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考研的“冷與熱”

如何看待考研的“冷與熱”

漫畫/陳彬

受各種因素影響,近年來考研市場越來越火爆,人數在逐年遞增,分數線也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本以為今年受疫情影響,坊間又有研究生擴招的消息,分數線應該會有所降低,不料卻比去年還要高出5分。考生們不禁感嘆,考研之路真是越來越難走了,你以為自己已經夠努力了,其實比你努力的人大有人在。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不僅是看個人的努力,而且還要看你努力的“火候”夠不夠。

在學生所報考的所有學科專業中,這種火爆現象是不均衡的。有的專業可謂“門庭若市”,即便是考過了線,也面臨著複試中殘酷的“淘汰賽”,過線的考生一半兒被刷下並不只是傳說,只有那些名列前茅者才有一定的勝算。而在另外一些專業那裡,卻可用“門可羅雀”來形容,報考的人數本來就不多,過線者更是寥寥,大多數時候還得靠熱門專業的調劑來“救濟”。

拿法學學科來說,民商法專業的考生多、考分高,刑法次之,再往下是訴訟法、憲法、行政法、國際法,到最後才輪得上法理、法史這些基礎專業。每年的研究生招生過程就是冰火兩重天,民商法是老師挑學生,法理、法史的老師是姜太公釣魚,坐等願者上鉤。當然,最後進入這些基礎專業學習的學生,大多穩重、踏實、本分、不張揚、不好高騖遠,倒也頗符合專業的“性格”。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冷熱不均的情況,大概和學生考研的出發點有關。一般來說,考生更傾向於報考那些實用性強、就業前景更好的專業,因此理工科比文科更有吸引力,文科中社會科學又比純人文學科容易成為首選。而在所有學科中,應用型專業又比純理論性、基礎性專業有魅力,這一點倒是和大學裡的“學科生態”挺吻合。

或者可以說,大學本身也是這麼“勢利”的——應用型學科更容易為學校爭取到各種項目和經費,更容易拿到各種獎項,人文社科則沒那麼容易“變現”。學生在選擇上自然會考慮這些因素,未來的就業前景自然也是考研時的考量因素,於是學生在某些專業領域“扎堆兒”,而另一些冷門專業乏人問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過,社會的發展固然離不開科學技術,離不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對實驗室、儀器設備這些看得見的“硬件”的投入,但社會的進步,也有賴於合理制度的設計與人文精神的養成,這些“軟實力”有時更能代表一個社會的“真實力”。一所大學,只有文理科均衡發展,才能為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才。

一個健全完善的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即便是在生活生產方式簡單的古代,也有相應的士、農、工、商等職業分途,更何況在複雜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專業化、精細化的分工,早已使人與人之間形成了錯綜交叉的關係網絡。正像我們當下的生活,疫情緩解之後,各行各業都在忙著復工復產,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上游的原材料供應,也離不開下游流通領域中的銷售消費,缺少任何一個環節,復工復產都是不可能的。

在疫情防控過程中,既需要醫務人員在抗疫一線奮戰,也需要其他行業各方面人員恰到好處的配合,這樣才能維持社會的正常運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既有多樣化的一面,又有專業化的一面。此次抗疫總體戰中,一些民營企業在防疫物資的運輸、發放和雷神山醫院建設、方艙醫院改建等工作中表現出來的專業水準,令人刮目相看。

由此可見,即便是從社會的需求來看,大學也不能只重點發展實用性強的學科,學生也不應“勢利”地緊盯易就業、收入高的專業。只有維持一種相對的均衡,才不會出現某些領域人才供過於求、另一些行業捉襟見肘的尷尬。

大學所培養的是不是“人才”,在平常日子或許難以分辨,在危機時看其能否發揮扛鼎的作用,這是人才最好的試金石。

突然想起中國第一部大學章程——1901年山東巡撫上奏光緒皇帝的《山東試辦大學堂暫行章程折稿》中的一句話:“公家設立學堂,是為天下儲人才,非為諸生謀進取;諸生來堂肄業,是為國家圖富強,非為一己利身家。”寥寥數語,概括了大學辦學與學子求學的目的,即便在今天讀來也不覺得過時。

準備攻讀研究生的學生,不管你上的是熱門專業,還是進入了冷僻領域,只要將自己鍛造成真正的“人才”,就一定會有用武之地。因為我們社會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為所有人提供適合自己施展的舞臺。

(來源: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