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衡制約的智慧,朱元璋如何將動盪的西北地區,變得寧靜祥和?

在之前熱播的《大明風華》電視劇當中,為我們展示了由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的真實面貌,

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朱棣及其子、其孫、其太孫與西北部蒙古族、瓦剌等少數民族的“愛恨情仇”,甚至明朝差一點就在西北少數民族的入侵下提前畫上句號。

在真實的歷史上明朝也確實受到了西北邊疆軍事的極大壓力,早在太祖朱元璋時期,西北部就是整個大明王朝的重災區,幾乎每一年蒙古遊牧民族都會揮師南下,燒殺搶掠,給明朝百姓造成了重大的威脅,因此,明朝能否繼續安然無恙的存在,就取決於統治者對於邊疆少數民族治理上面的智慧,值得慶幸的是,朱元璋為後世的對邊策略做出了良好的表率。

制衡制約的智慧,朱元璋如何將動盪的西北地區,變得寧靜祥和?

一,明初面臨的嚴重西北邊患

朱元璋在逐鹿中原的過程中雖然以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國人的運氣最終滅亡了陳友諒,推翻了元朝蒙古人的統治,入主中原登頂帝位,但是這也僅僅完成了一統大業的二分之一。首先,當初和朱元璋角逐的手下敗將還在各地興風作浪,不過這是小問題沒辦法再顛覆朱明王朝,那麼此時最關鍵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元朝的殘餘部隊,史稱北元,這才是即將捲土重來的朱明王朝的心腹大患,嚴峻的西北邊疆危機讓朱元璋夜不能寐。

1,北元仍有捲土重來之勢

北元的危機出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它仍有絕對的軍事實力能夠給予明王朝痛擊,另一個是蒙古各個部落有著可怕的向心力,不親近明王朝,這也加深了元朝餘孽的威脅,讓朱元璋忌憚無比。

洪武元年,朱元璋終於圓夢天下建立了明朝,但是他並沒有被稱帝的喜悅衝昏頭腦,因為他知道,之所以能夠稱帝運氣佔了很大的一部分,而且剛一稱帝就面臨著極大的危機。

首先,是元順帝的餘孽,仍然有著強有力的威脅,史書中有這樣的記載“能夠拉弓射箭的士兵,不下百萬,歸附元順帝的部落,有方圓千里,鎧甲兵器,充足且優良,牛羊成群糧草豐茂”,光是這百萬之眾就可以給予新生的明王朝以致命的打擊,不過好在北元的餘孽知道大勢已去也就沒有做臨死前的反撲,可是作為明朝的開國君王自然是知道這只不過是短暫的安全,等到元朝餘孽休養生息之後,並定會展開與明朝的軍事戰爭,這是無法避免的。

因此朱元璋食不下咽,寢不入寐,西北的北元勢力一日不清楚,明朝就要受到一日的威脅。

其次,蒙古各部落對於明朝這個政權抱著極度仇視的心態經常會在不固定的時間率領部眾來到明朝的西北邊疆燒殺搶掠,企圖再一次入主中原,他們手段極其毒辣,經常將漢人家庭滅門,而且來無影去無蹤,難以預防和抓捕,他們的存在對於明朝來講一直是如鯁在喉,渾身不自在。

所以,明朝初期面臨的挑戰實在是太多了,西北邊疆的安危可以直接決定大明王朝存在與消失的關鍵

制衡制約的智慧,朱元璋如何將動盪的西北地區,變得寧靜祥和?

2,嶺北大敗,明朝轉攻為守,難以解決毒瘤

雖然,北元餘孽仍然有著極其強大的殺傷力,可是明朝的將士仍然有著昂揚的鬥志,在朱元璋的帶領下不斷地進行北伐,明朝軍隊一進再進,北元勢力一退再退,最終將元朝餘孽趕到了淒涼苦寒的漠北之地,正當明朝將士歡呼雀躍之時,一場誰也沒料到的戰役給予了他們迎頭痛擊。

洪武三年,明太祖任命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再配合副將軍李文忠,瞭解明朝史料的人都知道,這兩個人是太祖的左膀右臂,明朝的常勝將軍,他們兵分兩路,一路追趕元朝餘孽。再又取得了小規模的勝利後,洪武五年,朱元璋再以徐達為徵虔大將軍,揮大軍北伐,為了表達對這次北伐的重視,朱元璋再加兵十五萬,臨行前朱元璋一猜叮囑"宜益思戒慎,不可輕敵",萬事要小心為上,即使朱元璋心血來潮憂心叮囑,但是終究是人算不如天算。

