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幾百萬年不為人知的文明:淇河石器文化發現系列之發育環境

編者按:《淇河石器文化研究系列》

從國內外史前史的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全球人類的發展史,無一不與石器的使用密切相關。如臘瑪古猿、南方古猿的早期類型,都是從使用天然石塊、木棒等天然工具獲取食物、防禦敵害的。

從能夠製造工具開始,人類經歷了漫長的舊石器時代。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在生產領域就已經開始製造粗糙的石器。

距今約一萬年前,人類由中石器時代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即由矇昧時代高級階段轉入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標誌是磨光石器的出現和廣泛使用。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華北地區至今沒有發現大規模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址。而在位於河南、山西境內的淇河流域與山西芮城、襄汾丁村文化在同一緯度帶。一般認為淇河流域石器與小南海石器當屬同期——舊石器晚期(距今10 -1萬年),皆屬於細小型石器為主的傳承地區。

《淇河石器文化研究系列》文章共三篇,以大量的石器實物證據,闡述了作者所“設定太行山東麓古黃河西岸符合原始古人類發源地條件,在已經發現的石器系列研究中,推斷古人類生息繁衍與發展的軌跡”的觀點。

石器時代是人類從自然形態向社會形態漫長過渡的最後時期,這個時期人類開始使用打製石器。史學界根據目前考古發現,暫定於距今300萬年前至4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是青銅器發現和使用以前為石器時代。

地質時期相當於上新世晚期的更新世(距今800-200萬年)。一般把石器時代劃分為舊石器時代(距今300-1萬年)、新石器時代(距今1-0.6萬年)。

探究幾百萬年不為人知的文明:淇河石器文化發現系列之發育環境

古人類

石器時代在世界範圍內的研究取得系列發現,非洲不僅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人類化石和石器文化,而且是世界上已知的人類各發展階段沒有缺環、年代前後相繼的地區。最早的石器發現於赤道附近熱帶,東非坦桑尼亞科比弗拉(南緯6°附近),以及埃塞俄比亞奧摩以及哈達爾地區(北緯8°附近),年代距今300-200萬年。

中國石器時代經過半個多世紀考古發現,最早的石器是古亞熱帶山西芮城西侯度文化(距今180萬年)、熱帶雲南元謀人(距今170萬年)等石器。暖溫帶北京周口店文化遺址、陝西藍天猿人舊石器為距今100萬年後,是我國北方石器文化代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文化(距今24萬年)為代表。中期石器比較重要的還有山西襄汾丁村文化遺址和山西陽高徐家窯文化遺址。

華北地區至今沒有發現大規模舊石器早期文化遺址。淇河流域與山西芮城、襄汾丁村文化在同一緯度帶。舊石器中期以安陽小南海水庫石器為代表,一般認為淇河流域石器與小南海石器當屬同期——舊石器晚期(距今10 -1萬年),皆屬於細小型石器為主的傳承地區。

探究幾百萬年不為人知的文明:淇河石器文化發現系列之發育環境

淇河石器文化收藏

筆者經過二十多年實地考察,發現淇河流域自上游至下游,在河漫灘上散佈大量不同時期的石器。舊石器時代石器以及此前原始石器,譜系連續。且其器型大、種類多。淇河石器雖然沒有準確的時期界定,但絕非僅僅侷限於舊石器晚期,或者細小型石器這麼簡單。

本文設定太行山東麓古黃河西岸符合原始古人類發源地條件,在已經發現的石器系列研究中,推斷古人類生息繁衍與發展的軌跡。

太行山是華北地臺上形成最早的山脈。淇河流域沿北緯36°線發育,源頭在山西陵川;橫穿太行山間斷裂帶,注入沿太行山前斷裂帶縱向發育的古黃河,屬於古黃河下游的支流之一。黃河流域(北緯35-37°)發現的舊石器遺址也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古人類遺存區域,淇河也不例外。

淇河流域河床多屬基岩,上游落差大,河道曲折,下切很深。出林州河澗鄉進入中游,流經林州南緣的小盆地,至鶴壁境內地貌類型一致,蜿蜒曲折,河床逐漸變寬,落差變小,沿岸多泉水出露。由於第四紀泥礫岩在兩岸山頂分佈廣泛,河道被洪水坡積物鵝卵石和大的礫石淤塞,形成分選較差的亂石河床。

探究幾百萬年不為人知的文明:淇河石器文化發現系列之發育環境

淇河彎道多成S型

經由鶴壁境內至白龍廟冰河地貌階段後,河床陡落10米左右,進入下游河段。兩岸多第四紀泥礫岩出露,河面被淤塞變淺、拓寬,彎環變大,多處形成S形河道。兩岸多為風成地貌黃土堆積層,平均厚達10-20米。

探究幾百萬年不為人知的文明:淇河石器文化發現系列之發育環境

淇河冰臼

通過淇河七里溝(河口村)、白龍廟段河床冰臼現象研究,推斷在第四紀冰川發育期間,淇河流域也有過寒冷階段,淇河曾經長年封凍,而且冰層很厚。冰層前沿延伸時對基岩河床形成刨痕;在大落差河段因冰瀑發育形成冰楔,繼而形成冰臼。但是冰河期很短,間歇時間很長,所以冰河地貌發育規模不大,對古人類間冰期大規模發展沒有產生深刻影響。

淇河主河道受曲折狹隘地形加持,擺動不大;兩岸地貌類型基本上屬於基座階地,基座較高,規模較小,沉積層也較淺;一般只有一二級階地,最高發育三級階地。階地多被主河道分割成小段,一般長度一兩公里;河漫灘最寬不過三百米。洪水期在中秋前後,最大洪峰流量兩千多立方,洪水期一般兩三天,過後很快恢復正常流量。從淇河兩岸過水線高度判斷,古淇河盛水期經常流量不低於一千多立方,一級階地基本上屬於河底。

由於淇河兩岸山體不大,山頂到河床相對高度最大不過200米,平均只有100米,因而滑落的石塊磨圓度不高,基本上保持片石和礫石形狀,而且分佈散亂,形成天然的流水阻隔層,石器隨河水流失的概率很低;同時也說明,淇河各個自然河段散見的石器發源本地,外來的可能性很小。淇河石器因特殊流水地貌的保護,系統地、完整地保存在堆積層內,創造了淇河石器自然封存的奇蹟。

古代淇河流域為太行山前淺山丘陵與黃河沖積大平原過渡地帶。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溫度適宜,水源充足,植被茂盛,生物種類繁多,客觀上講,應該是古人類發源繁衍的極佳場合。與北非地中海沿岸發現最早人類起源地屬於同一地球緯度帶,完全具備早期古人類發源和石器文化不缺環遺存的先天自然條件。

探究幾百萬年不為人知的文明:淇河石器文化發現系列之發育環境

濮陽中華第一龍

由於淇河流域開發程度不大,河段基本保持原始面貌,目前仍然保留有原生態自然河段,大約有2-3公里。淇河水流清澈,被稱為華北唯一沒有被汙染的河流。淇河流域所在的古黃河流域,為中國歷史記載人類最古老文明發祥地之中原腹地。從人類文化遺存的序列上講,具備前文明發祥的歷史逆推條件。這裡仰韶文化遺址隨處可見,向東直推華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和女媧誕生地——“雷澤之鄉”(河南濮陽)。濮陽西水坡中華第一龍7000年文化遺址就是佐證;這也是前文明“北斗崇拜”的最早見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