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歲的李清照名動汴梁,只因為這一首酒後之作,最後流傳千古

古人對女子的要求非常的嚴格,女性好似生來就是男性的附庸品,只要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再學點女紅,到了年紀就嫁出去,再生個兒子,這就是古代女子的一生。即便是大家閨秀,會琴棋書畫,也只能夠“養在深閨人未識”,熱衷於追求自己的人生,且放飛自我的女性,在古代還真是難見。但在我國的歷史上,還真有這樣一位走在時代前沿的女性,不僅放飛自我,還喜歡喝酒,一喝就要喝醉,除了喝酒,她還有一個愛好,就是賭博。說到這,不少人應該能夠猜出來說的是誰,她就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

十六歲的李清照名動汴梁,只因為這一首酒後之作,最後流傳千古

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是北宋文學家,生平愛好是藏書,還是大才子蘇軾的門生,四捨五入,李清照也算是蘇軾的弟子了。這樣一個出身在書香門第的女子,應該走的路線應該是大家閨秀,跟歷史上那些大家閨秀沒什麼不同才是,可是李清照偏不。人家說女孩子不應該到處拋頭露面出風頭,喝酒是萬萬不行的,她偏偏反著來,呼朋喚友結伴喝酒。不知道是不是對這個女兒太寵愛,或是李格非也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總之,李清照竟也沒有受到什麼反對。

十六歲的李清照名動汴梁,只因為這一首酒後之作,最後流傳千古

某一天,李清照又出去跟朋友喝酒,既然喝酒,就要喝到盡興,小酌幾杯之後,不知不覺就到了黃昏,而李清照也有點醉了。這天也算是快樂的一天,不過到點了,應該回家了,她就搖搖晃晃地起身,往家裡走去。走著走著,她突然發現這不是回家的路,果然,貪杯不是一件好事,不過人生只要能夠盡興就好了,即便是誤入藕花深處,又何嘗不是一個特殊的經歷了。趁著酒意,看著藕花中被她的到來驚嚇飛起的鷗鷺,她哈哈大笑,回家後便做了一首小詞。

十六歲的李清照名動汴梁,只因為這一首酒後之作,最後流傳千古

這首詞就是那首流傳千古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那時候的李清照,還沒有出嫁,儼然是調皮的少女,做著種種“出格”的事情。就因為這一首酒後之作,李清照的名聲一下子在汴梁傳開了,起先人們還懷疑,這是大詞人蘇軾的作品,不過這言語中撲面而來的女性氣息,又讓人產生懷疑。直到有人說,這是李格非家閨女寫的,這下子,李清照這個名字名動汴梁。

十六歲的李清照名動汴梁,只因為這一首酒後之作,最後流傳千古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第一句便指明,這是過去的一天,所以這首詞是回憶之作,郊野溪邊的一個小亭子裡,傍晚日暮西山的時候。這件事情必定給她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用了一個“常”字,她必定常常回憶那一天的事情。而第二句,是她喝酒喝得醉醺醺,已經不記得回家的路了,“沉醉”,即是沉醉在美景之中,也是喝了很多的酒。

十六歲的李清照名動汴梁,只因為這一首酒後之作,最後流傳千古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遊玩盡興之後,才慢悠悠地划著船回家,沒想到因為醉了,天色也愈發暗淡,便將小船劃入了荷花深處。忘情于山光水色,也在酒的助興之下,說是“興盡”,可在讀者看來,要是天還沒有暗下來,恐怕她還能玩上一陣。可當務之急,還是要回家,可是小船被卡住了,詞人想必也有些著急,還要一絲的慌亂,要怎麼樣才能夠劃出這片藕花,怎麼樣才能夠回家去呢?

十六歲的李清照名動汴梁,只因為這一首酒後之作,最後流傳千古

“爭渡,爭渡”,將她焦灼的心情描繪了出來,“驚起一灘鷗鷺”,嘩啦啦的聲音傳來,藕花中休憩的鷗鷺被她慌亂的動作驚飛。詞到了這裡,便戛然而止,水中被驚起的飛鳥,或許也將她嚇了一跳,酒意被驅散了不少,但腦中還有些迷糊,臉頰也有些紅。或許是想起白日的歡笑,而自己目前的醜態,忍不住笑出了聲音,心情似乎更愉快了。一個女子,能夠打破常規,過得自在而逍遙,不得不說,真是令人羨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