於北元勢力退守漠北,明軍必須長驅直入,這首先就給糧草額運輸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數十萬軍隊的糧草難以在戈壁、沼澤交錯縱橫的大漠上運輸,前線部隊得不到供給,運輸部隊還要時常遭受敵方騎兵部隊的攔截,損失重大。其次,徐達等人因為之前戰役的輕鬆獲勝,忘記了朱元璋的叮囑,導致對待元朝餘孽時期極其輕敵,最終在 ,明軍損失慘重。

朱元璋在此時終於意識到元朝餘孽可能再也難以剿滅,明朝的步兵部隊難以戰勝北元的騎兵部隊,終於改變思路由攻變守,這也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羈縻政策”的最初原因,在這個時候朱元璋就開始計劃用外交政策來制約制衡各民族之間的關係,企圖以和平解決邊疆的嚴峻問題。

制衡制約的智慧,朱元璋如何將動盪的西北地區,變得寧靜祥和?

二,邊疆民族政策的推行和實施,彰顯洪武皇帝的外交智慧

1,民族緩和,和平外交思想的制定

朱元璋吃了敗仗以後,迅速放棄了以武力解決西北邊患的問題,他靈活制定並且運用了“威德兼施”的思想成功收回了雲南、漠南等地,朱元璋也開始嚐到了甜頭,這種兵不血刃的方式才是中原漢族人應該玩的政治手段。

朱元璋先後說明“蒙古族人,雖然膚色、長相和華夏人不一樣,但是同樣是天地生育出來的子孫,只要能夠懂禮儀,願意成為臣民的,都與漢族人一視同仁”,“朕既然是天子,華夷無間,我都會平等對待”,不僅如此,他還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聖人治天下,四海之內一家親”“不管是哪裡的人,都是朝廷的子民”。

因此,朱元璋算是放棄了對於西北少數民族的軍事征討,改用溫和的政策和方針,希望以此能夠兵不血刃,分化他們的內部,並且在政治、軍事等方面都以“溫和”為主要手段。解決西北邊患。

制衡制約的智慧,朱元璋如何將動盪的西北地區,變得寧靜祥和?

2,政治上以安撫和穩定為主

上文著重提到,元朝雖然滅亡,但是殘餘部隊實力依舊強大,他們逃到塞北之後對於中原地區依舊虎視眈眈,甚至煽動一些部落做馬前卒,騷擾邊疆。對於這樣的現實情況,明朝統治者對蒙古人才去的措施“威德兼施”、“懷之以恩,待之以禮”

的思想。

朱元璋制定了以軍事為主,政治安撫為輔的滅元策略,我們也知道一開始的軍事打擊確實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收穫但是,對於在漠北的元朝最後一點點力量完全沒辦法再進一步,朱元璋在這個時候就是以安撫為主,他說“元主父子,你們要是能夠審時度勢,自己過來投降歸附,我必定以禮相待,就像你們來做客一樣”“其餘剩下的將兵,要是能夠帶領部隊來歸降,我們還是會重用你的”。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兼顧了他們的平民百姓。無論是什麼顏色的人種,只要是歸附,那麼就由中央出錢,來保障他們的糧食、住宿等問題,這就是對少數民族的一種救助。

在這種政策下,出現了很久的少數民族“連年進貢”的景象,朱元璋怕交流不通,還專門設立機構“四夷管”用來翻譯文書,由此可見,朱元璋的這種政治思維是具有超前性和預見性的。

制衡制約的智慧,朱元璋如何將動盪的西北地區,變得寧靜祥和?

