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中國面臨的“石油地緣政治”格局


未來中國面臨的“石油地緣政治”格局


未來中國面臨的“石油地緣政治”格局

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衝擊全世界。雖然抗擊疫情和拯救經濟是國際社會的兩大共同主題,但疫情在更廣泛的領域裡給世界帶來了結構性變化——在全球供應鏈、地緣政治、文化與意識形態、民族與種族等領域,都呈現出暗流洶湧、分歧加大的趨勢。

對地緣政治、突發事件和經濟波動都十分敏感的國際石油市場,就是這樣一個受疫情影響的重要領域。

近期國際石油市場的主要關注點是:主要產油國達成每天減產970萬桶的協議後,國際油價能否不再持續下滑?從近幾天的石油市場表現來看,減產幾乎沒什麼作用。由於最終減產數量遠少於市場預期的1200萬至1500萬桶,國際油價持續下跌。4月16日晚,美國原油價格再度跌破20美元/桶,布倫特原油跌破28美元/桶。現在,減產無效已經成了全球市場的一致共識。正如高盛分析師的評價:“減得太晚,減得太少!”以安邦諮詢(ANBOUND)此前的估計,在當前形勢下,全球石油減產至少每天2000萬桶起步,減產要到3000萬桶才可能有效。

國際市場對OPEC+的減產並不買賬,首先是供需形勢變化。疫情使全球的石油需求大減,減產託市難以發揮效果。從當前疫情形勢看,由於疫情影響將會持續,市場估計石油需求在今年秋天前都難以大幅回升。其次,各主要產油國在減產問題上並不統一,存在明顯分歧。尤其是世界最大產油國美國沒有強制減產,美國能源部長布魯耶特表示,至今年底,美國石油日產量將減少近200萬桶,但這個減幅實際上已是美國石油產業此刻已有的減幅。

疫情之下的國際油價低迷,背後還有各個國家的博弈,有代表性的是沙特、俄羅斯與美國三方。據中石化前董事長傅成玉分析,沙特和俄羅斯都不能承受長期低油價,他們都清楚當前疫情是影響油價的決定因素,卻要做出盡最大誠意的姿態來維持油價。沙特和俄羅斯既有經濟訴求,也有自己的政治考慮。在經濟上是應對美國的頁岩油,在政治目標上各有所求——沙特希望得到美國對沙特王室的保護並保護小薩勒曼順利接班;俄羅斯則希望以此與美國在委內瑞拉和北溪二號管道制裁上來交換利益。美國總統特朗普則希望俄羅斯和沙特承諾實現有史以來最大的減產協議以保護美國的就業,挽救美國的頁岩油公司。

疫情衝擊之下的這一出“三國殺”,勾勒出當前國際石油市場的基本格局。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之一,需要面對國際石油市場的最新變化。由於這一輪石油市場的變化與地緣政治因素有密切關係,我們可以稱之為“石油地緣政治”。

面對新的“石油地緣政治”形勢,中國應該如何適應新的石油市場形勢?未來中國的能源安全戰略需要如何佈局或調整?這對中國已經不是未雨綢繆的問題,而是迫在眉睫需要確定中國的能源安全基本思路和應對策略。從大的方面來看,可能有如下一些重點需要關注:

第一,提升中國對油氣資源的“掌控”能力,以及保障國際能源運輸通道安全的能力。未來,中國可能在很長時期內都是世界的能源消耗大國和最大的油氣資源淨進口國。這意味著,中國要在全球框架之下來滿足中國的能源安全。這時候,保持對油氣資源的“控制”——投資、開採、運輸能力,就變得非常重要。必須要意識到,目前只有美國對全球油氣資源運輸有支配性的控制能力。對此,中國要實現的目標簡單說就是:“有資源、採得出、運得回”。

第二,強化中國在油氣資源儲備方面的能力。建立中國自己的油氣資源儲備,是保證短期能源安全的重要策略。中國需要快速強化對油氣資源的儲備能力,包括戰略儲備、商業儲備其他儲備形式,儘快形成類似於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既能保障國家在一定時間內的油氣安全,又有一定的市場調節能力。

第三,中國要以提高能源自給率作為長期目標。全球化之下的能源安全,已經不同於逆全球化之下的能源安全。最終,只有提高能源自給率,才能從根本上確保中國的能源安全。傅成玉曾建議,中國一定要下決心用10年左右時間達到能源基本自給——即70%以上的能源靠我們自己解決。增量的絕大部分將會來自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這對未來的中國具有十分重大的戰略意義。

最終分析結論(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未來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要在完全不同的逆全球化背景之下展開。面對複雜的“石油地緣政治”形勢,中國需要在能源資源供給、儲備以及需求管理方面及時進行謀劃和調整,才能保障未來中國的能源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