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美國出現牛奶過剩的情況,由於數十萬加侖牛奶倒入下水道,當天還上了微博熱搜第一。很多網友紛紛好奇,究竟是怎麼回事?按照美國廣播公司的報道來看,是因為出現了牛奶過剩的情況,為餐廳提供牛奶的學校關閉,商店限制每戶家庭牛奶購買量,不少家庭之前就囤積了大量的牛奶,市場對於牛奶的需求並不高,這才出現了倒牛奶的情況。
對於這一現象不少網友表示,之前在歷史課本中看到過似曾相識的畫面,“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分給窮人”。現在看來,這一現象真的實現了?不可否認教科書中確實提到過這樣一種現象,不過那是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才出現的倒牛奶事件,這一次事實和我們所想的或許並不一樣。
不少牧場主表示,白白倒牛奶的情況,他們也是第一次遇到。而這種現象近期在奶農中也十分常見,現實情況讓他們不得不這麼做。原因上面我們也提到了,學校、餐廳等眾多原本需要牛奶的訂單都大幅縮減,這些也是因為疫情持續導致的。不少商店被迫停業,自然也就不需要牛奶了。
而奶農根本就無法繼續用瓶子來裝牛奶了,因為根本沒有地方盛放這麼多賣不掉的牛奶。對此威斯康星州農業、貿易和消費者保護部在州長的帶領下,正在敦促美國農業部介入,給乳品行業提供一定的支持。雖然這一現象令人難以置信,不過確實在美國發生了。
1929年那時候美國農業因為生產過剩出現了“衰退”的情況,經濟蕭條對於美國農業帶來了巨大沖擊。有數據顯示,1929年美國生產了110.52億美國加侖牛奶,在市場完全處於供大於求的局面。那時候很多人好奇,為什麼資本家寧願將牛奶倒掉,也不願意低價賣給窮人?
這一次歷史重演也讓我們找到了原因,首先我們要明白“資本家”為什麼要倒牛奶。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那時候,美國在乳製品行業的產量已經達到一定水平。高產量的牛奶在經濟蕭條的背景下,乳製品行業嚴重過剩的問題也“暴露”出來。
按照市場供求來看,當需求固定的情況下,商品供給變多會降低產品價格。簡單點來說,美國人對於牛奶需求沒有發生改變的前提下,牛奶庫存越多,價格就會越低,嚴重過剩的牛奶產量會直接拉低牛奶的價格。
隨著牛奶價格不斷降低,牛奶已經沒有了交易的價值,因為收益已經和成本差不多了。要知道在市場完成一筆交易需要考慮眾多的因素,包括生產成本、運輸成本以及時間成本,這些都要算在交易費用中。但是牛奶已經生產出來了,加上不易儲存的特質,如果賣不出去的話就會壞掉。
而奶農需要考慮到眾多的交易費用,市場價格過低時,奶農是不願意出售的,這也就出現了倒牛奶的事件。誰也不想白白浪費這麼多的牛奶,但是奶農也沒有選擇。因為只有這麼做才能保證未來美國人餐桌上有著充足的牛奶、奶酪和黃油。
這也導致很多人好奇,既然牛奶賣不出去,為什麼不能低價賣給“窮人”呢?對於這一點其實奶農也無能為力,要知道美國商店是不允許大規模採購牛奶的,這也是為了防止人員聚集的情況,採取了限購的措施。對於奶農來說,自然是想將牛奶賣出去的。
即便是低價賣給窮人,也比倒掉要划算。不過他們並沒有這個渠道,一方面是限購的原因,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是沒有辦法大規模購買的。其次不少窮人的住所比較偏遠,奶農的運輸成本太高。即便窮人對牛奶有需求,有著種種限制在其中,也很難實現。
對此有人表示,既然倒掉浪費,又賣不出去這麼多牛奶,減產不就完美解決了嗎?然而事實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奶農之所以選擇繼續讓奶牛產奶,沒有縮減產量,除了對資金方面的擔憂之外,還有很現實的一個問題。
雖然可以通過減少奶牛產奶的數量,或者殺掉部分奶牛實現減產,但是這樣就意味著牛奶的總產量會降低。之後市場可能會因此出現供應短缺的情況,對於疫情接下來會如何發展,奶農是看不清的。市場需求也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變化,他們害怕幾個月之後,市場需求突然上升,那時候如果跟不上供應,虧損就更加嚴重了。
這其實也是倒牛奶背後的真正邏輯,雖然白白倒掉牛奶令人心疼,但是隻要疫情不持續太久,這一方案對於美國來說,反而是最為穩妥的。並不像外界所說的由於“萬惡”的資本主義,寧願倒掉牛奶,也不低價賣給窮人。
當然除了奶農之外,加工廠面臨的局面同樣艱難。不同乳品加工廠生產的商品是各不相同的,有些是從事液體產品的加工,有些是製作黃油、奶酪等,一般也是面向大消費品公司或者零售商。在需求大幅減弱的背景下,這些加工廠的“生意”也十分冷清。
按照全國牛奶生產者聯合會和國際乳製品協會的估計,美國牛奶供給比需求至少高出10%。現在已經申請農業部介入,通過財務政策鼓勵奶農至少在6個月內做出相應減產,與此同時還會讓農業部提供補貼,幫助奶農負擔至少3個月的牛奶廢棄成本。
除此之外也呼籲美國政府採購乳製品捐給食物銀行,這樣不僅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幫助,還可以避免需求進一步縮水的情況出現。這一系列措施如果能夠落實到位的話,倒牛奶的現象或許就能有所緩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