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幾十萬軍隊和少數民族幾萬,該如何排兵佈陣?

歷史的泡泡糖


古代,除了王朝興盛時候,漢族大多數都是處於守勢,排兵佈陣當然有相應的對策。

先說攻勢比較典型的幾個朝代,秦始皇秦朝,那會兒馬蹬沒有發明,草原民族騎兵也就是騎在馬上的步兵,他們優勢就是騎射,但是由於沒有馬蹬所以,騎兵衝擊的優勢不明顯,容易掉下來,而秦朝在秦始皇的強力支持下,蒙恬摔30萬軍隊北擊匈奴,至於30萬秦軍是什麼軍種,史料並未詳細記載,而戰國時代胡服騎射最成功的應是趙國,但是趙國已滅,而秦軍與趙國作戰中以步兵為主力,以此推斷,蒙恬率領的應是步兵為主。

從史料記載來看,秦軍武器比較先進,有職業的強弩兵種,這好比現代的炮兵與機槍兵,是遠程打擊的最強兵種,而有戰國策》中記載:“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砂子、少府、時力’(弩名),距來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這樣的勁弩,單靠人的臂力是根本拉不開的,只有採用“蹶張”才能奏效。據考古學家王學理先生估計,威力最強大的弩弓的射程當大於六百步(合今831.6米),張力也當超過十二石(合今738斤)。《中國全史》中也提到“(戰國)大弩射程竟達900米”!

秦最先滅的國家就是韓國,秦軍也有徵用被俘工匠傳統,所以韓國強弩理由當然會裝備秦軍,強弩之外有手持弩機,據記載,手持弩機射程大概二百米左右,弩機兵,秦軍還有戈兵,戈長一丈,另外弩機兵身配有劍。

說完裝備,開始說佈陣,秦軍主動攻擊匈奴腹地,匈奴遁走,秦軍就地紮營,緩緩搜索前進,由於秦軍在匈奴腹地水草肥美地方停留,使匈奴牛羊無法正常放牧所以匈奴會集結兵力進行決戰。那麼戰爭開始!

匈奴集結八到十萬騎兵,開始準備衝鋒。而秦軍就地結成戰陣,強弩在後,弩機次之,戈兵在前,匈奴騎兵一般會在據敵一千米左右進行集結然後騎馬行至五百米左右開始加速衝鋒邊衝鋒邊射箭,靠馬的衝擊衝開敵陣,然後居高臨下用彎刀砍向敵人。騎兵一旦衝入敵方陣營,那就回出現屠殺。匈奴單與已經利用這個陣法勝利了無數次,可是這次卻遇到了從未有過的狀況。

匈奴騎兵集結完畢,開始前行,還沒有開始指令加速衝擊射箭的時候,無數巨大的弩箭從天而降。強大的衝擊力甚至直接把馬射穿,而匈奴騎兵離秦軍距離尚遠,騎兵的箭根本射不到秦軍陣中,於是下令加速衝鋒,剩下的騎兵開始加速,剛要到騎兵弓箭射程內,還沒到之際又一股弩箭雨射來,這次弩箭精確度比較幹,直接射到騎兵身體,剩餘騎兵繼續衝鋒,由於前兩陣弩箭雨洗刷,剩下的匈奴騎兵已經心驚膽戰傷痕累累,終於衝到秦軍陣前,一根根長戈鉤向馬腿,大部分騎兵落地,還沒爬起來,就被利劍刺死!匈奴慘敗北遁!


飛呀飛呀2020


左右戰爭的勝敗的因素很多,戰場的態勢也是瞬息萬變的,“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要獲得戰爭的勝利,不是靠排兵佈陣和人數多寡決定。

要想獲得戰爭的勝利,需知己知彼,謀劃在前,行動在後,方能不殆。

而問者所言的:“幾萬少數民族打的幾十萬中原軍隊到處跑

文刀木公


題主對中原和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有誤解。

在古代,中原政權遠征少數民族時,的確總是舉大軍出征。人數上,往往是少數民族兵力的數倍,乃至數十倍兵力。

例如,明朝藍玉遠征漠北,帶兵15萬人,取得俘敵數萬人的戰績。這還是前線部隊,不算後勤保障、運送糧草的那幫人。


1410年,朱棣首次親征北伐,帶兵50萬人!最終,擊潰5萬蒙古鐵騎。

之所以帶這麼多人,主要是因為草原太大了,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中原一出兵,他們就藏到草原深處了。中原政權必須派出大軍分兵搜捕敵軍!一次出征,要奔著兩三千公里的路程走,沿途還要保證糧草供應不能斷。

兵力少了,真不夠用。

舉個例子,遊牧民族5萬,由於都是騎兵,可以一起機動轉移。而中原出兵20萬,要分三路搜尋敵軍,(中軍10萬,邊路各5萬)。邊路遇到敵軍,以牽制為主,等候主力增援。

一旦邊路出現輕敵冒進,被敵軍咬住,就有可能被切斷糧草供應。遊牧民族都是騎兵,集中起來很容易找到你的薄弱環節。然後,跟你搞襲擾和消耗戰,你基本沒有勝算。這一敗,就是全軍覆沒。


例如,明將丘福率十萬大軍征討韃靼,就是由於輕敵,孤軍深入,中了敵人的埋伏。最終,全軍覆沒。

所以,必須大軍平推,確保萬無一失。像明初那樣,中原士兵戰鬥力遠勝蒙古的時代,很少。那時候,只要找到蒙古軍隊,就能打勝。明軍見到蒙古軍隊,衝上去就砍,沒啥陣形可說。

明初時,蒙古也被打怕了,也是見了明軍就跑。他們的戰術,一是拖,拖到明軍糧草耗盡撤退的時候,再出來打。二是,找冒進深入的明軍,切斷糧草運輸,餓暈了再打。

不過,大多時期,都是遊牧民族佔優勢。中原政權都需要依靠城寨,搞平推戰術,圍死遊牧民族軍隊。蒙古騎兵,就是見人就砍,能不攻城就不攻城,最多就是“圍點打援”。

(文|勇戰王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