3,經濟上開通貢市

眾所周知,西北少數民族以畜牧業為主,生活居無定所,那麼必然的他們的社會關係極其的薄弱,沒有辦法產生大的集市,經濟貿易幾乎是不存在的,那麼朱元璋就巧妙地利用了這一點,只要少數民族對明廷朝貢,就允許他們參加明朝的集市貿易,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加深他們對於明朝的依賴,讓明朝能夠更好的控制他們。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朝和蒙古之間的貢市貿易。蒙古的首領經常會派遣使臣帶著蒙古地區特有的禮物來到明朝,為皇帝獻上特產,然後皇帝就會賞賜回大量、價值超過他們禮物的賞賜,一般是絹等絲織品,這種手段逐漸成為了明朝控制西北少數民族的重要手段,按照他們的話來講,這叫做“華夷兼利”、“中外兩安”,明朝獲得了穩定的邊疆,少數民族得到了民生利益,兩全其美。

不但如此,明朝還幫助他們修繕基礎建設,例如屯田、賑災、水利等等,開發邊疆,加強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

明朝在經濟上的措施是極其不錯的構想,讓西北少數民族依賴著明朝龐大的市場,一旦不聽話就斷糧、斷來往,死死的拿捏住了少數民族的命脈。

制衡制約的智慧,朱元璋如何將動盪的西北地區,變得寧靜祥和?

4,文化上推廣儒家、建學校,增加認同感

想要不讓西北少數民族那麼仇視中原人,關鍵的做法就是讓他們不將自己作為異族看待,

那麼還有什麼方法比洗腦更管用的呢?因此興辦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又是一項偉大的政策。

朱元璋是個偉大的君主,他崛起了“華夷觀念”打破了“不可以仁義教”的腐朽思想,他認為沒有教不會的異族人,只有不願意教的統治階級,“蠻夷僻遠,其知畏朝廷,納賦稅,是能遵聲教矣”就是他一直堅持的思想。

於是,在他的在位期間不斷地在西北地區建設學校,在學校內學習漢族的儒家優秀文化,然後通過開始,選拔到中央的國子監讀書,畢業後還讓他們做官,朱元璋的做法很大程度上就直接給異族人民洗了腦,讓他們接受了中原地區的正統文化,這對於緩解邊疆民族問題是一次非常好的嘗試。

總而言之,首先加強了異族的文化認同感才能夠讓他們逐漸放棄對明朝的牴觸,也就在不經意之間解決了西北邊疆的禍害。

制衡制約的智慧,朱元璋如何將動盪的西北地區,變得寧靜祥和?

5,軍事上攻守並濟、撫諭在先

朱元璋在失敗後就一直強調“在創業前期,要以武力安定奪取天下,守成的時候,要以武力威懾天下”,他在這裡強調的就是一個“守”的問題,堅持“自古以來,邊疆策略都是以守為上,攻伐次之”的軍事戰略,因此,對待北方的蒙古人,朱元璋就通過派遣重兵,設置軍鎮、扼守險要的方式抵禦蒙古的入侵

從永樂年間開始,朱元璋救災西北地區招集百姓,將他們編成兵力,屯守在哪裡,拱衛整個大明王朝,抵禦蒙古勢力的多次南下,在防禦的過程中也不再主動出擊,而是以“守備”的思想管理著大量的軍事活動,這也在後期貫穿了整個明朝的政治策略,對後世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制衡制約的智慧,朱元璋如何將動盪的西北地區,變得寧靜祥和?

三,化戰亂為寧靜祥和,朱元璋外交智慧的代代相傳

朱元璋到朱棣這段時間,就是一直靠著朱元璋的這種外交思想,讓明朝成為當時最強大也最具有威懾了的朝代,它採用軍事和安撫兩種手段,經營著邊疆的生態,對於異族也多是以積極主動的溫和方式,或者大軍壓境的威懾手段,成功穩定了邊疆和開拓了明朝版圖,再結合對少數民族教育和文化的同化,成功構建起了一個民族環境緩和,經濟發達的創新局面。

一直到仁宗和宣宗時期,邊疆依舊延續這種傳統,百年沒有大的戰事,韃靼阿魯臺、瓦剌歡脫入貢不絕,西北地區一片和平,百姓安居樂業,這都得歸功於朱元璋制衡制約的外交智慧,軟硬手段齊上,才保障了西北地區的數百年祥和。

制衡制約的智慧,朱元璋如何將動盪的西北地區,變得寧靜祥和?

總結:

綜上所述,朱元璋的外交手段對於我們今日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借鑑意義,它意味著再處理邊疆問題中並不需要一味地採用軍事鎮壓手段,利用溫和的經濟、文化、政治等外交手段慢慢的和他們交流,這樣對於兩地百姓都有著難以估量的好處。金戈鐵馬的西北邊疆成為安靜祥和的治邊模範,這真是智慧的體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