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留給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正式迴歸祖國懷抱。因《馬關條約》而被迫割讓給日本長達50年的屈辱歷史終於結束。

然而,隨著1946年第二次國共內戰(解放戰爭)的爆發以及三年後國民黨政權敗逃到臺灣,兩岸分治至今。“臺灣問題”何時能得到解決,成為廣大海內外愛國人士關心的問題。而當年在悽風苦雨,風雨飄搖的時局中倉皇敗逃的國民黨政權,又為什麼能夠抓住臺灣這一根最後的“救命的稻草”呢?

1949,留給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1949年,國軍在吳淞上船撤往臺灣

有人說,是因為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對新中國的經濟封鎖,是“美援”幫助國民黨政權站穩腳跟;也有人說,是因為“金門戰役”國軍的勝利,海空軍的軍事優勢讓國民黨政權在臺灣獲得喘息之機;也有人說,是因為朝鮮戰爭的爆發,金日成的“半路殺出”讓解放臺灣的步伐不得不暫緩。古語有云:得民心者的天下。筆者認為,讓國民黨最後抓住的那一根“救命稻草”是國民黨政權在臺灣實施的“土地改革”(臺灣土地改革)。因為土改的成功,緩和了當時尖銳的階級矛盾,提高了臺灣社會的消費能力,為下一步臺灣的經濟騰飛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臺灣本省人的利益得到維護,緩和了自“二二八事件”以來所造成的尖銳的省籍矛盾。更讓國民黨的“黨國體制”得到喘息之機,逐步在臺灣建立起穩固的統治根基。

那麼,臺版“土改”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要從推動土改的理論基礎開始說起。

眾所周知,國民黨的創始人是“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孫中山所提出的“三民主義”理論體系中,關於民生

部分,主要有五點構想:1.平均地權 2.節制資本 3.振興實業 4.利用外資 5.普及教育。在關於平均地權的章節中,孫中山有如下的論述:在城市裡,以地價稅形式將地租收歸國庫,以此來達到抑制貧富差距,增加國家財政...以立法之形式確定土地所有,確立土地所有權,國家向土地所有者徵稅。而在農村地區,則是通過1.“授田”對於無地或者少地佃農,國家當給以土地資其耕作;2.“貸田”即組織內地人口遷往人口較為稀少的邊疆地區,並”土地由國家收買,建成農莊,長期貸諸農民“等。對於未來的土地改革做了大致的構思和規劃。

1949,留給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20世紀兩本偉大的著作

在1927年北伐戰爭前後,為了實現孫中山的夙願,國民黨曾經出臺《最近政綱》《佃農保護法》等土改相關的綱領文件,規定“減輕佃農田租百分之二十五”,來減輕農民負擔,並尋求農民支援。只可惜“二五減租”在歷史上只是過眼雲煙,戰亂頻仍的時局,來自國民黨內部和地主階級的強烈反對,讓土改終究只停留在紙面上。(關於“二五減租”的具體可參考楊天石教授的相關論文)

等國民黨敗退到臺灣之後,黨內的精英分子開始總結國民黨在大陸失敗的原因,在這其中“土地改革”的破產被認為是失敗的主要原因。例如陳誠在《臺灣的土地改革》一書中,對於在臺灣實施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有如下論述:允許佃農和長工在地主的剝削之下呻吟,這不僅是個土地和經濟問題,而且是個社會和政治問題,這個問題如不及時解決,必然會影響到局勢的穩定甚至國家的安全...

1949,留給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時任“臺灣省主席”,也是臺灣土改的主導者陳誠

由於認識到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時任臺灣省主席的陳誠的主導下,國民黨政府於1949年實行三七五減租,於1951年實行公地放領,於1953年實行耕者有其田等一些列土改政策。關於臺灣土改的內容,維基百科上有相當詳實的描述,故本文只做簡要描述。

1.“三七五減租”:從1949年起,佃農的地租由50%將為37.5%。

2.“公地放領”:接收日本人資產(土地,工廠等),由政府主導向無田或者少田的農民出售已經收回的公地。

3.“耕者有其田”,限制地主耕地數量(上限為水田3公頃or旱田6公頃),其餘的必須出售給政府,並獲得政府補償(補償的方式有:實物公債or鹽,紙,農林,工礦等四大國營公司的股份)被徵收的耕地由政府用徵收補償方法交佃農承租耕種。

4.與美國合作,建立所謂“中美農村重建聯合委員會”,進行一系列農村建設活動。

1949,留給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國民黨黨媒《中央日報》所報道的臺灣土改

1949,留給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有關土改內容的國民黨政府宣傳畫

臺灣土地改革在實施後不久就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農民獲得土地開始支持國民黨政府,地主雖然有些不滿(因為收地租是躺著掙錢,而投身工商業之後必須努力經營才有收穫)但也能參與到後來的工業化進程;而成功的土改也順利讓國民黨度過難關,在臺灣站穩了腳步。關於臺灣土改成功的原因,筆者總結出四點:

1.在謝雪紅,蔡孝乾等人相繼失敗或叛變之後,臺灣來自於革命勢力的地下滲透相對較少

2.日據時期日本在臺灣建立了相對完善的土地檔案

3.“二二八事件”之後,國民黨軍隊大肆捕殺臺灣本省精英,造成白色恐怖

4.對於地主採取的土地徵收方式相對比較“懷柔”,以股票或者債券交換,讓地主可以身份轉換成“資本家”,避免了地主階級的激烈反抗。

1949,留給國民黨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臺灣土地改革紀要》上關於臺灣土改的相關數據

關於臺灣戰後土改的內容還有很多,然筆者水平有限,而且有些疲倦,今天就到此為止。希望讀者多多指正,謝謝。

鞠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