盲目地顺从。其中,也包括塔拉的母亲。

17岁开始上学,28岁成剑桥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钥匙

可正如《原生家庭》一书里提到的,“如果这些规矩是合情合理的,就可以为一个孩子的健康发展提供伦理道德的框架。但是,在有毒的家庭中,这些规矩的基础是扭曲的家庭角色以及对于现实的歪曲看法,盲目地遵从这些规矩,只能导致孩子毁坏性的、自暴自弃的行为。

塔拉的二哥肖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在书中,塔拉也曾赞扬过肖恩对抗父亲时的反抗精神,但是在很多方面,肖恩都和父亲如出一辙。

比如有一次,肖恩指示塔拉给他拿水。塔拉不愿意,就直接把整杯水倒在了他的头上。结果,肖恩想也没想地就一把抓住塔拉的头发,将她拖进了卫生间,对她实施暴力。

这是塔拉记录的第一次家暴,但不是最后一次。

17岁开始上学,28岁成剑桥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钥匙

几年后,塔拉收到了一封来自姐姐奥黛丽的信。信里说,她和塔拉一样,也曾遭受过肖恩的暴力。她希望,塔拉可以站在她这一边,和肖恩在父母面前当面对质。

感同身受的塔拉接受了姐姐的邀请,却在当面对质的那天遭到了“背叛”。这份背叛,既来自于姐姐,也来自于母亲。姐姐是受到了肖恩的暴力威胁,而母亲,是什么都知道,却假装什么也不知道。到最后,孤军奋战的塔拉不仅没有让父亲站在自己这边,还在父亲的“通风报信”后,遭到了肖恩的小刀威胁。

肖恩将一把带血的刀递给了塔拉,对她说:“小妹,如果你是聪明人,还是用这个自我了断吧。这样更好,否则我下手比这个狠多了。”

肖恩的威胁立刻遭到了塔拉母亲的制止,但这场闹剧最后却以塔拉的退让落幕。后来塔拉得知,刀上的血来自于肖恩家的一只德国牧羊犬。母亲想要让塔拉相信,肖恩杀狗和她没有关系,但此时的塔拉已经不会再盲目顺从了。

17岁开始上学,28岁成剑桥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钥匙

这让我想到阿德勒说过的:“有的时候我们人是有选择的,当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不愿意出来,其实也是一种选择。如果你要出来的话,需要一些勇气,你可以选择另一种方式去过你自己的人生。

毫无疑问,塔拉选择的,是后者。但她也因此被家人疏远,甚至是背上“被魔鬼控制”的标签。

这是因为,“中毒的家庭”既不允许打破平衡的声音出现,更不允许有人在出现问题之后还去解决它,所以,当塔拉想要凭一己之力去对抗时,只能是以卵击石。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塔拉最后就是挣脱了原生家庭的束缚,将一手烂牌打出了王炸。

04 分析:塔拉是如何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活出自我的?里面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关于这个问题,塔拉归功于:教育

但在这里,我想再拆分的细一些。

当塔拉因为揭发肖恩家暴的事和家里闹翻后,她的母亲劝过她,甚至还为了“大事化了,小事化无”,谎称肖恩根本就没有拿刀。母亲的否认和包庇,让塔拉一度也开始自我怀疑。但是她有日记,日记上的白纸黑字记录下了那些被家暴的事实。

为了捍卫真相,塔拉迫切需要证据,于是,她联系了肖恩之前的女友。从她那儿,她相信自己的记忆是可靠的。

接着,塔拉开始大量阅读休谟、卢梭等人的作品,并从中学习前人在处理家庭问题上的智慧。

最后,是在父母再一次要求她屈服时,勇敢说“不”。

17岁开始上学,28岁成剑桥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钥匙

为什么塔拉能说“不”?

原因有两个。

首先,是那几年接受的教育,给了她强有力的底气。这时的她,已经不再是之前那个父母说什么,她就全盘接受的小姑娘了。她有自己的思想,也知道即便是父母说的话,也不全是对的。

所以,她不会轻易让步,也不会轻易将自己思想的掌控权交给父母。她明白,除了她自己之外,没有人可以定义她。

其次,就是遭受暴力后,诚实记录的日记给了塔拉力量。塔拉说,她的一生都活在别人的讲述中,他们的声音铿锵有力,专制而绝对。但现在她知道,自己的声音也可以与他们一样有力。

17岁开始上学,28岁成剑桥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钥匙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们也想和塔拉一样,走出原生家庭的束缚,应该怎么做?

这里我提炼了四个点:

第一,是要有“Yes,and”思维。

也就是说,要先接纳,再做出改变。

接纳什么呢?

1.要看到原生家庭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要明白,自己之所以成为现在的自己,是为什么?

2.在找到原因后,告诉自己:虽然父母的某些抚养方式对我们造成了伤害,但其实,他们自己同样也是原生家庭的受害者。

比如他们对待对我们的态度,还有情绪的处理方式,其实都可能是他们童年里的一种强迫性重复。所以,与其怪罪他们,不如改变自己。

就像《原生家庭》里说的:“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并打破循环时,也为你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以及以后的子子孙孙送上了一份无比珍贵的礼物。你是在塑造未来。

17岁开始上学,28岁成剑桥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钥匙

至于我们要改变什么,首当其冲的便是自己对孩子的抚养方式。有句话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原生家庭带来的苦果我们自己不喜欢,那为何还要将同样的苦果再喂给自己的孩子尝呢?

其次便是我接下来要说的第二点:要创造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允许自己多看、多听、多想。

就像塔拉,在走出山谷、去到学校后,就一直大量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她固有的认知几经颠覆。但塔拉并未拒绝改变,她从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思想,也跳出了父亲给她灌输的错误认知。

第三,如果你担心自己会被其他人的声音影响,那就用文字诚实地记录下你的声音。是的没错,就是记日记。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前面讲尼诺时提到的“自我合理化”,就会发现:很多时候,你记下的文字比你自己的记忆更可靠。

第四,如果哪一天,你发现“继续忠于家庭”和“做自己”只能2选1时,想想奥黛丽和塔拉。她们一个选择了家庭,丢掉了自己,另一个虽然看似成为了孤家寡人,却赢得了自己的崭新人生。

17岁开始上学,28岁成剑桥博士,她身上有打破原生家庭魔咒的钥匙


最后,我想问问你,你的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如果哪一天,你只能在“继续忠于家庭”和“做自己”间2选1时,你会怎么选?为什么?欢迎在下方留言处写下你的答案。我们下本书再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